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撾姓氏的起源,則比泰國姓氏還晚。1943年,法國殖民政府才頒佈法令,在老撾推行姓氏制度。老撾姓氏和名字都是巴利語和老撾語的混合,姓名用詞來自自然現象、動物和王室頭銜等。
所以,老撾不用漢姓,主要是因為姓氏起源較晚,且姓氏來自法國殖民影響。
而中國傣族和越南泰族的姓氏,受到的就是
屬於漢字文化圈的
多數民族的影響,姓氏當然是漢姓了。
但是,
老撾仍然有一些漢字文化圈民族
,比如
苗族、賀族
。
這些民族的姓氏就屬於漢姓體系了。
苗族自不必説,不僅老撾境內的苗族使用漢姓(有20多個姓氏),就連從老撾遷到美國的那些苗族,姓氏也仍然是漢姓(主要有18個姓氏)。
而賀族,則是19世紀從雲南遷入老撾,講西南官話,但已經不會漢字的老撾土生漢族,可以看作第一批老撾華人。他們的姓氏也仍然是漢姓。
(第二批老撾華人,主要是20世紀前中期遷入的廣東潮汕人。第三批老撾華僑和華人,則主要是20世紀末至今進入老撾的湖南邵陽人。)
至於緬甸撣族的姓氏使用情況,卻很不明朗,缺少資料。緬甸的主體民族
緬族,
是至今沒有姓氏的。緬甸用漢姓的
,
僅限於
果敢族(實為漢族)、佤族等
屬於漢字文化圈的少數民族
。
為什麼Laos要譯成老撾,作為一個國家名感覺很難聽?
以前看過一篇文章,大概是説中國人內心善良,音譯國名時,説德國不説歹國,説美國不説黴國,云云。老撾這個譯名感覺又難聽又彆扭(可能還有其他一些中文國名也如此,一時沒細想),為什麼呢?
老撾地圖
中國第一次把老撾wō叫成老撾(為啥感覺這麼彆扭呢),是在六百五十年前。
元朝曾在琅勃拉邦設立老告總管府。明朝建立之後,老告入貢,依着江淮方言的發音念成lǎo guò或者lǎo guō,於是選了個過字為音旁的撾zhuā字,讀作老撾guo,這個名字就被禮部記錄了下來,後來
設立了老撾軍民指揮使司,隸屬於雲南,老撾成為中國的一部分。
因為是音譯,音譯難免就會有轉音,比如東北的率濱→恤品→速頻,再到現在的綏芬,其實都是綏芬河這個詞來的。再比如西南的底兀剌,就是緬甸的洞吾。更常見的就是中國雲南、泰國、緬甸、老撾那邊隨處可見的叫做孟/勐什麼的,幾乎一水的音譯,比如孟連、勐臘、孟艮,然而據説芒市(明朝始設芒市長官司)的芒其實也是孟。
老告gào→老撾guò/guō→老撾wō,後邊這倆是如何演變的,才是問題所在。
另外,當時中國在東南亞那邊官方認證的組織有:
安南國/交趾布政司(今越南北部)
老撾軍民指揮使司(今老撾)
老撾就是大明的“老撾”
緬甸軍民指揮使司(今緬甸中部)
木邦軍民指揮使司(今緬甸東北部)
孟養軍民指揮使司(今緬甸北部)
孟艮御夷府(今緬甸景棟)
大古剌軍民指揮使司(今緬甸南部)
底兀剌軍民指揮使司(今緬甸南部)
底馬撒軍民指揮使司(今印度阿薩姆)
八百大甸軍民指揮使司(今泰國清邁)
八百者乃軍民指揮使司(今泰國清萊)
暹羅國(今泰國)
占城國(今越南南部)
真臘國(今柬埔寨)
在這一串奇怪的名字裏,“老撾”真的算不上是特別怪異,更奇怪的也有,比如暹羅一開始叫
暹羅斛
,明朝給人賜印的時候省略為“暹羅國王之印”,這才改得名,
如下圖所示大明王朝南海直轄版圖:
還有東帝汶所在的帝汶,明朝去的時候他們叫
古裏地悶
,是不是也很難聽啊?
其實最好聽的應該是呂宋了,劉宋、輔宋、趙宋、韓宋、呂宋,都是宋字輩的,聽着就覺得是東亞文化圈的,結果人後來以菲利普王子的名字改名了,呂宋就成了地域名稱而非國名了。
老撾國號是中國皇帝賜名嗎?是的,但是本來是中國外雲南的外夷土司地方——老撾宣慰司,也叫
老撾軍民指揮使司,而非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