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當下的新能源汽車領域,近期出現了一股新風潮——動力電池企業“上山挖礦”、鋰礦公司投產電池、整車廠商“我全都要”……原本井水不犯河水的行業分工,為什麼忽然都變得“不務正業”了?然而,剛剛扔出一份單月突破20萬輛產銷快報的比亞迪,又發佈了一份讓資本市場刮目相看的2022年前三季度業績預告。公告顯示,比亞迪2022年前三季度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以下簡稱“歸母淨利潤”)預計將達到91億-95億元,同比增長272.48%-288.85%,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淨利潤(以下簡稱“扣非淨利潤”)預計將達到81億-88億元,同比增幅更是高達813.8%-892.77%。在一定程度上,比亞迪獨樹一幟的表現,從側面詮釋了新能源汽車領域大家“不務正業”的原因。
1、比亞迪:“不務正業”的教科書?
這樣的成績代表着什麼?在《汽車K線》關注的71家汽車業上市公司當中,截止比亞迪發佈業績預告當日,共有11家發佈了業績預告,比亞迪不僅是乘用車板塊中唯一一家發佈業績預告的公司,同時也憑藉着近百億的利潤水平,緊隨寧德時代與“鋰業雙雄”、增速追平贛鋒鋰業。
就在2021年的最後一天,有人發現四川蜀能礦產有限責任公司在12月30日成立,在隨後升至10億元的註冊資本中,比亞迪出資1000萬元“上山挖礦”。
通過2022年3月在新能源整車產銷上“孤注一擲”、配套自產動力電池、向上遊探尋鋰礦資源,近兩年比亞迪階梯趨勢上漲的股價,以及屢次破萬億的市值,讓比亞迪堪稱新能源汽車領域“不務正業”的教科書。可換句話説,比亞迪又絕對是最專注於主業的新能源汽車公司,甚至沒有之一。2、行業內:“不務正業”蔚然成風
除了比亞迪,近幾年新能源汽車領域一系列“不務正業”的現象頻發。
在動力電池領域嶄露頭角的億緯鋰能也沒閒着,2022年9月下旬連發公告,其中兩則涉及分別通過收購股權或增資的方式,強化在上游鋰業供應鏈中的話語權,兩項操作動用資金均不低於8億元。
上文在“搶礦大戰”中獲勝的贛鋒鋰業,前不久又發佈公告,擬以自有資金投資84億元建設年產15GWh新型鋰電池項目,從鋰礦企業向動力電池供應商轉型,與寧德時代試比高。當然整車企業也沒閒着,鑑於篇幅有限,在此僅列舉兩個最近發生的例子。即將於2023年投產自主品牌PHEV產品的廣汽集團,為了平衡旗下傳祺品牌與埃安品牌對動力電池和電驅系統的需求,董事會剛剛於8月審議通過了設立電驅科技公司、綠擎電池公司的決議。在海外,通用汽車宣佈將投資不超過6900萬美元入股澳大利亞昆士蘭太平洋金屬公司,看上的就是動力電池當中的鎳和鈷材料資源。
再加上大眾汽車入股國軒高科,梅賽德斯-奔馳、吉利汽車入股孚能科技……如今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已經是犬牙交錯,各自的觸角都伸向更垂直的產業鏈。沒有誰想單純的給誰打工。通過資本聯繫,每家公司都設法組成自己的一個小圈子。3、Views of Autoskline
經過了近兩年的資本熱潮,越來越多的人不禁產生疑問,新能源資本神話還能講多久?據上海鋼聯消息,10月18日部分鋰電材料報價繼續上漲,電池級碳酸鋰漲價2000元/噸,再創歷史新高,均價報53.75萬元/噸。相比之下,全國乘用車市場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前不久預估的50萬元以下鋰價似乎有些保守了。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細節是,在上文中提到的11家公佈三季業績預告的汽車行業上市公司當中,除國機汽車和全部押注新能源業務的比亞迪外,其餘均來自新能源與智能化板塊。其中淨利潤同比增速達到三位數、四位數的屢見不鮮,天齊鋰業的扣非淨利潤同比增速,甚至已經達到了五位數。同時,前三季度,“不務正業”的寧德時代、贛鋒鋰業歸母淨利潤輕鬆突破百億元。給當下資本市場注入信心的同時,無疑也讓新能源的資本熱度進一輪升温。再過大約一週的時間,各大汽車業上市公司的正式版三季報即將與人們見面,在“不務正業”的行業環境下,誰才是2022年前三季度新能源市場上的真正贏家?那些沒來得及拓展業務邊界的公司還有多少機會?讓我們在接下來的汽車股三季報解析專題中,揭曉答案。文字為【汽車K線】原創,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號文章,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必究。同時,文章內容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