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芒市9月24日電 (崔汶)十年時間,一羣醫務工作者、義工行走在中緬邊境貧困山區,總里程50萬餘公里,服務着中緬邊境的癌症晚期患者。曾有人將他們誤解為“安樂死”醫生,現在患者奉他們為“再生父母”。
2001年1月,李嘉誠基金會在中國實施了“人間有情全國寧養醫療服務計劃”。2007年9月20日,該計劃落户位於中緬邊境的雲南省德宏州。
資料圖:一直在路上的寧養人。張瑤 攝
免費上門為貧困癌症患者提供鎮痛治療、心理輔導、生命倫理等方面的臨終關懷,是寧養院的服務內容。
“醫生,我是陳文春(化名)的丈夫,我妻子走了,不用來我家服務了。謝謝你們。”9月中旬的一天,德宏州人民醫院寧養院(以下簡稱“德宏寧養院”)醫護人員接到患者家屬的電話。
一個月前,記者曾隨德宏寧養院醫護人員到陳文春家中進行居家服務。
44歲的陳文春是緬籍華人,癌症晚期的她身形消瘦。19歲來到中國務工便與丈夫李龍(化名)相識、結婚生子。“我很幸福,不生病就會一直幸福下去。”陳文春虛弱地靠在沙發上,1年前她被查出患有癌症。
“最束手無策的是癌痛。” 李龍説,癌痛曾將這個家庭捲入黑暗深淵,妻子不能安睡,家人也無法安心。
直到德宏寧養院的醫護人員來到家中,免費為陳文春提供鎮痛服務,才讓這個家迴歸平靜。
“癌痛比自然分娩更痛。曾有患者被癌痛折磨50多天沒睡過安穩覺,時時哀嚎,不僅家人,鄰居也飽受折磨。也有患者因為承受不住癌痛而一次次輕生。”據德宏寧養院主任張宗豔介紹,為患者提供鎮痛服務,能提高患者及家屬的生活質量,也能讓患者在生命的最後旅程走得輕鬆而有尊嚴。
“成立之初,民眾對癌症的認知偏低,有人認為癌症會傳染、壞人才得癌症,也有人以為吃了我們的藥就死了,將我們視為‘安樂死’醫生,對我們避而遠之。”張宗豔説,基於對疾病及鎮痛服務的誤解,很多患者、家屬拒絕接受寧養服務。十年前德宏寧養院服務的病人只是個位數。
“我們相信,用真誠的心去服務,患者會感受到,誤解也能消散。”在德宏寧養院做了10年護士工作的章冰説,通過努力,患者漸漸接受了寧養服務。“現在患者及家屬會主動為我們推薦病人。”章冰説,有的患者還將他們視為“再生父母”而感激,很多家屬也加入了寧養院義工的隊伍。
截至2017年8月,德宏寧養院共服務癌症病人6萬餘人次,3300餘位癌症晚期患者在團隊的呵護、關懷下,平靜地度過生命的最後時光。
德宏寧養院服務區域為中緬邊境地區,覆蓋1500多個村寨。
德宏州中緬兩國邊民互市、通婚情況普遍,“許多緬籍患者曾因無中國國籍而不能接受寧養服務。”張宗豔説,經多方溝通、努力,最終把在中國生活的貧困緬籍患者納入了服務範圍,免費為他們提供寧養服務。“疾病不分國籍,我們的服務也不應該區分國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