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少人眼裏,2020年汛期有些“不走尋常路”:長江流域雨情汛情嚴峻、“暴力梅”持續、3個颱風集中北上東北、7月無颱風出現……公眾對哪些天氣氣候事件印象最深?我們在中國氣象局官方微博等平台舉行投票活動,從網友投票結果中選出了這些,看看這當中,是否也有你的 汛期記憶——
1949年以來首現“7月空台”
今年7月註定會成為中國氣象史上不平凡的一個月,出現有氣象記錄以來首次零颱風。
從常年看,7月是颱風“高影響時段”,2019年7月底前有7個颱風生成。1949年至2019年,7月共有292個颱風生成,7月平均生成4.1個。但今年台風卻不按常理出牌,出現“7月空台”現象。
歷史上,西北太平洋及南海7月最多生成過8個颱風,分別是1954年、1957年、1985年和1998年;最少也有1個颱風生成,分別為1967年、1971年、1994年和2017年。對於“盛產”颱風的7月來説,西北太平洋及南海無颱風生成的情況實屬罕見。
“黑格比”來襲,你曾在風中凌亂嗎?
為何今年7月台風不“露面”?
颱風生成需要具備以下幾個條件:一是要有廣闊的高温、高濕的大氣。二是要有低層大氣向中心輻合、高層向外擴散的初始擾動。三是垂直方向風速不能相差太大,上下層空氣相對運動很小,才能使初始擾動中水汽凝結所釋放的潛熱能集中保存在台風眼區的空氣柱中,形成並加強颱風暖中心結構。四是要有足夠大的地轉偏向力作用,地球自轉作用有利於氣旋性渦旋生成。
可以説,副高是抑制颱風生成的原因之一。今年副高強度異常偏強西伸,赤道西風位置偏西,南海與菲律賓以東洋麪的海平面氣壓異常偏高,不利於低層熱帶對流發展,因此颱風生成較常年同期明顯偏少。此外,赤道輻合帶不夠明顯、組織性不強,且離陸地太近,水汽補充不強,所以不利於熱帶擾動的整合增強。
“暴力梅”待機超長
今年夏天的梅雨,註定將成為當地人難忘的回憶。6月1日,它早早登場,到8月2日才依依不捨地離去。
7月20日,洪水通過王家壩閘湧入蒙窪蓄洪區。圖/新華社
梅雨帶來了大量降水,在長江、淮河流域製造了數不勝數的兇險汛情。這個梅雨季,無論從持續62天的時間維度看,還是從759.2毫米的降水量維度看,都成為1961年以來的歷史最大值。
在梅雨季,我國共有46個市、縣日降水量達到極端事件標準,主要分佈在安徽、湖北、江西等地,其中安徽金寨、六安、銅陵以及江西新建4地日降水量突破歷史紀錄。在安徽、江蘇、湖北、上海等地,共有33個市、縣連續降水日數達到極端事件標準,普遍有12天到20天,其中,安徽合肥(21天)、江西安義(25天)等10站極端連續降水日數突破歷史紀錄。
長江汛情嚴峻,誰在守護安瀾?
“超長待機、超級暴力”的梅雨,直接原因是冷暖空氣在長江中下游周邊勢均力敵,梅雨鋒面系統活躍。而究其根本,還是環流形勢大背景使然——
今年夏天,影響我國的主要天氣系統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長時間異常。春季前期結束的弱厄爾尼諾事件以及赤道印度洋海温異常偏暖,綜合作用導致副高顯著偏強。6月上中旬,副高脊線位置偏北,6月下旬到7月,又一直偏南,副高的位置深深影響着冷暖空氣的勢力分佈。
可以説,副高的“努力”,為梅雨提供了“舞台”。另一方面,作為“主演”的冷暖空氣 “一拍即合”,共同上演了2020年梅雨季這場超長待機、超強降雨的大戲。
東北半月內遭颱風“三連擊”
8月27日至9月上旬,我國東北地區先後受到今年第8號颱風“巴威”、第9號颱風“美莎克”和第10號颱風“海神”侵襲。半個月內接連有三個颱風影響東北地區,為歷史首次。
9月4日,風雲四號氣象衞星監測到“美莎克”“海神”形成雙台共舞。圖片來源:國家衞星氣象中心
據統計,1949年至2019年,共有189個颱風登陸廣東,台灣、福建、海南等地也常被颱風“光顧”,而登陸東北地區的颱風則屈指可數。從1949年至今,有13個颱風(包括熱帶低壓)登陸東北地區,且登陸地點都在遼寧。
相較於颱風登陸而言,東北地區更容易受“二手颱風”影響,從歷史數據看,平均每年影響東北地區的颱風有一到兩個。然而,今年的颱風似乎更“鍾情”東北地區,接二連三北上。
不過,與其説颱風“鍾情”東北地區,不如説是颱風在大尺度環流下的“被迫之舉”。颱風的移向會受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西風帶槽脊、颱風內力、高層系統、雙颱風等因素影響,其中最有決定權的還是副高。
還記得我們的追風之旅嗎?
如果把颱風比喻為鍋內煮沸的水,那麼副高內部的下沉氣流就如同一個“高壓鍋蓋”,抑制着颱風生成。同時,副高的順時針環流又會引導颱風沿其邊緣行走。因此,當副高勢力減弱,位置向北抬升、向東退去,之前被“高壓鍋蓋”壓制的地方,水汽會迅速“翻滾”生成颱風,並呈現沿着副高西側行走、適時北上的趨勢。
“巴威”和“美莎克”都是受副高的引導不斷北上,給東北地區帶來了強風雨天氣,“海神”也有類似的經歷。這些颱風雖未正面登陸東北,而是從其他地方登陸的“二手貨”,但風雨影響依然不容小覷。
中央氣象台連發暴雨預警超一個月
從6月2日到7月2日,中央氣象台連續發佈暴雨預警31天,持續時間之長為近年來少見。
據中央氣象台首席預報員陳濤介紹,持續發佈預警與今年梅雨期特殊的大氣環流形勢有關。6月至7月,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穩定維持在比較偏南的位置上,副高邊緣的暖濕氣流與中緯度冷空氣長時間在長江中下游地區交匯,江淮地區反覆出現暴雨過程,而且強降雨過程發生的間隔時間短、持續時間長,因此中央氣象台連續針對性發佈暴雨預警,並根據降水強度變化及時調整預警級別。
在歷年重大持續性災害天氣過程中,中央氣象台連續多日發佈預警的情況,不止一次。如2016年6月30日至7月10日,中央氣象台連續發佈11天暴雨預警。除了暴雨預警,中央氣象台也會連續多日發佈高温、大霧預警等,4天至5天的情況較多。但像今年連續發佈31天暴雨預警的情況歷史罕見,屬2010年以來首次。
回顧下我們是怎麼吐槽梅雨的
什麼情況下會觸發暴雨預警?據陳濤介紹,中央氣象台的暴雨預警由低到高分為四個級別,分別是藍色、黃色、橙色和紅色,其嚴重程度,由低到高遞增。不同級別的暴雨預警有相應的預警標準,主要是根據未來24小時降雨的強度和落區範圍來決定。
為了讓各地、各部門和公眾做好暴雨防範工作,中央氣象台每次發佈預警都會重點指出強降水的最強落區及範圍。同時,會有相應的防禦指南,如提醒相關地區和部門注意防範降水對交通、城市內澇等方面的影響,提示公眾採取有效的防範措施。
8月四川多地累計降雨量創紀錄
8月10日至18日,兩輪持續性暴雨天氣過程襲擾四川盆地,尤其在盆地西部,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輪番上演,歷史罕見。
8月12日,在四川省眉山市東坡區修文鎮,消防員用橡皮艇轉移被困羣眾。圖/新華社
回看這兩輪暴雨過程的累計降雨量,多地 “破千”,五顏六色的四川降雨量圖分外搶眼,也使得四川暴雨頻頻衝上新聞熱搜。
盤點8月的兩輪暴雨過程,四川省氣象台副台長青泉説,8月10日至18日,四川暴雨過程歷史罕見,極端性強。
8月10日至13日的第一輪暴雨過程可以在四川暴雨歷史(有氣象記錄以來)上排名第四,蘆山、綿竹、什邡、蒲江等4站均創有氣象記錄以來日降雨量極值。
如果説第一輪暴雨的影響已經足夠大,那麼接下來8月15日至18日的第二輪暴雨大有“登峯造極”之勢,比第一輪暴雨的歷史排名前進兩位,上位第二。在這一輪降雨過程中,最大累計降雨量出現在德陽旌陽區黃許鎮(865.1毫米),綿竹、龍泉驛兩站創有氣象記錄以來日降雨量極值。
暴雨中,也有那麼多感動
雨為何能下這麼大?
對此,青泉分析,這和副高的影響不無關係。其中,8月9日至10日,副高和青藏高壓合併導致副高加強西伸,中緯度低槽疊加高原低槽在東移過程中加強。隨着暴雨過程的開始,低空急流強盛且長時間維持,上述因素共同作用,導致了第一輪暴雨過程。8月13日至14日白天,四川盆地降雨趨於減弱。而在8月14日夜間,由於低空急流再次加強,又有中緯度低槽東移加強,副高北抬加強,這些因素共同作用,導致了第二輪暴雨過程。
2020年汛期結束了
無論酸甜苦辣
我們都很懷念
那些共擔風雨的日子
中國氣象報社 出品
文字作者:中國氣象報全媒體記者李慧、劉釗、王玫珏、張明祿、宛霞 通訊員 趙清揚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人民日報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