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精準脱貧湘西經驗丨吉首:特色產業大發展 搬出幸福新生活

由 舒培榮 發佈於 綜合

00:00

紅網時刻記者 李豔華 朱玉涵 通訊員 向力 湘西吉首報道

“每根菌棒一年可採摘3斤左右,一斤鮮菇賣價是4到5元,除去成本費用,一根菌棒的利潤9元左右,是名副其實的‘致富菌’。”吉首市新龍農業開發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陳平表示。

大興村香菇生產大棚。

近日,記者走進吉首市,探訪脱貧攻堅產業發展和易地扶貧搬遷情況。據悉,2017年底,吉首市74個貧困村全部出列,2018年4月退出貧困縣序列。截至2019年底,全市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户11220户43443人,其中,累計脱貧11018户43007人,未脱貧202户436人。貧困發生率由2014年的25.7%下降至2019年底的0.259%。

大力發展特色產業 鞏固脱貧成效

在雙塘街道大興村的新龍農業開發專業合作社生產大棚裏,分層排列的架子上放滿了密密麻麻的菌棒,有的菌棒長滿了香菇,地上擺滿了剛採摘的香菇。

正在培育的菌棒。

陳平説:“現在這個季節,基地培育的主要是香菇,第一批剛剛採摘,每斤收購價在5元左右。我們還培育了大量的菌棒,產品向全州推廣,今天剛賣了一批到鳳凰臘爾山。”

吉首市新龍農業專業合作社成立於2014年,在陳平的帶動下,以食用菌、黑木耳和香菇等為主營業務,以打造“湘西食用菌第一村”為目標。截至目前,黑木耳及香菇種植有60多畝,2019年產值達500萬元,今年爭取達到1000萬元。每年上交村集體近4萬元,給村民分紅6萬多元。

陳本忠兄弟種植的大棚西瓜。

大興村的產業逐漸多樣化,陳本忠兄弟種植的大棚西瓜、香瓜和辣椒迎來了成熟的季節。陳本忠是大興村人,這是他第一次嘗試種植西瓜。此前,他在寧波從事物流行業,收入豐厚。但是眼看父母年紀漸長,孩子需要陪伴,去年,他和堂弟陳本進回家創業。經過考察,兄弟二人決定種西瓜,學技術、選品種,流轉64畝土地、建大棚,共投資60多萬元。因為需要輪種,土地一大半用來種植西瓜,剩下的種植香瓜和辣椒。

陳本忠説:“頭批西瓜可收5萬斤,現在每斤批發價在2元左右,主要銷往吉首各大超市和水果店。西瓜可以一年兩種,收5批瓜,從5月到10月,都有西瓜銷售,今年預計可產30萬斤。加上香瓜和辣椒的收入,年產值可達150萬元。”

陳本忠兄弟所在的西瓜基地需要大量的用工,每年可帶動10多人就業,其中大部分是建檔立卡貧困户,預計發放勞務工資20多萬元。

大興村第一書記唐新軍介紹:“要讓老鄉的錢袋子鼓了,才算是真正的富裕!我們利用後盾單位吉首市農業農村局的優勢,經常讓推广部門到村裏來進行技術培訓,提高全村的技術水平,讓產量增產、村民增收。”

為鞏固脱貧成效,吉首市大力發展湘西黃金茶、黑木耳種植、中藥材、稻田養魚、畜牧養殖、獼猴桃等特色農業。截至目前,全市茶園面積發展到12.1萬畝,共完成種植業40萬畝,養殖業98.88萬頭(羽),稻田養魚5000畝,帶動建檔立卡貧困人口4萬人。

易地扶貧搬遷:搬出幸福新生活

“現在生活方便多了,買東西、小孩上學等,都很方便。”坪朗村易地扶貧搬遷户向梅表示。

坪朗村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

在矮寨鎮坪朗村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一棟棟安置房鱗次櫛比,路面整潔,一派和諧的景象。

向梅原來住在坪朗村五組,房子周圍都是大山,交通、上學、就醫都很不方便。在國家扶貧政策和資金的支持下,2017年搬到現在的地方。

“不僅生活方便了,我現在在扶貧車間上班,每月工資有1500元,還能照顧家裏。加上老公的工資,家裏每月收入有6000多元。”向梅激動地表示。

金畢果民族服飾巾幗扶貧車間。

向梅所説的扶貧車間叫金畢果民族服飾巾幗扶貧車間,由當地苗家女青年石金琦去年7月創辦,安置70餘名婦女在家門口就業,其中易地扶貧搬遷户10多人,人均月收入近2000元。

向梅只是吉首市眾多易地扶貧搬遷户中的一員。現在,吉首市廣大搬遷户徹底擺脱了祖祖輩輩千百年來“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困境,正穩步走在“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康莊大道上,過上不愁吃、不愁穿、學有所教、病有所醫、住有所居的新生活。

吉首市自2016年啓動易地扶貧搬遷以來,以“户脱貧市摘帽”為主攻目標,堅持“挪窮窩”與“撥窮根”相結合,“穩得住”與“能致富”相同步,已累計實施易地搬遷9個鄉鎮街道84個行政村1959户7901人,搬遷户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明顯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