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這樣一個説法,叫“發明家做不成好老闆”。
昨天聽書的時候,偶然間,就聽到了這樣一個故事:
有人發明了一個很有意思的東西——自動罩車機。
根據他的觀察,在路邊,經常會看到很多人罩車,操作起來異常的麻煩,一個人的情況下,根本不可能輕鬆完成。
正是發現了這個痛點,他花費10時間,研究出了自動罩車機。
只要把罩車機放在車頂上,按一下遙控器,它就能自動運行,把車子罩上,再按一下,就又會自動收起來。
於是他通過各種途徑,找到了一位投資人,並且一臉自豪的對投資人説:
“我們團隊這個發明的估值是一個億,如果您想投資,我可以給您打個折。”
這位投資人一聽,花了10年時間,確實值得肅然起敬,但他也是一個心直口快的人,直接對這位發明人説:
“多謝你的好意,但是非常抱歉,我並不看好你的這項發明,一分錢也不會投。車這個東西,停在外面風吹日曬很正常,根本不需要車罩,況且還有地下車庫的存在。”
發明人一聽,頓時感覺很不服氣,立馬反駁道:
“您説的情況比較特殊,可能確實沒有罩車需求,但是我們通過調查發現,全國機動車的保有量已經達到了3.27億,只要有1/10的車主罩車,就意味着又3000多萬的潛在客户。”
聽到這,你是不是也感覺發明人説的有些道理呢?不過這位投資人卻認為:
首先,1/10的車主會選擇罩車,這是一個想當然的數據;
其次,罩車並不是一個高頻行為;
第三,罩車機放在車頂,容易丟失;
第四,車罩收起時,放在後備箱,既佔用空間,又費油;
然後發明人再次指出,自己的發明絕對夠優秀,肯定不愁市場前景,終於,這個投資人説出了實情,一針見血的指出:
“你愛上了自己的發明,把心思都用在了發明上,根本沒有考慮市場,和要解決的社會問題。”
此刻我們先拋開這個發明人的故事,不妨想一下現實中的自己,有沒有這樣的情況:
你在和別人解釋某件你熟知的事情時,別人不管和你説什麼,你都從自己的角度和專業出發,不停的向對方解釋,實際上,你們的聊天完全不在一個頻道里;
再或者是,你在和別人闡述某件你特別瞭解的事物時,對方可能表現的並不是很理解,你就會覺得很不可思議,這麼明顯的真相,對方看不到麼?
如果你現在正在不自覺的點頭,那麼我要告訴你的是:
同上述故事中的發明人一樣,你們都陷入了“知識的詛咒”當中。
什麼是知識的詛咒?
比較學術的解釋是,我們一旦知道了某事,就無法想象這件事在未知者眼中的樣子。
當我們把自己知道的知識解釋給別人的時候,因為信息的不對等,我們很難把自己知道的完完全全給對方解釋清楚。
用一種説人話的方式翻譯過來,意思就是你懂的越多未必就越智慧。
相反,你還很容易深陷到自己的認知和專業當中,無意間抹平了與外界的信息差,凡事只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人為的放大很多風險。
我曾經在一次培訓課上,聽一位做智能家居的老闆,講述自己的創業項目。
他們花了數千萬,請當紅明星代言,然後採用了世界領先的技術,用了近乎完美的工業設計。
他們在這些點上大力的宣傳,然而實際的市場反響,卻非常糟糕。
這時候,我站出來向這位老闆提了一個意見:
你的產品可能確實很棒,但是作為普通消費者,對你聲稱的世界領先的技術和設計,一來是根本聽不懂,二來則是根本沒有興趣去了解。
如果你能告訴消費者,通過這些技術,我能在冬天下班回家的時候,打開門就感受到一股暖意;
或者是躺在牀上玩手機時,不用起身就可以把燈關掉,這樣的內容對於我來説,才是真正有用的信息。
現實中,往往越是專業能力強大的人,就越容易陷入到這種“知識的詛咒”當中。
我老家對門,住着一位手藝很棒的木匠師傅,前幾天他家的大門壞了,他老婆就説,換個新門吧。
木匠不同意,自己就是做木匠的,門壞了肯定是要修啊,結果花了一上午的時間,修理了一通。
然而沒過兩天,老舊的大門又壞了,老婆又説,換個新門吧,舊門已經不抗折騰了。
木匠還是不同意,堅持要修,結果修來修去,這個大門雖然能用了,但是反而顯得破爛不堪,誰從他家路過都會説一嘴:
“他自己就是木匠,重做一扇新的大門就完事了,這修補的太難看了。”
最後不得已,木匠重做了一扇新門,昨天剛剛換好。
從這件事中我們就可以看出,木匠因為過於信賴自己的手藝,將大門修補的一塌糊塗,如果一開始就從這個思維裏跳出來,就不必鬧出這樣的笑話來了。
可見,陷入“知識的詛咒”當中,是一件非常麻煩的事情,但問題是,往往深陷“知識詛咒”當中的人,並不自知。
在這裏,我結合自己的觀察,以及多年從事營銷行業的經驗,用一種營銷的思維,來教給你幾個擺脱“知識詛咒”的辦法。
【01】尊重信息差
雖然人們都説,隨着移動互聯網的普及,消滅了信息差,但是不得不承認,被消滅的信息差,其實只是存在於某個圈子當中的信息變得扁平化了。
如果你從這個圈子跳出來,去另外一個圈子看看,就會發現,自己對另外領域的事情,完全不瞭解。
對於這些信息差的存在,我們一定要尊重,《了不起的蓋茨比》中有一句經典的台詞:
“不是所有人的和你一樣,接受過如此高等的教育”,同理,並不是所有人都和你一樣,接受過專業的訓練,或是完整的學習過某些領域的知識。
溝通和做事最重要的基礎,就是信息的對等,如果你想要和別人闡述某件你熟知的事物,那麼就要注意,你和對方之間,是否有信息不對等的情況。
如果有,請尊重這些信息差,不要想當然的跨過這道障礙。
【02】把自己當成“小白”
我並沒有告訴你要學會換位思考,因為我覺得換位思考這個詞太大、也太抽象了,根本無從説起。
但是如果你把自己當成一個“小白”,行動起來就會很容易。
不妨想象一下,自己在並不瞭解某個領域或是事物的時候,是不是特別討厭聽一些專業術語,還有各種你聽不懂的內幕。
記住這個感覺,告訴自己,向其他人講述自己的想法時,不要把對方聽不懂的內容帶入進來,嘗試着多描述感受,多用故事和案例來闡述説明。
時刻牢記,你的目的是,讓一個不瞭解某項事物的人聽懂並理解,而不是你單方面的灌輸。
所以,把自己當成“小白”,嘗試着用“小白”都能理解的方式,來闡釋自己的想法,效果可能會更好。
【03】跳出專業的視角,回看專業
曾經有這樣一個案例:
一位統計學家發現了一項驚人的數據,在酒吧鬥毆的事件中,先動手的那一方,有90?人死亡。
於是人們開始瘋傳,在酒吧打架,千萬不能先動手,因為十個裏有九個先動手的都死了。
但是仔細一想,這個結論根本經不起推敲,如果你因為打架被抓入警局,你會説是自己先動手的嗎?
有時候,沉浸在自己的知識領域當中,往往會“鑽牛角尖”,導致看問題的時候,只用自己的專業來解讀。
可是我們都知道,知識是環環相扣、融會貫通的,只有從多維的角度來看待,才能得到更值得推敲的結論和認知。
所以,我們要經常從自己的視角中跳出來,回看自己掌握的知識,有沒有什麼缺陷和漏洞,有沒有和現實聯繫在一起。
事實就是如此,當你對某事爛熟於心之後,你忘了別人可能一無所知,你甚至忘了詢問一下他們是否知道。
“知識的詛咒”從某種層面來看,我認為是一件好事,至少它能夠提醒我們,應該用怎樣的視角,來面對自己所學習的知識,以及如何正確的和別人進行溝通。
因為,有知識的人未必是有智慧的人,但有智慧的人,一定不是被“知識所詛咒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