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劉世昕
8月21日,黨中央國務院正式批覆了《首都功能核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街區層面)(2018年—2035年)》(以下簡稱《核心區控規》)。黨中央國務院的11條批覆以及規劃五章76條的佈局,成為未來15年首都核心區建設、發展與管理的指南,一個政務環境優良、文化魅力彰顯和人居環境一流的首善之區呼之欲出。
未來首都功能核心區的模樣
核心區的範圍包括北京東城區和西城區兩個行政區,共32個街道。老城是指明清時期北京城護城河及其遺址以內(含護城河及其遺址)的區域。
《核心區控規》描繪了未來首都核心區的模樣:“綱維有序、運行高效的國家中樞”“古今輝映、禮樂交融的千年古都”“舒朗莊重、藍綠環抱的文化名城”“功能融合、內外聯動的宜居城區”“和諧寧靜、雅韻東方的人居畫卷”。
為了實現這樣的願景,首先要讓首都核心區逐步“靜”下來。通過嚴控增量和疏解存量相結合,向外疏解騰退和內部功能重組雙向發力,嚴格控制建設總量與人口規模,優化用地結構與人口結構,創造良好人居環境。
到2035年,首都功能核心區常住人口規模控制在170萬人左右(到2050年控制在155萬人左右),地上建築規模控制在1.19億平方米左右,到2050年穩定在1.1億平方米左右。
在調整優化用地結構方面,通過適度提高公共服務設施及公共事務用地比重、大幅提高公共空間規模和服務能力,提高居住品質,改善人居環境。
到2035年,公共服務設施及公共事務用地佔規劃區域總面積的比重由現狀11.1%提高到12.3%,公共空間面積佔比由現狀34.3%提高到38.4%。
規劃明確,要以長安街和中軸線、北京老城和二環路為首都功能核心區的骨架,加強空間秩序管控與特色風貌塑造,延續古都歷史格局,推動老城內外和諧發展,融匯歷史人文景觀和現代城市風貌,塑造平緩開闊、壯美有序、古今交融、莊重大氣的城市形象。
以長安街為依託,優化中央政務功能佈局
首都功能核心區是北京作為政治中心的核心空間載體,規劃提出核心區的中央政務功能佈局要與邁向“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建設大國首都目標相適應,形成政務活動運行高效、安全萬無一失、環境優美和諧、配套優質完善、形象莊重典雅的中央政務環境。
未來要以長安街為依託,優化中央政務功能佈局,高水平服務保障中央黨政軍領導機關工作和重大國事外交活動舉辦。強化長安街沿線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的核心功能,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展現大國首都形象。
通過加強老城整體保護、中軸線申遺,為中央政務活動提供彰顯文化自信、不斷擴大中華文化影響力的空間場所,把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提升中央政務功能及其環境品質緊密結合起來。
同時,通過加強城市設計,塑造舒朗莊重的中央政務空間形象;消除安全隱患,改善城市環境,塑造優美和諧的政務環境;加強城市服務保障,形成優質完善的政務配套服務系統。
把老城保護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規劃明確,要以更加積極的態度、科學的手段實施老城整體保護,讓老城保護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並提出歷史格局的保護是實現老城整體保護的關鍵。
兩軸統領、四重城廓、六海八水、九壇八廟、棋盤路網是北京老城空間格局的重要特徵,規劃將加強格局保護作為老城整體保護最重要的任務,提出要綜合運用多種手段,結合城址遺存保護、歷史水系恢復、綠化空間建設,將歷史文化融入城市景觀,進一步強化老城空間的整體性。
留住格局之外,規劃要提出,要對老城的文化遺產“應保盡保”,將傳統衚衕、歷史街巷、傳統地名、歷史名園、革命史蹟、老字號等納入首都功能核心區保護對象,逐步擴大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範圍,嚴格落實老城不能再拆的要求。
規劃強調歷史文化資源在妥善保護的前提下,要着重加強展示利用,大力推進非遺傳承和老字號復興,讓歷史文化活起來。
規劃提出要在首都功能核心區內實施嚴格的建築高度、建築風貌及街巷風貌管控,讓老城不再長高、衚衕不再拓寬,要以高水平城市設計強化老城歷史格局與傳統風貌,加強景觀視廊保護與營造,持續推動街區保護更新和背街小巷環境精細化整治提升,讓古都風韻成為首都功能核心區的風貌基調。
提升老街坊的獲得感
規劃還力圖改變核心區居民的生活品質,提出要重點研究平房區與老舊小區綜合整治實施機制與路徑,持續改善人居環境,提升老街坊、老居民的幸福感。
對於平房區,鼓勵居民採用自願登記方式改善居住條件,並不斷完善“共生院”模式,引導功能有機更替、居民和諧共處,讓老胡同的居民過上現代生活。對於老舊小區,提出以菜單式整治分類推進老舊小區綜合整治,推進服務設施補短板與適老化改造,提升住宅品質與環境質量。
規劃提出要提高首都功能核心區綠色出行比例,到2035年綠色出行比例由現狀73%提高到85%以上,到2050年綠色出行比例不低於90%。
通過街道空間整體設計,加大步行、自行車路權保障,提高沿街綠蔭覆蓋,加強停車治理調控,綜合改善慢行體驗,多措並舉引導綠色出行,建設健步悦騎城區。
與年初的規劃公示版相比,正式通過的規劃加大了對公共衞生體系建設的內容。
規劃提出要構建強大的公共衞生體系,健全預警響應機制,全面提升防控和救治能力,織密防護網、築牢築實隔離牆。結合街道社區範圍以及防災生活圈劃定衞生分區,分類分區施策,提升基層衞生設施建設標準,加強醫療救治力量配備和能力建設,並將公共衞生服務管理納入183個街區的社區治理體系。
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新版北京城市總體規劃及首都功能核心區控規技術負責人石曉冬説,希望未來的首都功能核心區,隨處可見可以品味歷史、可以感受文脈、可以享受生活的圖景。
“當然核心區老城不能只是好看,還要好用”, 石曉冬説,規劃在編制的過程中,不斷擴大公眾參與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接受各種意見的反饋,以推動宜居城區建設。
石曉冬説,為了推進規劃的實施,相關部門正建立一個可量化、可評估的規劃的指標體系,以便於社會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