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大漠綠色如潮百業馨香

浩瀚大漠綠色如潮百業馨香

沙漠牧草。

浩瀚大漠綠色如潮百業馨香

華萊士瓜園。

浩瀚大漠綠色如潮百業馨香

現代奶牛牧場。

浩瀚大漠綠色如潮百業馨香

晾曬肉蓯蓉。

浩瀚大漠綠色如潮百業馨香

光伏治沙。

浩瀚大漠綠色如潮百業馨香

沙漠山藥。

巴彥淖爾市境內的烏蘭布和沙漠有506萬畝。推進烏蘭布和沙漠治理,關係到西北乃至全國的生態安全,對建設我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該市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大力實施烏蘭布和沙漠綜合治理,加快建設國家防沙治沙綜合示範區,減少泥沙流入黃河,阻止沙漠侵蝕河套平原。成功的實踐,寫下了耀眼奪目的綠色詩篇——

昔日黃沙漫漫,今朝綠意盎然。

金秋時節,我們從磴口縣城所在地巴彥高勒鎮出發,沿穿沙公路向烏蘭布和沙漠深處挺進,道路兩側的楊柳、梭梭、金葉榆、紫穗槐等各種樹木綠葉婆娑、鬱鬱葱葱,猶如兩條綠色的飄帶伸向遠方,將一個個產業各異的生態綠洲緊密串聯起來。

華萊士瓜園、光伏農業園、有機水稻基地、釀酒葡萄園、鐵棍山藥種植基地、梭梭蓯蓉基地、湖泊濕地、有機奶牛基地……浩瀚大漠綠色如潮,業態萬千,巴彥淖爾人正在用信念和汗水寫就人進沙退的綠色詩行。

產業治沙,讓綠色發展可持續

治沙產業化,是巴彥淖爾人從實踐中開闢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走進沙漠邊緣的巴彥高勒鎮北灘村惠鋒農業合作社,40多棟温室大棚內藤蔓粗壯葉片肥厚,一個個黃綠相間的華萊士瓜點綴其中,滿棚馨香。

“瓜王”武志強和父親兩代人種植華萊士瓜40多年,從露地栽培到温室種植,從單打獨鬥到牽頭成立合作社“抱團兒”闖市場,甜蜜的事業不斷髮展壯大。

“華萊士瓜是磴口縣特產,肉厚汁甜,軟脆適度。温室瓜4月初就上市了,每斤能賣40元。大棚瓜5月底上市,露地大田瓜6月底開園,通過線上線下賣到了全國各地,年收入40多萬元沒問題。”武志強笑容寫在臉上,甜蜜藏在心頭。

他的成功,是磴口縣立足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推動華萊士瓜產業向綠色有機轉型的一個縮影。

如今,以露地栽培為主,温室栽培為輔,搭配小拱棚栽培的種植格局已經形成。磴口縣華萊士瓜、香瓜種植面積達到3萬多畝,成為農民致富的“金瓜蛋”。

繼續前行,華盛綠能光伏農業科技園又是另一番新天地。這裏將綠色能源與現代農業巧妙“嫁接”,蔚藍色光伏板生成的“綠色電流”源源不斷匯入電網,大棚裏面各種有機蔬果長勢正旺,白梨脆甜瓜芳香四溢,“鳩坑”茶樹嫩芽翠綠,多肉植物憨態可掬,藥用蚯蚓在濕潤的泥壠温牀上孕育生長……

負責人李虎感慨道:“這片園區原來是起伏不平的沙丘,現已建成50兆瓦光伏發電項目,並配套建設了950座玻璃温室、冬暖棚、聯排棚等農業科技温室大棚,棚內種植高效的有機蔬菜、茶葉、菌菇、多彩苗木、甜瓜等植物,在這裏既能看景,又能採摘,成為休閒旅遊打卡地。”

金色的沙漠上泛起一抹抹藍色的海浪,萬畝生態光伏基地吸引國電、國華、昌盛日電等企業入駐運營。目前已建成光伏發電項目12000畝,完成投資22億元,裝機容量達220兆瓦,年發電量3.6億度,已被打造成為重要光伏治沙產業園。

一路向西行進,仁創沙漠有機水稻種植基地鋪展出一片綠色的海洋,連片的稻田,微風拂過,飄來陣陣稻花香。這片1000畝的沙漠每年種植水稻,稻田放養魚蟹,形成了“一水兩用、一田多收”魚稻共生新模式,畝均產值8000多元。

“我們採用生態保水砂技術,在沙漠地下80釐米左右的地方鋪設了一層保水砂,防滲透氣的同時,還可增加稻田溶解養分,有利於植株生長。生產的大漠香稻米每斤批發價賣到近20元,主要銷往北京等地高端市場。”沙漠綠洲,生機勃勃,總經理楊國山無比自豪。

在聖牧高科公司,又是一番怡人的景象。

沙漠深處,平坦的聖牧大道兩側,高大的楊柳樹挺拔聳立,將流沙牢牢地鎖在根下,苜蓿、燕麥草種植區裏,大型自走式噴灌機均勻地噴灑水霧,畫出一個個巨大的綠色同心圓。

黃沙止步,綠意延伸。聖牧人在此紮根10年,奮戰治沙,硬是將200多平方公里的沙漠改造為綠洲。

這裏分佈着聖牧高科公司22萬畝草場和23座有機牧場,飼養着10萬頭有機奶牛,日產有機鮮奶1300餘噸,貢獻了全國一半以上的高品質有機牛奶。

牧草基地負責人黃勇強説:“我們在沙漠裏面種出國際上一流的優質苜蓿。每一個青貯苜蓿裹包裏頭都有一個二維碼,通過掃一掃,就做到了可追溯,目前在國際上來講是唯一進行全程跟蹤的。”

聖牧高科獨闢蹊徑,在烏蘭布和沙漠建立有機奶源基地,通過治理形成有機草場,有機草料用於喂牛,牛糞還肥於土地,創造了獨一無二的良性沙草有機奶產業鏈,聖牧奶源也是國內首家通過歐盟有機認證的奶源。這就是產業科學循環不斷提升的密碼,讓人感到時代氣息撲面而來。

沙海興業唱響田園牧歌。一路走一路看,80多公里的穿沙公路,不斷躍出的鮮亮綠色浸潤着眼底,猶如寫在大漠上的綠色詩行。

生態的磁場效應,讓一個個綠色項目紛紛入駐。目前,巴彥淖爾市烏蘭布和沙區已聚集了130多家企業,形成了有機牛奶生產加工、光伏發電、番茄加工、糧油加工、葡萄酒加工、中藥材加工、全域旅遊等七大優勢特色產業集羣。

今年,巴彥淖爾市以國際化視野在烏蘭布和沙漠及周邊地區謀篇佈局,投資15億元的中以防沙治沙生態產業園項目一期工程、伊利集團高端有機乳產業集羣樣板項目——杭錦後旗10萬頭奶牛生態乳業園區、蒙牛乳業產業園西部中心巴彥淖爾有機高端10萬頭奶源基地項目相繼啓動,正在走向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種養加結合的高質量防沙治沙道路。

生態治沙,讓綠色屏障固本強基

在磴口縣,曾經有一句民諺流傳甚廣:“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小風眼難睜,大風活埋人。”今天,這樣的悽苦之聲已經為新生活的歌謠所代替。70年來,磴口人民眾志成城矢志不移,接力種樹種草治沙,一代接着一代幹,構建起一道道阻風擋沙的綠色屏障,這屏障,經過幾代人的構築,已經本固枝榮,牢不可破。

該縣首任縣委書記楊力生1950年上任伊始,提出“沿沙設防,植樹造林,保護沙區草木,營造防沙林帶;沿河築堤,沿堤栽樹,營造黃河護岸林帶”的倡議,號召率領全縣各族人民挺進沙海,打響治沙造林攻堅戰。

“大漠愚公”謝恭德帶領妻兒老小挖渠開荒,堅持植樹造林40年,硬是讓5000畝寸草不長的沙漠披上綠裝。

農民治沙專家牛二旦總結出“攆沙騰地,造林固沙”的經驗,在4300多畝沙漠裏,栽植了150萬株綠樹,把昔日的明沙梁改造成一個林茂果香、畜旺糧豐的生產基地。

政府主導,各方參與,上下同心,代代傳承,讓綠色屏障越築越牢,就是治沙播綠的根本所在。

飛播造林、封沙育林、人工造林,先後實施了“三北”防護林工程、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京津風沙源治理二期工程等一系列國家重點生態建設工程,陸續完成80公里穿沙公路建設工程、穿沙公路兩側42萬畝植樹造林工程、154公里防沙林帶更新改造工程。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讓磴口縣插上了生態文明、綠色發展的翅膀。

沙裏播綠,織就生態綠毯。目前,磴口縣境內近230萬畝的烏蘭布和沙漠披上了綠裝,形成了160個湖泊綠洲,面積達到57.8萬畝。全縣森林覆蓋率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0.04%擴大到現在的20.56%,林草覆蓋率達到了37%。

資料顯示,1984年,磴口縣沙塵天氣日數為146天,2016年減少為31天,現在繼續呈下降趨勢。

在浩瀚沙海中長出的片片綠洲,凝聚着磴口縣幾代造林人的心血和希望。

“沙害”變為“沙利”,由防沙固沙向治沙用沙轉變,過去普通的沙生植物在科技的力量下身價倍增,梭梭接種肉蓯蓉、人工種植甘草、釀酒葡萄等一批新興的沙產業開始嶄露頭角。

在內蒙古王爺地蓯蓉生物有限公司晾曬棚內,一根根粗壯的肉蓯蓉晾曬在木架上,這些道地中藥材經過切片等初加工程序以後將銷售到同仁堂等各大藥廠。董事長魏均從小在沙漠裏摸爬滾打,説起治沙,他自信滿滿:“得到肉蓯蓉先得種梭梭,梭梭成活長大後防風固沙,這就是生態效益。在梭梭上接種肉蓯蓉,不影響梭梭生長,一次接種有序採挖,取大留小,可以持續多年,經濟效益非常好。梭梭接種肉蓯蓉畝均收入能達6000元,是優質耕地收入的3倍,還可實現一次種植收穫15年以上。”

2006年,魏均承包下烏蘭布和沙漠中5萬畝荒漠,陸續投資8000多萬元栽植梭梭林3萬畝,人工嫁接肉蓯蓉2.5萬畝,形成以肉蓯蓉種植為主體,甘草、黃芪、鎖陽、菟絲子、苦豆籽、沙漠羊、沙漠雞等為輔助的沙生動植物種養鏈。

沙金蘇木巴音温爾嘎查農民劉耀宗創造的是另外一種治沙模式。他帶領全家改沙造林造田,建起一座綠樹環繞、瓜甜果香的現代農莊,儼然就是一處“世外桃源”。

農莊周邊道路、渠背、田畔栽種了各種果樹及楊樹,有600畝之多。1400畝土地種植制種玉米,打下的秸稈青貯養羊,田裏安裝了水肥一體化滴灌設備,實現了全程機械化種植。

“每年我這裏的純收入能達到100萬元以上,效益挺好。”劉耀宗苦盡甘來,吃上了生態飯,過上了好日子。

大漠播綠,生機盎然。獨具魅力的大漠風情也為發展旅遊業創造了條件,吸引越來越多的遊客慕名而來,生態環境轉化成“美麗經濟”。2019年,磴口縣接待遊客143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實現10.4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0.2%和6%。

綠色理念孕育美好未來。磴口縣的成功實踐就是巴彥淖爾市堅持不懈治沙的縮影。巴彥淖爾市統籌謀劃和推進生態治理、產業發展,遵循自然規律,堅持實事求是,宜林則林、宜草則草,林草結合、防風固沙,實現既增綠又增收、既治沙又治貧的良性發展。(韓繼旺)

浩瀚大漠綠色如潮百業馨香

浩瀚大漠綠色如潮百業馨香

浩瀚大漠綠色如潮百業馨香

浩瀚大漠綠色如潮百業馨香

浩瀚大漠綠色如潮百業馨香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760 字。

轉載請註明: 浩瀚大漠綠色如潮百業馨香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