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人西塞羅説:對於道德的實踐來説,最好的觀眾就是人們自己的良心。循此邏輯,對於社會責任的實踐來説,最好的觀眾也是踐行者自身的責任心。
責任心需要內化於心、外化於行,需要自覺將社會責任感作為價值堅守與道義行囊。特殊時期,更是這樣。
都知道,今年是“不一般”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打亂了社會運轉的正常節奏,其鏈式反應已波及社會各領域各方面。
就公眾生活而言,疫情暴發將人們的生活制式調到了“抗疫模式”,很多人不只是短期內生活便利度受到影響,長期性的就業、收入等也遭到衝擊;就企業生產經營來看,疫情對供應鏈、需求鏈、產業鏈大循環的重創,對物流網絡大動脈的割裂,讓很多企業陷入困境。隨之而來的,則是整個國民經濟承壓,“共度時艱”成了公共字典裏的高頻詞。
烈火磨鍊真金,疫情考驗擔當。事實上,越是艱難時刻,社會這個巨大“操作系統”的穩定,就越需要作為“底層模型”的社會責任體系去支撐。而企業的社會責任感,正是社會責任體系的重要組成。拿這次疫情來説,戰“疫”就成了企業社會責任感的簽到簿與能力的試金石,成了企業信譽的增高術和擔當的顯微鏡。
揆諸現實,許多企業也對此交出了高分答卷:疫情發生後,很多企業就自發地響應了“同心抗疫”的集結號,全力投入到戰“疫”當中,捐贈抗疫物資、設立抗疫基金、轉產保障供應、提供抗疫技術、為小微企業減租免租、用共享員工托住就業……
眾多企業責任感與責任感的疊合,匯合成了自2008年汶川大地震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自發性履行社會責任大潮。正因如此,中國社會才得以加速走出疫情之困,漸次恢復常態。
現如今,隨着國內疫情平緩,抗“疫”轉入下半場,疫後社會復甦成了重中之重——雖然疫情形勢向好,但經濟承壓、民生受創的“餘波”仍難消,這也考驗着社會的抗壓能力與市場的整體韌勁。在此背景下,對很多行業頭部企業特別是龍頭企業而言,履責內容和方式也需因時而變、因勢而新,讓其正向價值與民生改善期許、社會復甦願景更好地貼合。
比如,在“保就業”成了“六保”之首和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重要關鍵詞的語境中,企業該如何拓崗穩崗,以自身之“穩”來穩住社會就業基本盤?又如,在疫情給實現全面小康增加了難度的情況下,企業該怎樣克服變數助力脱貧攻堅?再如,企業能否與行業上下游共進退,幫助“保”住產業生態圈裏的市場主體……這些無疑需要社會各方去積極探索。
這倒不是要鎖定企業的履責路徑,只是希望企業履責和後疫情時代的發展情勢、社會需求之間,產生同頻共振和深層次嵌合,進而讓社會、民眾和企業自身都從中受益。
需要明確的是,企業踐行社會責任的方式可以是多元化的,不必拘於一格:它可以是捐款捐物獻愛心,也可以是用匠心品質優化供給側體驗,還可以是通過做大自身擴大就業、增加納税等。“企業社會責任金字塔”理論則將企業社會責任分為四個層次:經濟責任(創造利潤);法律責任(守法經營);倫理責任(捍衞公義等);慈善責任(消除貧窮等)。企業完全可以酌情而為,量力而行。
但對企業而言,將履責與自身業務嵌合,把行善跟擅長領域結合,讓社會創新(CSI)與企業社會責任(CSR)同向,無疑是最為理想的履責途徑。
這既符合學者邁克爾·波特提出的“戰略性地承擔社會責任”的社會內涵,也順應了企業履責方式升級迭代的態勢:如果説,1.0階段是傳統慈善,2.0是專業公益,那3.0就是從授人以魚到授人以漁,重構公益和社會問題解決的生態系統,將核心生產流程納入社會問題系統解決的過程當中,讓社會責任感變成企業核心競爭力。
在這方面,有些企業就堪稱先行者和示範者。這些企業原本就將社會責任感嵌入了自身發展DNA,無論是此前的公益成績單,還是此次“戰疫”中的抗疫投入與履責表現,也都將責任擔當一以貫之。
如房企碧桂園,在1月下旬就通過國強公益基金會捐贈2億元用於抗疫,還啓動全球採購將物資運抵湖北、武漢,同樣積極參與抗疫的還有恆大、世茂、萬達等;如藥企珍寶島、紫鑫藥業等,都在醫療物資捐贈和供給、提供雲醫療服務上狠下功夫;食品企業伊利、蒙牛、光明乳業和吳裕泰,也是多措並舉,為一線抗疫者提供健康補給;新電商平台拼多多,不僅推出百億補貼用於抗疫物品,還助力保春耕、幫湖北賣農產品,展現了“戰疫”中的電商力量;酒業品牌捨得、洋河和汾酒,在物資供應上也發揮着“穩定後方,支援前方”的作用。
至誠為善,至善為堅。這些企業用行動證明了,堅守社會責任不是“坐而論道”,而是“起而行之”;不是虛假標榜,而是結合自身優勢切實踐行。同時,它們也用積極擔當反哺了社會,讓社會更有温度,也增強了中國社會在疫情面前的抗壓韌性,展現了市場之力在抗疫上的巨大價值。
“時代呼喚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這些企業積極踐行社會責任,也是用責任心與企業能力響應“時代”的召喚。對社會來説,這樣的擔當精神也該得到敬重與善待——正如梁啓超所説:“這個社會尊重那些為它盡到責任的人”。這樣也能讓善與善交匯,孕育出更有温度的公共生活和更有韌性的社會風險抗禦體系。
佘宗明(媒體人)
編輯 楊娟娟 校對 賈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