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星巴克中國官方微博回應“無錫星巴克食品安全問題”,稱已啓動深入調查。圖/星巴克中國官方微博截圖
日前,新京報記者在無錫市兩家星巴克門店卧底調查發現,兩家店普遍存在過期食材繼續使用,篡改保質期,承諾“開封后不過夜”的糕點第二天偷偷上架,而涉事門店所謂的“飛行檢查”也只是流於形式。
這些問題,都有着暗訪視頻的“實錘”,對此事件,星巴克也已回應“高度關注,已於第一時間關閉了這兩家門店,並立刻啓動深入調查”。
不過在互聯網看一圈,評論區的畫風卻有些怪異,不少人幫星巴克找起了藉口。
比如有人不談具體問題,卻強調星巴克的食品標準是“行業天花板”;有人説更換保質期標籤沒什麼,有的店連保質期一説都沒有;還有人説這是星巴克“入鄉隨俗”,國外的嚴格標準,到了國內隨着水位自動降低了標準……
星巴克是全球第一快消咖啡品牌,也是最早進入中國市場的國際咖啡品牌之一,在中國擁有超過5100家直營門店。可以説,星巴克讓不少消費者完成了對咖啡的“啓蒙”,很多人對這一品牌抱有相當的感情,某種程度上,星巴克已經成了中產消費的一個符號。
但是,食品安全是餐飲行業底線,更沒有什麼所謂某某品牌的標準是“行業天花板”之説,連最基本的食品安全都保證不了,何來“行業天花板”一説?消費者幫企業的食品安全問題找藉口更是可笑。
在官網上,星巴克着重強調,2019年星巴克企業管理(中國)有限公司,順利通過國際權威食品安全體系FSSC 22000認證審核,成為國內餐飲連鎖行業中獲得該項認證的第一家企業。這大概也是星巴克被認為是“行業天花板”的重要原因。
不過即便星巴克的食品標準是“行業天花板”,但如果嚴苛的標準只是做做樣子,在具體的食品售賣流程中又做不到,這樣的食品安全標準又有什麼意義呢?星巴克在營銷時説是“天花板”,操作時就放低標準,這不是糊弄消費者嗎?
至於“入鄉隨俗”,用所謂“橘生淮北則為枳”來解釋,更是毫無根據。過去幾年,國內的一些品牌食品安全確實出過不少問題,但近年來,國內的食品安全“肉眼可見”地抓得越來越嚴。
近一段時間,上至歷史悠久的世界連鎖品牌、下至新興出現的網紅品牌,不少品牌都在檢查中因食品安全問題而被處罰、整改。國內一直堅持食品安全的底線,這和品牌“是土是洋”無關,無論品牌歸屬,只要在食品安全上存在漏洞,翻車都是必然的。
與其為星巴克“找藉口”,倒不如深入剖析一下,為什麼所謂的“行業天花板”,在細節層面卻是千瘡百孔。星巴克工作人員和領域專家,其實都指向了一個共同問題——星巴克的管理考核模式。
一名星巴克員工向記者解釋説,公司要考核門店的營業額和利潤率,如果食材成本花費過高,這些數據會不好看,所以儘管星巴克的規定嚴格,但執行上仍存在問題。而中國法學會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研究會副秘書長陳音江也表示,星巴克作為知名品牌,應該具有非常成熟的管理經驗,出現如此低級的問題,説明管理上存在較大漏洞。
可見,星巴克的營業模式儘管是被認為更可靠的“直營”,但在管理上的機械,導致門店只能想出種種投機取巧的辦法,去獲得更好看的業績。星巴克作為一家歷史悠久的跨國品牌,這種管理上的粗放是不應該的。
在長期經營中,星巴克是否知曉某些店面操作層面的“潛規則”,也值得打一個問號。而從所謂的“飛行檢查”流於形式來看,星巴克的管理漏洞恐怕不是偶發的,這背後可能是機制性問題,更應該引起企業的重視。
無論如何,消費者和商家最恰當的關係,永遠是消費者支付相應的價錢,商家提供合格的商品。如果商品出現了問題,那麼消費者就應該去敦促商家整改甚至補償。至於消費者幫商家“找藉口”,那就沒有任何必要了。
特約撰稿人 | 夏研(媒體人)
編輯 | 丁慧
實習生 | 武鑫
校對 |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