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王渝鳳 實習生 張力 九龍街道供圖
“2020年的奮戰大考中,我們心連心、同呼吸、共奮進。”
“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街道上下共同抗疫,努力恢復經濟社會秩序。”
“一路走來,我們共同打好了新冠肺炎疫情抗擊的戰鬥,共同經歷了爬坡上坎特殊時期的陣痛,共同承受了轉型升級攻堅階段的考驗,取得了大戰大考的豐碩成果,這些成就的取得,離不開你們的廣泛參與、和衷共濟。”
……
▲這是九龍坡區九龍街道寫給居民們的一封信。
這封不足一千字的信,是九龍坡區九龍街道寫給轄區居民朋友的一封信,歲末年初、辭舊迎新的同時,街道的負責人想以這樣傳統、温馨的方式,感謝即將過去的2020年裏,和他們攜手最多、彼此心最近的居民們,道一聲真摯的感謝。
紙短情長,每一段文字背後,是一個不能忘記的故事;每一個故事背後,是大家永遠無法忘卻的2020年,在即將告別2020年之際,這麼多動情的話有沒有戳中你的內心呢?
故事一:樓棟被封鎖的日子
九龍街道城管執法大隊副大隊長李繼旺是一位退伍軍人,抗洪搶險、地震救災,都有他衝鋒在一線的身影。
而這一次的疫情,讓這位昔日的老兵,當時也犯了難。
他依然記得,重慶市九龍坡區首個確診病例的密切接觸者,就住在轄區的萬科西城和雲湖綠島小區,接到九龍街道疫情防控緊急通知,要求對兩棟樓進行封樓的消息發出後,其中一棟樓的物管工作人員在得知消息後,提出集體辭職。
▲小區進行封閉式管理。巴國城社區 王倩/攝
李繼旺説,在當時疫情剛出來,大家對疫情不夠了解的情況下,儘管物業公司對樓棟的物管員進行再三挽留,但依然尊重他們辭職的想法。“但問題是,他們走了,被封樓棟居民的生活應該如何保障?”
他把這條消息發到城管大隊的羣裏,沒想到,隊員們在羣裏積極報名,“李隊,我們去樓棟值守吧!”
“李隊,我報名去,要是我出了啥子事情,給我家人説,我沒有辜負他們對我的期望,我是合格稱職的城管執法隊員。”隔着手機屏幕,李繼旺都能感受到同事的那種熱情,“對疫情,肯定都害怕,但我們的職責就是守好居民居住的家園。”
為了科學防控疫情,由城管隊員組成的兩支值守隊伍隨即抵達上述兩棟被隔離的樓棟,24小時蹲守。
▲“抗疫突擊隊”5位勇士
沒有防護服,就去超市買雨衣;沒有隔離帽,就去超市買浴帽;沒有隔離鞋套,就用普通鞋套代替;沒有消毒設備,就用農用噴霧器進行消毒處理。看似“不專業”的防護設備,卻在居民們最需要的時候,給予了大家最大的温暖與保護,讓居家隔離的日子多了一分温暖,少了一分擔心。
故事二:生活被賦予了新的意義
“從來沒想過,自己的老房子竟然還會變成香餑餑,這下我女兒喊我去她家我還要考慮一下。”家住九龍三村的居民劉大媽從自己的家搬到女兒家已經三年了,離開的原因,是老房子太久、環境也讓她不滿意。
▲防疫期間,環衞工人深入老舊小區、背街小巷等薄弱區域環境開展衞生清掃、潔淨家園行動。
但劉大媽沒想到的是,她的老房子竟然在悄然發生變化。
劉大媽住頂樓,過去房子漏水的問題一直讓她很頭疼,“自己補過好幾次,但始終解決不了根本問題,後來我索性買防雨布來擱上面,但問題沒有解決。”
牆壁在發黴,牆皮不斷地下掉,住的鬧心的劉大媽決定,搬去女兒家。
事實上,九龍三村和四村的老舊小區都存在這樣的問題。據九龍街道規建環保辦主任黃維介紹,九龍三村共有26棟老舊住房,共計住户1121户,九龍四村共有老舊住房11棟,共計住户410户,這些老舊住房從去年底開始納入改造範疇,今年5月起立項,9月,改造正式啓動,主要解決樓頂漏水、樹木修枝、配置大型的健身器材等問題。
如今改造接近尾聲,居住在這裏的居民們開始憧憬着新生活的開始:晨起鍛鍊、午間聚會聊天,夜晚回家安心入眠……
九龍花園社區黨委書記鄒昭俊告訴記者,過去居民形容這裏的房子是“上漏下堵中間爛”,2019年,政府向居民收集意見後,大多數居民都希望能夠對老舊小區進行改造,“本着做好樣本,邀請居民現場提意見的方式。”截至目前為止,除了兩户前期自行投入資金改造了樓頂外,所有居民均在老舊小區改造上簽字,為大家換來了不一樣的居住環境和期望。
故事三:賣場與經營者共克時艱
對於實體經營者來説,每年的年關,都是銷售的旺季。
2020年1月18日,對於九龍坡區盤龍新城奧園廣場項目負責人黃英來説,她的日記本上,將這一天畫了一個圈。
“那天,我們集團廣州總部給重慶這邊發了文件,要求我們提前準備好防疫物資,包括口罩、消毒水這些。”為何會有這樣的“先見之明”,黃英説,因為2003年的非典對企業來説,有很深刻的印象,所以這一次看到新聞上提及的情況,他們提前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1月28日,賣場接到了消息,稱為了疫情防控,有可能閉店。“我們那會兒就想,商家為了備戰春節,囤積了大量的貨物,要是賣不完該怎麼辦?”但那會兒,其實已經顧不了這麼多了,30日,奧園廣場的經營户開始陸續閉店。
▲為奧園廣場商户停業而致各方受困的問題。
整個2月,商户沒上班但商場依然在運轉,要確保商場的安全,還要做好消毒措施,商場裏的超市在疫情期間正常營業,為了防疫需要也為了給廣大市民提供放心可靠的生活用品,黃英説,不少超市的員工把塑料文件袋減下來,兩頭粘上橡皮經當作護目鏡,“在這樣簡陋的條件下,我們挺了過來,總算迎來了3月2日復工復產的消息。”
這樣一個面積5萬平方米的商業體,疫情期間為經營者減租400萬元左右,商場員工合計70人,一個也沒有因為疫情的原因離職或被辭退。
故事四:擺攤減損他和他的企業下半年活過來了
作為奧園廣場最大的餐飲企業之一——家和印象,年前,企業的經營者趙鵬還在盤算着過年的酒席桌數:結婚的、過生的、團年的、聚會的……
每一個春節,對於做餐飲生意的人來説都是兩重心情,一方面生意火爆店裏需要人手,另一方面因為別人吃飯過年,而自己只能過年忙碌。趙鵬也為此準備了很多的食材,直到他接到消息必須閉店,他才意識到疫情的嚴重性。
“我這個歲數,其實是經歷過很多事情的,非典、洪災、地震,我曉得,在災難面前,只有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才能解決問題。”儘管有諸多的不捨,但他依然挨個給顧客打電話,取消訂單、是否退還定金,同時,留人在店裏接受24小時的電話諮詢,“生意暫停了,但服務不能暫停。”
正是基於這種把顧客放在心裏的做法,趙鵬在企業復工復產的初期,帶領着大家走出了一條自己從未走過的路,“我打開冰櫃選擇還能使用的食材,臨時賣起了小炒和外賣,生意還不錯。”之所以這麼做,一來是要保證店裏員工正常發放工資,二來也希望藉此減少損失。
5月份開業至今,家和印象的生意一天比一天好,趙鵬告訴記者,其中6、7月份和11月份的生意比往年同期還要好,國慶節一天就辦了130桌宴席,“能夠在疫情之後這麼快活過來,要感謝政府對疫情防控採取的措施。”
即將迎來的新年季又將是一個旺季,趙鵬表示,根據冬季的特殊性,他們也會做好訂餐的多重準備,“活過來的企業會更經得起考驗吧。”趙鵬説。
▲疫情剛開始時,班子成員和相應科室包片對口聯繫社區,深入基層一線宣傳,檢查督導社區防控工作,推進防控工作措施落到實處。
故事五:網格員認識了好多低頭不見抬頭也不見的鄰居
身處城市、生活繁忙,關上房門、平行兩行。
這句話,是形容都市人生活繁忙,哪怕左鄰右舍都有可能因為一扇防盜門而被隔絕成兩個世界。
家住盤龍新城社區的居民唐多餘是社區的網格員,當網格員兩年,這份時時刻刻與居民打交道的工作之前並沒能讓他與鄰居們真正意義上的全部相識,但今年的疫情防控,讓唐多餘把鄰居總算是認完了。
▲馬王社區工作人員與網格員入户詢問居家隔離情況。馬王社區 曾麗娟/攝
“人和人之間就是這麼神奇,可能是內心最需要關心的時候,最容易接納別人。”疫情期間,唐多餘帶着宣傳資料挨個上門發放,這個有2萬多住户的社區,他和同事們硬是靠着拼勁,兩天的時間就把資料發完了。
▲馬王社區工作人員與網格員張貼通告和公開信。馬王社區 曾麗娟/攝
在那之後,唐多餘的崗位變到小區為出入的居民檢測體温,“因為大家在發放資料的時候都基本上認識我了,所以測體温時都很配合,還有人給我們送上當時非常緊缺的物資——口罩。”
這樣的鋪墊,也為今年的人口普查奠定了很好的基礎,唐多餘説,“人口普查上門時,聽説是我們來了,他們很快就把門打開了,這種信任,千金難買啊。”
這些年,低頭不見抬頭也不見的鄰居,在此以後,成為了熟人。
故事六:他們提的要求能滿足的都儘量滿足
九龍街道龍泉社區的居民們最近享受了新的生活樂趣——健身設施,疫情逐漸趨於好轉後,大家發現,要有個健康的身體,才能有美好的未來。
但對於龍泉社區的居民來説,之前是不具備這樣的條件的。龍泉社區地處馬王六村,這裏比鄰大渡口區,房子多是老舊小區,還沒有物業管理。
居民第一次到社區提建議時,就來了好幾位,社區工作人員彭婭玲告訴記者,大家三言兩語説安裝健身器材的理由,“健身器材安了,不用走遠路,我們就能鍛鍊身體了。”
最終,社區選址300平米的面積,為居民安裝了健身器材,還能打羽毛球、乒乓球,搭配棋牌室,“現在社區還有圖書館,每天上午九點到下午六點開放,週末開半天,讓周圍的居民特別是小朋友有了讀書的學習的好地方。”
對話:
給居民寫一封信堅持了六年
但今年這封信寫的最情深意長
九龍街道黨工委副書記、街道辦事處主任邱方勇告訴記者,其實給居民寫一封信的做法,今年已經是第六個年頭。
“過去寫信,主要是告訴大家,這一年我們做了什麼,未來要如何做。”這種方式,是街道與居民溝通的一種主要方式。
到了今年第六個年頭,寫這封信顯得情深意長:防控疫情、復工復產、經濟復甦、全面脱貧。
在這個有701棟樓,11個社區,轄區人口多達208000人的超大型街道,每一個數字背後,關係的都是民生話題,“疫情防控要封樓,絕對要和居民溝通。每家每户是否有武漢回來的親戚朋友,也要做到排查到位。企業復工復產要做好手續的準備工作,經濟復甦更要當好企業堅強的後盾。”
▲回渝者:早曉得就留在武漢當志願者了!
這些身份和角色的扮演,讓街道的負責人感到身上責任間距,“轄區有1.6萬家市場主體,每家每户復工復產都要辦理手續。”邱方勇説,當時,有的企業防疫物資不好購買、消毒物資買不齊全,街道就想方設法幫大家購買,從開始準備到實現應復盡復,總共僅用了30多天的時間。
而輪到街道需要企業和居民幫忙的同時,大家也沒有打過退堂鼓。
九龍社工是九龍街道響徹全國的一塊志願者牌子,目前有註冊志願者2萬多人,為轄區內20萬人提供志願者服務,前兩天九龍街道募集社區公益服務基金,轄區企業及個人67家總計募集到107.5萬元。
▲12月18日九龍街道社區公益服務基金捐贈儀式合影留念
“只有居住在這裏的居民把這裏當成家,只有發展在這裏的企業把這裏當做港灣,社區才能發展得越來越好。”邱方勇也表示,這樣的信還會堅持寫下去,成為拉近彼此心理距離的橋樑和紐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