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時評】無悔青春

  從曾經的“水晶之都”,到今天的“中國香榧之鄉”,這是一次華麗的轉身,也是浦江兩代人之間一次成功的接力。

  水晶之都,一度成為浙江市場“無中生有”、改革創新、“腦子好使”的代名詞,是浙江區域經濟發展中類似於“愛馬仕”檔次的產業發展樣本。但是外表的風光,不能掩蓋環境遭受的重創;錢包的豐滿,不能掩飾當地民眾內心的彷徨。

  “水晶老闆”朱筱洪與“山中青年”朱雯倩,在浦江的這場基於環境污染的告別、生態發展的擁抱中,完成了“兩代人”最具示範意義的全新交接。交出去的是徒有外表的“愛馬仕”,接到手的是生態發展中的“愛馬仕”,是綠水青山打造的金山銀山。

  漸次污染的河流、逐漸搬空的村莊,曾經在水晶產業中賺得缽滿盆滿的村民,而今不得不背井離鄉。而朱雯倩卻在親人的召喚下,從大城市回到了滿目瘡痍的村莊。他們無法把已經搬離的鄉親們挨家挨户勸回來,但可以下定決心把昔日的綠水青山找回來。

  曾經的裝飾藝術設計專業大學生,而今成了紮根故土深山的“山中女青年”。從專業的角度來看,朱雯倩的書“白讀了”。但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情懷。上一代人的情懷是盼着兒女把書讀好,早日飛出大山,過得比自己這一代更好。然而朱雯倩這一代人的情懷卻是改變家鄉、改變更多人的未來。從價值觀的角度來看,朱雯倩的書不是“白讀”了,而是“讀通”了。

  情懷的力量是無窮的,兩代人的情懷激盪中,相互給予了希望和信心。今天的朱雯倩,儼然是香榧種植的半個專家。一年樹木,十五年才能樹果,百年左右才能盛產。從投入,到收穫第一季香榧,差不多是一個孩子從幼兒園到大學畢業的週期。朱雯倩選擇了用自己的青春,與這片山林“對賭”,這是怎樣的一種情懷?!

  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一時發展,總歸是要“還”的。代價相同,但“還”的方式各異。朱筱洪和朱雯倩的選擇,不僅是把綠水青山還給自己這一代,還要還給下一代、下下一代。

  沒有足夠的痛心,便沒有足夠的堅定。沒有足夠的決心,就不會有耐得住十五年左右幾乎沒有收入的香榧初植期。朱家兩代人根植的已不是一棵棵植物,而是“兩山”理念已在胸中繁衍,已在心中紮根。

  青春也就十五年左右的光陰,朱雯倩耐得住這十五年,因為她肩負着先輩的囑望,心中有百年後香榧盛產的期盼,8萬株香榧碩果累累的盛景,那是她夢想成真的時刻,那是她依然延續的青春。(特約評論員劉雪松 王海鵬)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971 字。

轉載請註明: 【央廣時評】無悔青春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