疫情期間各個國家的經濟都相應的受到了一定的影響,其中美國和德國之間幾乎就是鮮明的對比,一個經濟負增長,一個經濟正增長。這個數據也讓其他西方國家產生了疑惑,對此相關專家也解釋到,德國和美國之間的經濟差別很大程度上就取決於中國。不過這明顯的一點默克爾卻沒有意識到,反而是大批商業巨頭先明白了,默克爾看到的只是德國依賴中國,而那些商業巨頭看到的卻是深遠的經濟利益。這次車企事件就很好的展示了這點,在德國強烈要求車企部分撤離中國時,不但沒有人響應,那些商業巨頭反而還聯合抵制德國所做的這個決定。
這就是德國商業巨頭認知的深遠,他們明白只有和中國合作才能給自己帶來巨大的利益。此外,相關數據也顯示,最近四年裏中國和德國一直保持着合作,今年中國更是成為了德國的第一交易國,像戴勒姆和寶馬,它們第三季度的業績上漲的更是快速。不過福禍相依也是定理,雖然這個數據是好的,但是這也讓德國開始警惕中國,畢竟德國對中國的依賴是很大的。
也由此,德國果斷要求車企撤離中國。雖然德國考慮的這點也有道理,但是客觀分析的話,這個做法的損失還是比較大。畢竟德國在疫情中經濟還沒有恢復到先前的巔峯狀態,雖然在和中國的合作中也緩慢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但緩慢畢竟只是緩慢,相信只要德國接着撤離在中國的車企,那麼德國的經濟一定會受到大程度的影響。
而且德國還需要明白一件事情,汽車是德國最大的支柱產業,而國內銷量的比重又佔據了一半以上,所以一旦德國撤去在中國的車企,那麼於德國經濟而言無疑是一個根源性的打擊。另外現在國際上十分推崇新能源產業,這樣德國的車企也必須朝着新能源轉型,而國內資源對德國來説無疑是最適合的,退出中國對汽車轉型而言也算一個阻力。
所以,綜上所述德國要求車企退出中國無疑是一個錯誤的決定。儘管默克爾想要擺脱德國對中國的依賴,但是他卻沒有絲毫考慮過本國的現況,這個是不妥的。此外,德國也不需要懷疑中國的態度,就信譽來説,若是中國稱第二,那麼估計也沒有它國能説自己是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