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節剛過,聖誕節將至,在美國密歇根州底特律市以北約50公里的牛津鎮,4個家庭再也不能團圓過節。一個星期前,4名花季少男少女在校園槍擊案中不幸殞命。而最刺痛神經的是,槍手是學校另一名高中生,槍是他父母趕在感恩節促銷期購買並準備送給他的聖誕節禮物。
這起美國2021年最嚴重的校園槍擊案再次引發反思和詰問:究竟是什麼樣的父母會送槍支給孩子作為節日禮物?又是什麼樣的民主制度,坐視槍支暴力慘案一次又一次發生?
11月30日,牛津高中驟然響起連串槍聲,4名學生中彈身亡,包括1名老師在內7人受傷。警方隨後趕來,當場逮捕15歲學生伊森·克倫布利。現場發現至少30枚彈殼。
拼版圖片:伊森·克倫布利(上圖)和4名遇害的高中生(下圖)。(圖片來自網絡)
12月1日,克倫布利被控4項一級謀殺罪、1項恐怖主義致死罪、7項蓄意謀殺攻擊罪以及11項持械重罪。他的父母3日被控“非自願過失殺人罪”,4日在底特律被警方逮捕。父母因孩子捲入槍擊案而被起訴,在美國很罕見。警方初步調查顯示,嫌疑人的父親購買了涉案槍支,就放在自己卧室抽屜裏,抽屜沒有上鎖。
牛津高中也因未能防範悲劇發生而面臨調查。事發前一天,有老師看到嫌疑人用手機搜索“彈藥”。事發當天上午,有老師看到嫌疑人課桌上一張畫上畫着子彈、槍、流血的人。校方請了家長,但談完後家長離開、嫌疑人回教室。不多時,槍擊案發生。
無論父母還是學校,在這起悲劇中無疑難辭其咎。然而,縱容一個未成年人舉槍殺人的“肇事者”,絕不僅僅是個體和機構。
校園槍擊慘劇頻頻發生,是美國槍支暴力文化的一個縮影。
據美國支持控槍組織“每個城市支持槍支安全”統計,今年以來美國各地已發生近140起校園槍擊事件,導致20多人死亡。
在芝加哥,國際知名的芝加哥大學今年有3名學生死於槍殺,包括兩名中國留學生。他們或正在求學,或剛剛畢業,原本美好的人生被子彈無情擊碎。
槍支暴力在美國社會根深蒂固,猶如“不治之症”。
僅今年以來,美國槍擊慘案多次震驚世界:佐治亞州亞特蘭大連環槍擊案致死8人;印第安納州印第安納波利斯聯邦快遞中心槍擊案致死8人;科羅拉多州超市槍擊案致死10人……
美國“槍支暴力檔案”的數據顯示,2019年美國公共場所導致4人以上傷亡的槍擊案有417起,2020年有611起,2021年前11個月已有650起。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數據顯示,2020年美國超過4.5萬人死於槍支暴力,比2019年增長15%。
瑞士日內瓦非政府組織“小武器調查”估計,美國平民擁有總計3.93億支槍,人均擁有槍支數量全球排名第一。
槍患猛於虎,凸顯美國民主制度失靈。
支持擁槍的一方始終“拉大旗”,聲稱擁槍為美國憲法第二修正案賦予的權利。要求控槍的一方空喊了幾十年,眼睜睜看着華盛頓在控槍問題上原地打轉。每逢重大槍擊慘案引發如潮批評與抗議,美國總統往往會出來表態、不乏聲淚俱下的場面,但美國政府頂多在輿論壓力下采取一些舉措“意思意思”,並不觸及控槍的實質內容。
究其原因,一方面,控槍問題成為美國兩黨政治角逐的競技場,在兩黨分歧巨大的情況下,任何一項控槍法案很難在立法機構過關。
另一方面,美國槍支產業這條利益鏈的政治影響力太大。比如,在現有制度下,諸如全國步槍協會等擁槍組織可以斥巨資合法打廣告、遊説,甚至資助競選——不僅資助那些支持擁槍的政客,還要“懲罰”那些要求控槍的政客。這種“震懾效應”不容小覷,華盛頓控槍努力多年來“雷聲大、雨點小”的複雜成因也由此可見一斑。
就在牛津高中槍擊案發生後第5天,肯塔基州的共和黨聯邦眾議員托馬斯·梅西在社交媒體上發佈“持槍全家福”並配文:“聖誕快樂!附:聖誕老人,送禮就送彈藥吧!”
來自肯塔基州的共和黨聯邦眾議員托馬斯·梅西在社交媒體上發文截屏。(圖片來自網絡)
遇害者屍骨未寒,一名國會山的政客竟如此發聲,立即引發巨大批評聲。
其中,佛羅里達州帕克蘭校園槍擊案遇害者父親弗雷德·古滕貝格給他留言説:“要展示家庭照片的話,看看我的吧:一張是我給傑米拍到的最後一張照片,另一張是她下葬之處。密歇根校園槍擊案槍手一家也曾像你這樣拍照。”
古滕貝格迄今仍用他與愛女的合影作頭像。2018年2月14日,包括傑米在內17名師生命喪槍口之下。在燭光追思會上,古滕貝格曾説出最後悔的事——忘記在孩子上學前對她説一聲“我愛你”。
而在一場演講中,親歷這場槍擊案的學生德萊尼·塔爾直言,政客們恐怕只是“假裝在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