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天生有階級和身份的區別;小孩都知道在哪些階層是臉上有光的,受人羨慕的,自然向其靠攏;這是天然的精英思維;很多高薪但社會地位相對偏低,屬於傳統意義上的“低人一等”;大部分人的選擇是除非萬不得已才去做
年輕人更是如此,面子觀念不是一般的爆棚;幹什麼首先想到的是“有面”;這點和揹負種種壓力的中老年人截然不同;因為在工地上拿高薪幹“低階層”的活,這個沒辦法拿出去炫耀
如果一個牛氣沖天的,被人羨慕,嫉妒的單位可以像閃閃發光的貂皮大衣一樣被人時時看見;那種心理優越感不是幾個錢能替代的;就像人類早期把孔雀羽毛插到自己身上,以此打扮自己的美麗,突出自己的身份象徵;我們習慣了被人仰視的那種快感;這一點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赫茨伯格在管理學上提出一個“雙因素理論”,一個人對工作滿意還是不滿意,取決於兩個因素
“激勵因素”,也就是工作內容,可以提高一個人的工作滿意度;“保健因素”,也就是工作環境,可以決定一個人對工作是否“不滿意”
如果工作環境非常差,員工對工作是相當不滿意的,如果工作環境有改善,員工並不會對工作滿意,他只是不會“不滿意”
一個人的職業生涯是個長期的過程的,選擇工作不能只看一時
我問你,42張A4紙疊在一起,能有多高?想象一下,我告訴你,一立面都不到
現在我問你,如果把一張A4紙,對摺42次,高度能都多少?你想都不敢想,我告訴你,一張A4紙對摺42次,它的高度是從地球到月球的距離
職業選擇也是這樣,有的人跳槽很多次,終究沒有什麼發展前途,因為他的跳槽是在堆疊,不是在對摺
我們平時在工地上看到最多的是中年人;年輕人身影真的很少,年輕人在工地大部分是技術工之類的 ;説到工地上上班的,第一反應想到的是:髒、累、枯燥;確實,工地上風吹日曬的,天氣好一點還好,要是夏天,冬天,頂着驕陽或者冒着雨幹;有幾個人能吃的了這份苦?記得小時候,工地上工資相比現在低很多;因為現在人生活條件也都不錯,文化水平也上去了 ,所以很少有人願意吃這份苦
近年來,隨着社會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在農村種土地收入微薄的情況下,農民紛紛外出務工,艱苦奮戰在各條戰線上,尤其以基建工地最多;在工地上務工的農民工,工資有高也有低,有的人一天能掙三四百塊,而有的人只能掙一百多塊,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掙到三四百塊
在工地上一天能掙三四百塊錢的人不是以年齡,而主要是以技術含量的高低;比如磚工、鋼筋工、木工、電焊工等,由於有技術,工資就掙得多;而一般的普通打雜工,工資就掙得少,一天最多也就兩百
奮戰在基建工地的農民工,遇到天下大雨就要停工,還有一樁活幹完後,轉戰到下一工地幹活,中間要耽擱一段時間,而這些停工的日子是掙不到錢的;因為務工者工資是按天計算的,不是月性制,表面看起來一天有那麼多錢,但一年平攤下來並幹不到十二個月
在所有的工種中,基建工地的工作是最辛苦的,曾也幹過幾天,對此深有體會,力氣弱或者捨不得吃苦是幹不下來的;現在在基建工地幹活的農民,都是四十歲以上的人,以五十歲左右最多
雖然進工廠上班一個月掙四千,但工廠一般是月性制,即使不是月性制,勞動強度也比基建工地輕得多;而現在的年輕人是沒有幾個人吃得了在基建工地幹活的苦的,所以寧願進廠拿四千,也不願意到工地上去幹活
工地上班一天三四百塊工資,年輕人都不願意幹,而工廠裏每月只四千塊卻有許多年輕人趨之若鶩,這説明社會經濟條件已明顯變化,年輕人的就業觀念和過去不同
生活水平的提高,導致了現在的人們體質普遍下降,耐力不足,吃不了苦,無法承受工地高負荷,高壓力的勞動環境,髒亂差的環境是年輕人無法接受的,工地裏有些簡單的活,甚至他們連見都沒見過,基本技巧都沒有,根本就幹不了
工地的活是起早貪黑的工作時間,對於年輕人來説,沒有了交際時間,沒有了遊戲時間,這是最痛苦的事情,這一點也是現在年輕人無法接受的
因為現在的年輕人大都是獨生子女,從小都沒吃過什麼苦,父母和爺奶都寵着,他們是活得比較瀟灑的,他們很少有攢錢養家的概念,他們往往是什麼工作輕鬆幹什麼,不在乎錢多少
舉個例子:
小優在餐廳的時候,服務員的年齡基本上在18歲至23歲之間,他們的工資是3300,每天9個鐘,每個月4天休息;遇到節假日另補休1天,有時那個月就有5天休息;因為人多假又多有時排休排不過來,經理就跟他們説要不誰少休1天,就多補1天工資給誰;結果沒有一個人願意,每個人都堅持要休假不要工資
現在的年輕人把休息玩樂看得比錢更重要,以前60、70年代出生的人願意加班多拿錢,現在的年輕人願意拿錢去換取更多休閒娛樂時間,不同時代的人思想觀念也不同
有一次在飯桌上,30多歲的經理跟19歲的服務員開玩笑:“要不我這個經理給你做”;服務員連連擺手,一臉不屑地説:“我才不要做你那個經理,雖然你一個月有8000,但你要操那麼多心,還要加班,還要應付各種難纏的顧客,業績搞不上來還要被老闆罵。我才不幹呢;我當個服務員,每個月輕輕鬆鬆拿3300,我覺得挺好的,説實話我一點也不羨慕你這個經理,你當得多累呀,你還沒有我自在呢”
這就是現在年輕人的想法;工地上幹活雖然錢多但太辛苦,工廠裏錢少但工作輕鬆,他們願意輕鬆少拿錢也不願意辛苦多拿錢;他們沒有養家的壓力,所以他們更願意選擇輕鬆的工作
現在建築工地的農民工一天三四百確實是很正常的事情,而進工廠做最普通工作的話一個月四千塊錢也可以拿到;很多人就想不通了,工地上一天三四百,一個月做二十五天的話也可以有七千以上的收入,那幹嘛年輕人就是不願意去呢?寧願在工廠裏面拿四千塊錢一個月?難道不喜歡多賺點錢麼?
其實並非年輕人不喜歡做工地,建築工人同樣也不喜歡進工廠
建築工人追求的是做一天就必須有高工資,不做正好可以好好玩;自由、錢也不少賺,雖然苦但是覺得也很值,想着工廠裏面時間熬那麼長,一個月就那麼點錢還真的看不上;工廠上班的人只要想到建築工地的工作環境就已經無法接受了,日曬、雨淋、風吹還灰塵大,更有甚的都還是重體力勞動,不管是哪一點都是工廠上班的人無法忍受的,所以就算錢多點也不可能去
現在的年輕人很少有做建築工地,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想在工廠裏找女朋友,現在的年輕人一般父母都年輕,家庭條件都不是很困難,父母對年輕人的要求就是儘快找女朋友結婚成家,而非賺錢;所以説建築工地可能有一些年輕的夫妻一起在做,但是絕對不會有未婚的年輕人;因為在建築工地工作是很難有機會找到女朋友的,連個女人都很難接觸得到,又要怎麼樣去找女朋友呢?就算人家介紹相親,看到建築工人那黑不溜秋的形象,成功率也是相當低的,這也是年輕人不做建築工地的一個很大原因
除了上面所説的年輕人不願上工地幹活的原因以外,最重要的一點是年輕人比較愛面子,不願意讓人知道自己是下大力的,即使自己能夠吃得那份苦,也不願意去工地幹三四百元的活,而是選擇體面乾淨的工廠去幹工作,而不太在意工資的高低;而反過來,從家長這方面來考慮,父母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去幹那種下力大而不體面的工作,主要是孩子吃不了那份苦,或者説不忍心讓孩子去受那份苦
現在的工人並不傻,工人眼裏也不僅僅只看到錢;根據本人的從業經驗,工廠比工地對勞動者更具吸引力;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原因造成:
原因一:工廠比工地擁有更高信任度
打個比方,為了有質量或價格保障,你在購物時是願意到一家有固定場所的商店裏買東西,還是願意到地攤上或者流動商販裏買東西?大部分人會自然而然的選擇商店;這是因為潛意識裏就對商店會產生更高的信任感。工廠也一樣,由於有固定場所,會比流動性、臨時性的工地更讓工人相信
事實上,根據每年爆出的多起農民工或工地工人不遠千里追討工資的新聞,也説明了有時候承諾的工資很高,但是未必能拿的到;工程多次轉包、老闆不斷更換,最終導致工資無處可討;相對而言,有固定場所的工廠雖然工資少一點,但會讓工人產生“跑了和尚跑不了廟”的安全感
原因二:工廠的勞動環境和勞動強度相對工地較好
由於工廠管理不斷規範,一般工廠的各種安全保障措施和勞保制度比較完善,上班時間固定,大部分是室內作業,不會有太重的體力勞動,相對安全和輕鬆;而工地大部分屬於室外作業,高空作業,勞動強度大,危險係數高,工作環境比較艱苦。這種高風險、高強度的工地作業,還是讓很多人望而卻步的
原因三:工廠用工相對規範,醫療和養老有保障
隨着勞動法規的不斷完善,大部分工廠用工比較規範,簽訂勞動合同,繳納社會保險,生病有保障,年紀大了能夠順利退休領取養老金;目前雖然工資少,但從長遠看會更加有保障;在工地上工作會有年齡和體格要求,適合身強力壯的年輕人,趁着年輕拼體力,多賺一些錢;可一旦年紀大了,就無法在工地上工作,而工地一般也是沒有社保的,生不起病,負不起傷。因此很多人在年輕時就考慮到了醫保、養老問題,寧願選擇去工廠
工人的選擇肯定是有多個深層次原因的;這是由趨利避害的自然心理決定的;因此,不管是工地,還是工廠,如果想要留住工人,都應該在工資、社保、福利、關愛等方面下功夫,從長遠出發,不搞短期效益;否則最終傷害的還是企業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