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奧密克戎變異株挑動世人神經。繼南非之後,荷蘭、加拿大、澳大利亞等10餘個國家和地區均宣佈發現相關感染病例。不過20天,這一新變異株就“攻破”了五大洲,一時間讓全世界如臨大敵。世衞組織將其風險等級列為“非常高”,30多個國家對非洲多國實行入境禁令,日本、以色列甚至緊急“封國”。
奧密克戎究竟是怎樣的存在?研究顯示,該毒株是迄今為止發現的突變最多的變種,且這些突變大部分位於與人體細胞相互作用的區域。這意味着,奧密克戎可能具有“高傳染性”及“免疫逃逸能力”。據南非衞生當局數據,德爾塔佔據南非逾80%的新增病例用了約100天,奧密克戎只用了25天。“狡猾”的德爾塔未去,“強悍”的奧密克戎又來,無疑給本就嚴峻的全球疫情蒙上了一層陰霾。在這一情況下,恐懼、疲憊、無力等負面情緒潛滋暗長,世界股市主要指數亦相繼下跌。
“這場疫情證明了我們的集體性失敗”“在此次測試中,我們基本上失敗了”……談及全球抗疫,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痛心疾首。作為二戰以來最嚴重的全球危機,新冠疫情在近兩年間,已奪走了520多萬人的生命,將世界經濟拖入嚴重衰退。疫情屢屢反覆,算上本輪的突然爆發,歐洲已折騰了4輪有餘,而美國更是長時間處於疫情震中,這般複雜局面,固然有新冠病毒無孔不入並不斷變異的因素,但更關鍵的,還是一些國家被動消極的抗疫姿態作祟。在人類社會最需要提振士氣、最呼喚擔當作為的時候,一些國家卻展現出令人匪夷所思的做派。有的以鄰為壑,通過插隊、抬價、走後門、限出口等方式,超量囤積甚至爭搶防疫物資;有的甩鍋卸責,不斷政治化疫情溯源,大搞歧視和脅迫的“政治病毒”;有的罔顧生命,無視可資借鑑的抗疫經驗,一而再再而三地“躺平”。種種反抗疫、反科學、反合作之舉,給病毒“大開方便之門”,讓整個世界不斷陷於危險之中。
這場“持久戰”還要打多久?未來抗疫之路如何走?根本上取決於我們以什麼樣的姿態來應對。政治操弄、政策反覆行不通,積極應戰、團結協作才是正途。回看全球抗疫這兩年,一個趨勢十分明顯:當各國都積極抗疫,病毒傳播就進入低潮;鬆懈放任,病毒就加速肆虐。美國也好,歐洲也罷,疫情一輪輪的波峯波谷,基本都跟應對姿態呈正相關。而將視野拉長,這樣的姿態也貫穿人類與傳染病的鬥爭史。鼠疫、霍亂、天花、麻疹等,都曾肆虐無忌、荼毒生命,但終究被人類征服。從“跪着祈求星星的照看”,到站起來用科學等迎敵,如果説變異是病毒的“生存之道”,那麼迎難而上、積極應戰就是人類克“毒”制勝的最大法寶。
“除了勝利,別無選擇!”積極抗疫,中國始終是最堅定的“行動派”。新冠疫情來襲,中國率先報告、率先出徵,以對全人類負責的態度,全力以赴對決疫魔、挽救生命。無論是舉全國之力打贏“武漢保衞戰”“湖北保衞戰”,還是時刻備戰、應戰,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堅持常態化防控“動態清零”,以最大力度推進疫苗接種,中國人始終選擇堅決對敵。單看過程,科學積極的防疫之路並不好走,意味着持續的財力物力投入,需要廣大民眾的支持配合。可也正是這樣的超常之舉,最大限度保障了人民生命安全和健康,確保國內疫情始終處於可防可控狀態,讓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先從疫情突圍並守住戰果的國家。抗疫成效怎麼樣,積極防控姿態對不對,事實最有説服力。通過對比疫情之下中西方民眾的安全感、幸福感以及經濟社會發展態勢,不難發現哪條路最可靠、最長久、最高效。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面對全人類的共同危機,要“掃自家門前雪”,也要“管他人瓦上霜”。世衞組織數據顯示,在高收入國家,63.9%的人口已經接種至少一劑疫苗,而在低收入國家這一數字僅為7.5%。此次受奧密克戎侵襲的幾個非洲國家,疫苗接種率普遍偏低,其中馬拉維低至5.6%。有國際衞生專家稱,奧密克戎毒株的出現“是全球接種速度過慢的自然結果”。更有非盟官員直言,“這是世界高收入國家囤積(疫苗)的結果”。事實説明,沒有哪個國家能夠獨自戰勝疫情,也沒有哪個國家能夠獨自獲得免疫。若不能團結起來,世界只會被“木桶效應”困得更久。危急關頭,中國再次宣佈,向非洲國家提供10億劑疫苗,這種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對今天處於艱難困頓中的世界來説,彌足珍貴。
基辛格曾在《世界秩序》中寫道:“評判每一代人時,要看他們是否正視了人類社會最宏大和最重要的問題”。新冠病毒不是人類的第一個敵人,也不會是最後一個。尊重生命、尊重科學,團結一心積極作為,盡最大努力去爭取勝利,才能始終掌握主動權,也才談得上爭取讓更多人更好地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