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葬場出一上聯:“早來晚來早晚得來”,下聯一出,讓人很不舒服

“祖宗真傳克勤克儉;人生正路惟讀惟耕” ——《對聯集錦》

對聯是我國語言獨特的一種藝術文化形式,它言簡意賅、平仄協調、對仗工整,同樣也是我國數千年曆史中,文化傳承的瑰寶之一。自五代流傳至今,對聯文化的發展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在對聯文化的發展過程中,它密切的跟社會風俗聯繫並深度融合,更是廣泛應用於各類場景之中。

於是便產生了僧寺聯、道觀聯、入學聯、登科聯、新春聯、慶弔聯等等對聯類別。正是因為對聯文化的巧妙諧趣,以至於它能夠恰如其分的應用到各類場景之中,或詼諧有趣,或辛辣諷刺,對聯的趣味之處,讓人不禁樂在其中。其中,對於一些特殊人物和特殊場所的“諷刺之聯”,實在是發人深省。

那麼,諷刺人物的對聯有何趣味之處呢?

其實,倘若以對聯來諷刺一些特殊人物,那麼這副對聯多半非常巧妙,或者可以説,一副對聯就可以將其人總結概括起來了。

一、諷刺人物的對聯

據説明代萬曆年間有一個非常大的貪官,此人搜刮民脂民膏,惹得治下百姓無不對其咬牙切齒,偏偏這為貪官還不自覺,總以為自己是青天大老爺。有一次春節的時候,這個貪官更是在自家門口張貼了一副對聯,對聯內容為:“愛民如子;執法如山”。

如此欺世盜名之舉,被當地百姓看到之後,頓時氣憤不已。被惹惱的百姓聯合起來推舉了一個人,在夜間無人的時候,悄悄在這位貪官門前的對聯後面各加了一句,將其變成了另外一副對聯,對聯內容變成了:“愛民如子,金子銀子皆是吾子;執法如山,錢山靠山豈能為山”。

如此改動之後,對聯之中的自誇之意儼然已經徹底改變。愛民如子一下子變成了喜好金銀之意,而執法如山更是諷刺其以金錢和背景為執法標準。第二天貪官看到之後雖然氣急敗壞,但也無法找到“作案之人”,於是只能將對聯給撕掉了。

如此一聯,不過寥寥數語就恰如其分的將貪官形像刻畫出來,細細品讀之下,便覺得趣味無窮。

另外,清朝乾隆年間,當時直隸學政吳省欽當值主考官知識,因經常營私舞弊、弄權受賄的緣故,被百姓諷刺送了一副對聯貼在了考試大場門口。這副對聯卻是比前面的諷刺對聯更為巧妙,其內容為:“少目焉能評文字;欠金安可望功名”。

這副對聯極為巧妙的將吳省欽的名字給拆分開來做了上下聯,更為巧妙的是,他的名字拆分開來恰好具有極為辛辣的諷刺意味。其中“少目”和“欠金”與營私舞弊、弄權受賄的行為聯合起來,令人讀之便覺得構思足夠巧妙,趣味無窮。

不過説到諷刺對聯,章太炎在1904年為慈禧太后七十大壽所作的對聯,卻是諷刺意味最為辛辣,最為精妙。其對聯內容為:“今日到南苑,明日到北海,何日再到古長安?嘆黎民膏血全枯,只為一人慶歌有;五十個琉球,六十割台灣,而今又割東三省!痛赤縣邦圻益蹙,每逢祝壽萬疆無”。

此對聯上聯將慈禧太后一人的奢侈生活刻畫得淋漓盡致,而每次為慈禧太后舉行慶典,都代表着對黎民百姓的一次搜刮。下聯更是諷刺她每次過壽時,都適逢國家飽受侵略之苦,國家領土被西方列強侵佔,實在是讓人無語。因此,下聯末句的祝壽萬疆之“無”字,真是妙若天成一般,讓人欽佩。

當然,以上的對聯雖然諷刺意味十足,但卻能夠恰如其分的將對方整個人都刻畫出來,由此而顯得那些對聯確實頗為巧妙。但有些特殊的對聯或者一些特殊場景下的對聯,其內容雖然很有道理,但咋一聽之下,便會教人覺得“不太舒服”。

那麼,什麼樣的對聯會給人以這樣的感受呢?

在筆者看來,此種對聯似乎直戳人的弱點,咋一看之下好似罵人的話,任誰聽了都不舒服,但細細品味的話,卻能感受到其中比較深刻的寓意。

二、讓人“不舒服”的對聯

據説在宋代有一位富紳,其家族生意興隆、兒孫滿堂,甚是興旺。為了使家族福澤世代綿延下去,這位富紳找到了當時頗有名望的仙崖禪師,想請他寫一副聯句,以便掛在大堂作為勉勵之用。

而後仙崖禪師揮毫潑墨寫下六個大字送給富紳,富紳一看之下便覺得難以接受。只見上面寫着:“父死,子死,孫死”六個大字,這哪裏是祝福聯句,這分明就是詛咒聯句嘛。

驚怒之下,富紳對仙崖禪師破口大罵,完全沒有之前請人的那種謙恭態度。不過這也難怪,在封建社會時代中,所受到的教育俱是“忠孝仁義”思想,面對仙崖禪師如此“詛咒”,也難怪這位富紳受不了了。

然而經過仙崖禪師一番解釋之後,富紳卻是滿意的拿着這副聯句離開了。為何會有這般發展呢?原來,仙崖禪師所寫的“父死,子死,孫死”中,雖然帶有三個“死”字,看起來頗為不祥,但其中的潛在意思卻是先後有序的一種寓意。

譬如説,那位富紳若是能夠父死之後,子死,子死之後才孫死,豈不是正應了家族世代傳承有序的寓意。這樣一來,便再也不虞擔心“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悲劇發生。照這樣來説,這句聯句雖然咋一看像是詛咒之言,但細細琢磨,卻是一種別樣的“祝福”。

除此之外,另有一句對聯也同樣讓人“不太舒服”、這樣的對聯是寫在“火葬場”這樣特殊場景中的一副聯句。其內容為:“早來晚來早晚得來;先到後到先後全到”。

這副對聯寫在火葬場這個特殊場景中可謂是恰如其分了,正如對聯內容所説的那樣,但凡生命早晚都有一死,不過是先到後到的問題而已。這副對聯聯句簡單直白,就算沒有文化的人也同樣能夠輕易看懂。

然而正是因為其簡單直白的緣故,才能直接戳中人們內心深處的脆弱之處。畢竟,“生死之間有大恐怖”,任誰面對死亡的未知,都無法做到從容不迫。因而人們只能將其隱藏起來,將這個問題儘量避開。

但這一幅簡單的對聯,卻將之直接從人們內心揭開,正大光明的面對這種“現實”,這實在是讓人惱怒。

正因如此,這副對聯雖然直白有道理,但卻讓人格外“不舒服”。畢竟,筆者相信所有人都時崇尚生命,嚮往光明的。除非是勘破生死的大德賢能,否則誰會面對死亡這個問題時,還能夠面不改色的侃侃而談呢?很明顯這個答案是否定的。

結語:

歷史傳承的文化是豐富多彩的,其中的對聯文化更是獨樹一幟的奇葩。但在眾多類別的對聯當中,趣味巧妙之處能夠讓人回味無窮。當然,人們還是多樂見於積極向上、詼諧有趣的對聯出現。而像前文筆者所提及的那些令人“不舒服”的消極聯句,實在是不受人歡迎。

哪怕那些聯句在某些特殊場合比較恰當,也很有道理,但同樣不會受到人們的歡迎。因為此種類別的對聯,其中的思想內涵跟人們現有的“三觀”是天然就衝突的。

這樣一來,無論它本身多有道理,但很難被常人所接受。譬如説,莊子歡送亡妻的事情,儘管世人皆知這是莊子道家思想境界極高的一種表現,但筆者相信現實中沒有人會這麼做的。

對此,大家有什麼看法呢?

參考資料:《對聯集錦》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595 字。

轉載請註明: 火葬場出一上聯:“早來晚來早晚得來”,下聯一出,讓人很不舒服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