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歲女兒疑勒死親媽,背後原因令人深思:為什麼我們為孩子好,最終卻換來悲劇
近日,一則新聞,讓無數人震驚!
15歲女兒疑把媽媽勒死在家中。
而且據知情人透露,女兒是假意給媽媽按摩,然後勒死媽媽,裝在行旅箱中,最後還與媽媽屍體共處了2天1夜,直到警察上門調查。
真是細思極恐,同時也不禁令人疑惑,是什麼原因讓一個才15歲的孩子,狠心殺死媽媽呢?
據警方透露,是女兒認為媽媽平時管教自己太嚴。
而據母親的朋友透露,孩子的母親是有名的律師,在業內是一名女強人,屬於説一不二的類型。
早年和丈夫離婚後,就獨自帶着女兒生活,為了女兒更優秀,每年在女兒身上能花至少20萬,她曾説只要對女兒好,花多少錢都無所謂,並希望女兒的人生完全按照自己的規劃來。
她要求女兒考試必須進入班級前五,最好是前三,以後要進入北大、清華或者復旦這樣的名校,未來一定要比自己優秀,要出人頭地。
於是她強勢控制女兒,讓她拼命學習,一不聽話學習,就會訓斥,曾經還把女兒訓哭。
而且她不僅在學習上強勢管控孩子,在生活上也要求孩子一切聽她的。
孩子在學校午不午休她要管,孩子和誰在一起玩,她也要去調查。
媽媽這樣的管控讓女兒痛苦不已,女兒曾對媽媽説:“你雖然給了我這麼多,但從不考慮我的精神感受,不考慮我是怎麼想的,你讓我不快樂。”
終於,女兒受不了,為了擺脱媽媽的控制,將親生母親勒死。
倫敦大學學院的《積極心理學期刊》中,曾發表了一項研究的結果:
父母強烈的控制慾,會迫使孩子想要逃離父母,遠離家庭,甚至是走上歧途。
我們以為嚴厲是對孩子好,可對孩子來説,太過嚴厲就是一種控制,讓他們喘不過來氣,沒有任何選擇權,如同一台機器一樣,任由父母控制。
過於嚴厲的管教不是管教,那是控制。以愛為名的綁架,只會導致兩敗俱傷。
1
父母的控制慾
會毀掉孩子
相信每一對父母都希望孩子更優秀,於是嚴厲要求孩子,卻忘了孩子能否承受得住。
韓劇《天空之城》中,有一個可憐的孩子英才。
他的好成績是被媽媽逼出來的,從7歲開始,一年365天,一天不落都在學習。
就算生病受傷或者昏倒,媽媽也逼着他去學院學習到凌晨2點,得不了第一,就沒資格吃飯,成績下降,媽媽就詛咒讓他去死。
這樣的管教讓他很痛苦,他對媽媽説:“當你兒子,對我而言是地獄。”
後來他決定用“自殺”來報復父母,並故意將這些內容寫成日記,讓媽媽看見。
本以為媽媽看到會改變,卻不想媽媽看到後,接受不了自己努力培養的孩子,想用“自殺”報復自己,於是開槍自殺結束了生命。
這部電視看似講的是韓國上流社會的父母,如何逼着孩子考上高等學府的故事,但其實就是現實的寫照。
在國內也有很多家長是如此,開始只希望孩子能考到好成績,漸漸地演變成控制。
前段時間,李連杰的小女兒抑鬱症令很多人驚訝,後來才知道是因為母親管教太過嚴格。
他的妻子在女兒6個月的時候,就開始為孩子請家教,而她也因為有了孩子後,對自己的穿着、打扮等等都不在乎,全部的身心都在孩子身上。
這樣“盡心”的管教,讓孩子承受不住,最終患上了抑鬱症。
《無聲告白》裏,伍綺詩這樣寫道:
父母越是關注你,對你的期望越高,他們的關心像雪一樣不斷落到你的身上,最終把你壓垮。
為孩子的將來考慮沒有錯,但一旦變成控制,就會變成壓垮孩子的最後一根稻草。
2
父母的控制慾
會養出“空心”的孩子
兒童心理學家曾説,父母強勢的控制下,會養出兩種小孩:
一種是反抗型,什麼事都和父母對着幹,拒絕父母把自己的焦慮轉移到他的身上,他們和父母不斷產生矛盾,輕則吵架,重則想要逃離父母,出現犯罪等一些情況。
另一種是乖小孩,父母讓我怎麼做,我就怎麼做,他們沒有自己的思想,不知道未來想過什麼樣的人生,父母怎麼安排,就怎麼生活,一生都找不到自己。
之前北京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中心副主任徐凱文,在一次演講中,表示一些學生因為價值觀缺陷導致了心理的障礙。
他説30.4%的北大新生厭惡學習,或者覺得學習沒有意義,是因為得了“空心病”,他們看起來像抑鬱症,情緒低落、興趣減退、快感缺乏,卻不同於抑鬱症。
其實主要的原因是,孩子缺乏支撐其意義感和存在感的價值觀。
這樣的孩子即便很優秀,內心卻始終感覺空蕩蕩,總有孤獨感和無意義感,不知道自己活着的意義是什麼,更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活着。
北大的一名學生半十四曾寫了一篇《不好意思,我就是那四成認為人生沒有意義的北大新生之一》。
在文章中他寫道,自己覺得人生沒有意義,甚至偶爾有過結束生命的念頭。
他説自己從十四歲那年,就開始疑惑人生到底有沒有意義,而這個問題自己思考了一整個青春,最終卻沒有答案。
於是選了哲學系和冷門的宗教學,想從中找到答案。
有多少孩子,在父母密不透風的控制下,變成了空心的孩子。
他們優秀,卻有一個孤獨的靈魂,成了一個優秀的空心人。
3
如何避免
成為控制型父母
合理期待,接納孩子
其實,父母控制慾強,是因為對孩子的高期待,期待孩子成為自己理想的那樣,一旦不是,很多父母就會着急,從而更嚴厲地要求孩子。
可我們要明白: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優勢,也有自己的劣勢。
所以無論孩子是什麼樣,我們都要學會去接納。
一旦孩子沒有做到我們理想的那樣,成績沒有達到我們的理想,不要着急去責罵,應該和孩子一起分析為什麼沒有做得更好,是態度不好沒有自信,還是能力不足、方法不對,然後和孩子一起改進。
如果孩子已經盡力了,還未達到父母心中的要求,也不能強逼。
不是每一個孩子都是學霸,或許孩子在另一方面有自己的優勢,所以父母要懂得去接納孩子。
把握管教的度,勿把嚴厲變控制
太過嚴厲,就會變為控制。
孩子雖小卻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思想,一旦被控制,就會感覺痛苦,從而想要反抗。
所以,我們真正要做的,就是管教的時候把握嚴厲的度。
也就是一方面要“小時候嚴、長大後松”,小時候孩子還沒有規則意識、沒有形成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時,父母對孩子進行管教和引導是必須的,也是對孩子負責。
而當孩子慢慢長大,特別是進入青春期,一定要漸漸放鬆要求,否則一旦管教過嚴,渴望獨立的孩子就會受不了。
開頭文章中律師母親就是在孩子已經15歲後,還一直那麼嚴格,孩子才會反叛。
另一方面,管教要抓大放小,事無鉅細就會變成控制。
孩子明天穿什麼衣服,週末和哪個同學出去玩,平時的興趣愛好是踢球還是聽歌看電影,這些大可不必嚴格去管。
管教要以尊重為前提
控制型的父母,背後其實是沒有邊界感,不尊重孩子。
但孩子是人,不是提線木偶,不可能父母要求怎麼做,就怎麼做。
所以為了避免成為控制型父母,一定要尊重孩子,做決定的時候多和孩子商量,平時多傾聽孩子的意見。
《小歡喜》中的英子的媽媽,對她抱了很大的期望,為了她能上清華北大,每天6點鐘起牀為她燉燕窩。
在英子的房間按上一面玻璃,以便隨時監督英子的學習。
甚至在英子選擇了南大的時候,媽媽改掉了她的志願。在這樣沒有邊界的控制下,英子活得非常累,最終得了抑鬱症,準備跳海自殺。
其實,作為父母管教孩子無可厚非,可即便這樣,也要有邊界和尊重孩子,這樣孩子才能接受我們的管教,成長得更好。
4
沒有完美的孩子
也沒有完美的家長
為什麼我們總是會不自覺地去控制孩子?因為我們害怕。
我們害怕如果沒有引領孩子走好每一步,沒有逼孩子一把,孩子以後就沒有好的未來。
可這世上沒有完美的孩子,更沒有完美的家長,過於要求自己和孩子,只會讓整個家庭都處於痛苦之中。
我們應該要試着去接納自己的不完美,這樣就會有足夠的力量去面對外在的一些焦慮、一些攀比,從而也會更接納孩子。
發展心理學中提到:
孩子成長的基石,是孩子對自己的生活有自主權,只有對自己的生活有掌控權,孩子才會有意願做出改變,成為更好的自己。
所以,接納孩子的不完美吧!
因為我們的接納,能避免控制帶來的悲劇,因為我們的接納,能讓孩子更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