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走筆|“定性”與“定量”

兩會走筆|“定性”與“定量”

兩會走筆|“定性”與“定量”

今年全國兩會,代表委員十分關注的一個焦點,就是“十四五”規劃綱要的制定和實施。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介紹,此次綱要草案,未給定具體的年均GDP增速,只要求“保持在合理區間、各年度視情況提出”。這一以定性表述為主、藴含定量的方式,在我國五年規劃史上尚屬首次,意味深長。

以定性為主,藴含定量,表述的調整,體現的是一種基於理性的務實判斷,一種從容不迫的底氣與自信。進入新發展階段,立足“兩個大局”,一些前所未有的新問題新情況接踵而來,始料未及的“黑天鵝”、伺機而動的“灰犀牛”,都在無形之中為準確研判未來經濟形勢增加了難度,也對宏觀調控的嫺熟度、精準度、有效度提出了更高要求。選擇不設具體增速的定性表述,為應對各類風險挑戰留足了空間,為謀改革、促轉型留足了空間,增強了發展的靈活性,更有利於引導各方把工作重點放在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上。這也讓我們更加堅定地認識到,在現代化新徵程中破浪前行,關鍵還要把短板補得再紮實一些,把基礎打得再牢靠一些,把跑道鋪砌得更堅實一些,把底氣藴蓄得更充足一些。

強調定性,決不是不要增長,不重視增長。對於我們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發展仍然是解決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就眼前説,確保居民收入、企業利潤、財政收入等保持平穩發展,需要一定的經濟增長來支撐;從長遠看,在五年甚至十五年這樣一個更長的時間跨度內,要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均收入邁上新的大台階,同樣需要經濟保持合理增速。這個藴含的定量,實際上就為經濟增長劃出了一條底線。比如,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把GDP目標設定為6%以上,意義就在於封住下限、不設上限,給經濟增長托住底。在此基礎上,我們才能清晰地觀察,什麼樣的增長速度,有利於創新生態的構建、新動能佔比的提高,有利於實現產業基礎的再造、產業鏈條的提升,有利於創造更多就業機會,給百姓帶來更多福祉。

表述方式轉變的背後,實質是一種決策邏輯和着力方向的轉變。而當務之急,最需要認真考慮的,是能不能儘快轉變思路、作出調整,建立和完善一套與新發展格局相匹配的工作體系和推進機制。俗話説,抬頭看路,低頭拉車。在一個需要精耕細作的新時代,我們既要讀懂那些定性表述背後的深層含義,又要統籌抓好那些藴含定量目標的執行與落實。既不能把不設具體目標當成擋箭牌,模糊了發展增速的要求,更不能過分沉湎於統計學的量化數據,而突破高質量發展的底線。在多重目標中尋求動態平衡,在高質量發展中實現系統優化,這樣的現代化進程勢必顏值更高、氣質更佳、筋骨更壯。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025 字。

轉載請註明: 兩會走筆|“定性”與“定量”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