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味道叫作“兒時的味道”,相信很多在農村長大的朋友,經常會上山採野果吃。我小的時候家裏經濟條件一般,家裏很少給零花錢。想買點水果、零食吃很難,但想吃野果卻很簡單。過去農村自然環境比較好,綠水青山很適合野生植物生長,所以山上的野果比較多。因此,野果也就成了農村朋友難以忘懷的味道。即便現在長大成人,在城裏安家落户,偶爾回到家鄉還是會想念野果,甚至會帶着孩子們上採摘野果,回味一下兒時的味道。
前幾天,我在街上買了幾斤水蜜桃,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好吃,絲毫品不到酸味、甜味,更別提桃子的香味了。但是山裏的野果就不一樣了,在山裏自然生長都具有獨特的味道,十分好吃。更重要的是,大部分野果食用價值和營養價值都比較高。現在人們通過人工栽培的方式,也將部分野果實現了規模化種植,比如八月炸、桑葚、拐棗、刺泡兒等。不過話又説回來了,有些野果營養價值高,並且在市場上也能賣出不錯的價錢,可農民卻偏偏不願意種植,就比如我們熟悉的地稔。
可能很多北方的朋友會好奇,地稔到底是一種怎樣的野果呢?
估計大部分北方的朋友都沒聽説過地稔,其實這也不足為奇,因為地稔是最近幾年才實現人工栽培的野果,不過在南方長大的朋友,應該對地稔相當熟悉了,相信大部分南方人小時候肯定沒少吃這種野果。地
地稔主要生長在我國南方,它的每個生長期都很有特色,是一種很有意思的野果。為什麼這樣説呢,因為地稔在還沒有成熟的時候,果實通常是青色和紅色的。隨着果實的生長,果實顏色會越來越深,成熟期的地稔果實則會變成黑色。更重要的是,果實表面還長有許多細小的尖刺。由於地稔形狀、外觀很有特色,所以各個地區對它的叫法也不同。比如:水湯泡、提龍腳、葡萄、地吉桃、紅地茄、野蘇落等。
地稔果實是黑色的,且果實表面長有細小的刺,所以外觀上並不好看。特地念卻能憑藉自身獨特的口味,深得農村小孩的喜愛。每年7月份左右,南方山裏的地稔就會陸續成熟,小孩子們就會三五成羣去山上采地稔。將地稔去掉刺剝開殼之後,就會露出紅色的果肉,並流淌出紅色的果汁。吃進嘴裏,酸甜爽口別提多好吃了。
當然了,現在我們的生活條件要比過去好很多,街上賣着各式各樣的水果,我們也都消費得起。如果不想出門,網購也能送到家門口。即便如此,很多在農村長大的朋友,依舊會懷念野果的味道,甚至專門從城裏跑回山裏採摘地稔。地稔雖然好吃,可不建議大家貪吃哦,因為吃多了嘴巴和舌頭都會被果汁染成紅色,得好幾天顏色才能褪掉。
地稔是一種食用價值、營養價值超高的野果,為何農民不願意種
當然了,到了地稔成熟期間,也有農户會進山採摘地稔,然後拿到市場上去賣。不可思議的是,即便是在當地,地稔也能賣到1斤20元左右的高價。早些年,很多專家曾大力推薦將地稔進行人工種植。這麼多年過去了,似乎很少有人去種,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其一,地稔並不是一種稀缺的野果,南方的山裏遍地都是。其二,雖然地稔是一種好吃且營養價值較高的野果,但大規模種植並作為商品銷售,真不一定會有很好的效果。比如剛起步時,種植技術方面的問題,市場供應鏈問題等都不完善。所以很多農民寧多花點時間,去山裏採摘現成的地念,然後拿到市場上去賣,也不願意冒着風險去嘗試種植。
各位朋友,你們老家有地稔這種野果嗎?你認為稔適合作為大眾水果進行規模化種植嗎?歡迎大家在評論區談談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