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切實合作破除“新冷戰”迷思

王輝耀(全球化智庫(CCG)主任)

近年來,中美關係多個層面遭遇各種障礙,國際上關於中美“新冷戰”的説法不一而足。拜登就任美國總統後,將中美關係概括為“競爭”“合作”“對抗”三種形態。然而總體上看,面對新冠疫情、氣候變化等全球性挑戰,中美合作是人心所向。

今年是中美“乒乓外交”50週年。半個世紀前,作為中國外交史上“以民促官”的成功實踐,“乒乓外交”開啓了中美關係新篇章,實現了“小球轉動大球”的歷史飛躍,成為中美關係史上的一段佳話。在日前舉行的中美“乒乓外交”50週年紀念活動上,現年98歲的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表示,在當前美中兩國圍繞某些重要問題存在分歧之時,美中兩國人民能夠基於兩國在世界格局和世界經濟中的重要性在彼此之間達成一種諒解是許多人的期待,希望美中兩國都確認共同致力於建設一個和平與繁榮的世界秩序。近日基辛格就中美關係再次發表言論,稱美國必須接受中國的強大,學會和中國合作,而不是對抗,一旦中美之間發生衝突,誰都承受不了。

全球化智庫(CCG)近期組織系列名家對話,筆者與四位美方意見領袖圍繞中美關係進行了深入交流。儘管觀點話語不一,但各位嘉賓均不認同中美“新冷戰”之説,而認為中美應就“無法改變對方”達成共識,並在此基礎上明確競爭、衝突、合作領域,從而建立良性的競合關係。如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創始院長、“修昔底德陷阱”提出者格雷厄姆·艾利森在交流中便指出,一方面,中美是競爭對手,但從另一方面看,在自然、科技上中美合作才能共存,因此中美要尋求避免衝突和戰爭的方法。

中美在意識形態及價值觀上有不同有衝突,這在中美建交之時就存在,作為兩個有影響力的大國,中美應共同努力使衝突可控。《世界是平的》作者、三屆普利策新聞獎獲得者、《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托馬斯·弗裏德曼指出,當世界變得如此快速、融合、深刻和開放時,我們能有效治理它的唯一方式就是建立全球複雜的適應性聯盟,那麼除了美國、中國和歐洲各國外,特別是印度、日本和韓國這些經濟體都要在一起合作,才能實現這個願望。

哈佛大學艾什民主治理和創新中心主任、哈佛大學教授託尼·賽奇指出,目前中美關係雖然具有對抗性,但從華盛頓的角度來看,人們必須接受中國的發展現實和大幅增長的國際影響力。美國方面的行動不會改變中國國內的行為,中國的行動也不會改變美國國內的行為。以這樣的共識為基礎,中美必須明確在哪些方面是可以進行合理競爭的,哪些方面是存在衝突的,同時有哪些領域是可以阻止雙邊關係下滑至非常危險境地的。由此中美可以進行一些非常正向的競爭和合作。

中美之間存在競爭,但這不應妨礙兩國在生態問題上倡導全球性合作。“軟實力”概念提出者,哈佛大學傑出教授、肯尼迪政府學院教授和前院長約瑟夫·奈提出,應該把中美關係看成是“合作式競爭”(Cooperative Rivalry)。他認為,中國不會對美國的生存構成威脅,所以中美之間會競爭但美方不應該那麼恐懼。他預見中國的崛起將會持續下去,美國不能對此作出改變,這取決於中國自身的國內政治,美方能做的就是不要過分誇大中國的威脅以免引致過度的恐懼。良性競爭可促使美國進行一些國內改革,如基礎設施建設等,但如果美方過分誇大中國的威脅引致過度的恐懼,競爭就會具有破壞性。

日前,美國國務卿安東尼·布林肯參加七國集團(G7)外長會期間接受英國《金融時報》採訪時否認美國對中國“冷戰”的説法,並表示不會要求各國(在美國和中國之間)作出選擇。中方一貫主張中美秉持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精神,擴大務實合作,妥善管控分歧,推動中美關係向着總體穩定的方向邁進。美方在對華強硬施壓同時又否認對華“冷戰”,其真實意圖如何中方要觀其言而察其行,既要有所準備也要留有餘地爭取緩和。

中美建交以來,雙邊貿易保持了高速增長,雙方均從經貿合作中明顯獲益,實現了優勢互補、互利共贏。儘管遭遇新冠疫情,去年兩國貨物貿易額逆勢增長8.3%,達5800多億美元。如今,中美已建立50對友好省州、232對友好城市。即使在疫情期間,兩國各界人士仍然頻繁通過電話、書信、視頻等多種方式保持着溝通交流。事實證明,中美關係合則兩利,鬥則兩傷,是一種雙贏關係,絕非零和博弈。

在中美關係持續緊張之際,中美不僅需要“小球轉動大球”的新契機,更需要兩國領導人在深入溝通中管控衝突、縮小分歧、切實合作。美方不能一邊否認對華“冷戰”,一邊又拉攏盟友對華遏制,並在涉疆、涉台、涉港等關乎中國根本利益的問題上動作連連。正如多位美學者及前政要所説,拜登政府應切實認識到不能過分誇大中國的威脅,中美需要建立積極正向的、良性的競爭與合作。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878 字。

轉載請註明: 以切實合作破除“新冷戰”迷思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