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羅馬9月3日電(記者 孔歌) “中國完成了一項看起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意大利洛倫佐·德·美第奇國際學院副教授、外交學院外籍副教授法比奧·馬西莫·帕倫蒂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實現了人類歷史上獨一無二的成果,在過去的40年中,中國讓8億多人口擺脱了絕對貧困。
帕倫蒂曾多次訪問中國,到訪了中國的許多省市、鄉鎮。中國的高速發展和在脱貧工作中取得的成就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從東部到西部,從北方到南方,我到中國各地考察的過程中,看到了城市化給百姓生活帶來的變化,給市場創造出了新的發展機遇。”他表示,那些總是給予“中國模式”不公正評論的西方評論家們應該真真正正地去考察和研究中國的數字化進程以及不斷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和交通運輸網絡等。“不公正的評論實際上是源於偏見和無知。”
減貧是一個全球性問題,帕倫蒂認為中國在減貧方面為世界做出了卓越貢獻。他説,“我應該重申一個一些西方國家可能會忽略的事實。那就是,中國只用了五年時間就讓6000萬人擺脱了絕對貧困,如果沒有中國對減貧做出的努力,當今世界無疑將處於更加糟糕的境地。中國對全球減貧的貢獻率超過70%,為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做出了巨大貢獻。”
帕倫蒂表示,自新中國建國以來,中國政府一直將消除絕對貧困當作頭等大事。特別是在改革開放的近40年中,中國通過實施一系列脱貧舉措取得了獨一無二的成果。中國不僅僅完成了讓億萬人擺脱絕對貧困,還創造了一個世界範圍內增速最快、規模最龐大的中產階級。
帕倫蒂曾於2018年到雲南考察當地扶貧開展情況。帕倫蒂對記者表示,“在這個擁有5個世界遺產的美麗省份,94%為山區,地質環境複雜、脆弱,導致交通不便和耕地稀缺,因此面臨着不小的扶貧壓力。”根據他的實地調研,2018年有330萬人口生活在絕對貧困線以下,生活居住在偏遠地區的少數民族最需要幫扶。中國政府制定一系列方針政策,來確定貧困地區、家庭和個人分析產生貧困的原因並制定可持續解決方案。帕倫蒂説,“中國構建了一張扶貧 ‘安全網’,踐行了一條‘精準扶貧’之路。”
帕倫蒂在赴雲南的考察中發現,自2014年以來,偏遠山區的幾個村莊中電子商務得到迅速發展。抗震房屋的建造和舊房的翻新改造以及廢物循環利用也都取得了積極成效。帕倫蒂表示,“易地扶貧搬遷是消除貧困的有效做法,鼓勵人們從偏遠地區轉移到適合開展經濟活動的地區。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相結合非常重要,中國政府正在大力發展基礎設施,重視改善教育和技術服務並加快數字化進程,這都有利於刺激當地市場經濟發展。”帕倫蒂繼續説道,雲南省過去幾年取得的減貧成果與當地運輸系統、水利工程、污水和廢物處理系統等條件的改善密不可分。發展可再生能源生產、電子政務和電子商務等側面體現出了“新時代”的內涵。
在帕倫蒂看來,中國的減貧措施和經驗值得他國借鑑。帕倫蒂表示,中國的減貧經驗無疑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首先,政府給予脱貧工作強有力的政策保障;其次,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共同制定了符合當地實際情況的脱貧方案。可以説,中國在減貧方面給世界提供了一個非常值得借鑑且經過實際檢驗可行的“中國模式”。他説,“在地方一級,我們親身體會到了什麼是‘中國模式’,我感覺‘中國模式’的特點就是不斷髮展和創新,‘中國模式’在減貧過程中體現出它的優勢,中國的減貧涉及社會方方面面,政府、企業共同參與、共擔責任。各地方鄉鎮共享脱貧經驗,以達到共同脱貧。”
中國的減貧模式已展現出了自身的特色和優勢並經得起時間的檢驗。帕倫蒂告訴記者,根據他的觀察和研究,中國某一個鄉鎮的脱貧成功經驗往往能為鄰近的鄉鎮樹立榜樣,帶動本地區的脱貧。每隔一段時間,政府就會公佈相關減貧政策的工作進度,評估具體落實情況和成效,並對脱貧資金的使用進行嚴格監督。各地區政府都有權自行批准和分配資源。各級行政機構之間以及與政府與企業之間形成良性互動,共同監督資源分配,建立了共同責任制度,獎懲分明。
帕倫蒂表示,中國社會仍處於現代化進程快速發展階段,重視並致力於縮小貧富差距等問題。中國共產黨堅持將減貧、扶貧作為一項重要的政治承諾,並不斷推進有關全民健康醫療以及養老金等方面的福利制度改革。今年,中國經受住了新冠疫情的考驗,再次證明了“中國模式”走在了正確的發展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