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兩彈一星曆史研究會
2021年8月22日6時57分,第一顆原子彈核心部件“主刀手”原公浦同志因病醫治無效在上海與世長辭。
原公浦,1934年生,山東省掖縣人,1959年任中核404廠機械加工班班長。1964年4月30日,原公浦被確定為車削第一顆原子彈鈾球的操刀人,這是當時國內唯一的一顆鈾球半成品,自發現鈾礦起經由十年研製才完成。因其加工的最後關鍵三刀,被親切的稱為“原三刀”。
原公浦從小失去父母,被生活所迫,十幾歲就背井離鄉來到上海當學徒。上海解放後,他在黨的懷抱裏成長。1956年,原師傅到上海汽車底盤廠工作,擔任團總支書記。1959年,國家二機部到上海選調一批優秀的技術工人,原公浦因技術過硬被選定到西北從事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1964年,原子彈的核心——鈾球在原公浦最後“三刀”的精密加工下達到了組裝標準。1994年,原公浦一家從甘肅省404核基地退休回到上海。
作為給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核心零部件做最後加工,也就是切割最後三刀的人,他的作用和貢獻至關重要。原公浦回憶説:“當時我們國家第一顆原子彈的核原料就這麼一顆,如果在我手裏出問題,那麼我們國家的核試驗恐怕要推遲了。”
著名科學家錢三強曾以“你是一顆螺絲釘,一顆非常重要的螺絲釘”來形容原公浦。上級領導甚至對他説,任務成功與否,“寶”就壓在你身上。“三刀”聽起來簡單,做起來卻像在針尖上跳舞,切割刀多進一分、少出一釐都可能導致失敗,身邊的工程師不停地計算,任務隨時準備停下。原公浦説:“我旁邊有一個工程師給我們做計算,我進的時候進多少,表上多少,加工完以後,計算下來正好是我進到的數據才能夠完整,要是有問題馬上就要停下來,要求極端嚴苛。”
出現問題不僅任務無法完成,生命安全更無法保證,房間四個角落裏都裝着報警裝置,一旦切割超過臨界值就需要第一時間撤退。原公浦説:“響了以後在幾秒鐘之內必須要撤退,否則我受到大量的中子輻射,肯定就沒有命了。真正上的時候真冒汗,我穿的三套衣服全都濕透了,離的非常近只有十幾公分,防護眼鏡也要拿掉,但是我完成了。完成這三刀以後我就癱倒在椅子上了。”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點,在新疆羅布泊地區,伴隨着驚天巨響,紫紅色的蘑菇雲升騰而起,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而五年前,擔任中核404廠機械加工班班長的原公浦,作為上海市優秀技工代表被選中到西北參加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時年25歲的他並沒想到自己的命運從此與中國的核工業進程緊緊連在了一起。
原公浦在談到最後“三刀”成功的完成,自豪地説:“我經歷了‘看不見的刀山火海’。”但是,這樣的刀山火海、艱難困苦卻只能默默藏在心裏。因為工作任務的絕密要求,原公浦幾乎切斷了與外界的所有聯繫,只剩一個信箱,而且是幾十年如一日。
原公浦説,讓他們能夠堅守這份信念、甘心付出一切,哪怕是生命代價的原因,只有四個字——祖國需要。“當時調我的時候,問我有什麼要求?我説沒什麼要求。非常簡單,當時我們有一種口號,叫做好青年志在四方……。很簡單,黨的需要,就是我的志願。”
從其親屬處獲悉,原公浦追思會於2021年8月24日 上午10:30分在龍華殯儀館(漕溪路210號)一樓八仙廳舉行。
在此對原公浦同志逝世表示沉痛哀悼,向為中國核事業做出貢獻的原公浦同志致敬!我們永遠懷念您!
來源:環球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