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談點現象,多探索本質

少談點現象,多探索本質

(圖片來源:攝圖網)

作者|Ray先森 來源|Ray先森(ID:RayZhang1993)

Ray先森説

隨着短視頻在各大平台興起之後,有人將自媒體做了個分類,我看了下劃分標準,應該屬於“古典新媒體”。

你可能會問了“什麼是古典新媒體啊?”

就是那種只做圖文內容而不做短視頻的自媒體形式,更誇張的説法就是,現在不做短視頻的自媒體都是被拋棄沒有上進心的一代。

好吧,又是日常被時代和同齡人拋棄的一天。

那正好,也想就這個事來聊聊我的看法。

1

小時候,我們家會預定一整年的《楚天都市報》,我也是在小學4年級,養成了看新聞的習慣,那時候除了央視一套的《新聞聯播》,關於別的地方性新聞就很少可以看到。

也是這份《楚天都市報》填補了我學生時代對於內容的渴求,甚至有很多時候,我能講出很多同班同學壓根不知道的地名和詞彙,更別説他們不知道的熱點新聞。

也是在那個時候,我才發現攝入信息的重要性和影響力。

至少,我和小夥伴吹牛的時候肚子裏有貨。

後來,漸漸已經不滿足於在報紙上看新聞了,因為報紙的信息更迭時間太慢,隨便打開一個網頁,海量的內容足夠我看一天,國際形勢、民生熱點、經濟發展、歷史文化等等,有時候在網上能泡一整天。

再後來,網站新聞也不怎麼看了,轉而在手機上看,因為輕巧便捷而且走哪都能看,看完還能轉發給朋友一起看。

從小學到現在,我喜歡看新聞的習慣一直沒變。

因為,對內容和信息的需求一直都在,而這也是我想説的:

先考慮滿足用户對內容的需求,再去決定表現不同的形式。

今天,我可以在路邊攤吃一碗牛肉麪,明天,我也可以在五星級酒店吃一碗牛肉麪。

是路邊攤的牛肉麪填不飽肚子,還是路邊攤就不配做牛肉麪?

有糾結於表現形式的時間,為什麼不先想想你的內容是不是真的受人喜歡?

就像我現在可能不會通過看報紙來了解新聞,但是喜歡看新聞的習慣一直沒變,而且我還是會通過其他形式和渠道看新聞。

至於是用微信看、用抖音看、用電視看,那就是我的事了。

難道説用微信看新聞的新聞,就不是看新聞了?

或者説,用微信看新聞的用户,就不是用户了?

你滿足用户對內容的需求就可以了,至於讀者喜歡用什麼閲讀方式那是他的事。

2

之所以,會用到上文這個案例,是想説:

很多時候,沒必要為一些短暫的現象而打亂自己的節奏。

看到擺地攤很賺錢,就去擺地攤?

看到直播電商火了,就去做直播?

看到抖音日活上億,就去拍抖音?

你看到的那不過是現象,而很少深入洞察到本質

為什麼我要在這裏花費時間講“洞察本質”?

因為真正懂得洞察本質的人,不會被表面的假象所迷惑方向打亂節奏。

劉潤曾經在《商業洞察力30講》中講過一個案例:

他在微軟上班的時候,公司提供午餐和晚餐。但是菜樣很久不變,大家有了意見。

怎麼辦?徵詢員工意見,每週更新菜譜?定期更換大廚?提高員工餐的預算?

都不是,微軟是這樣考慮的,由於午餐就餐人數比晚餐要多,利潤更高,就找了兩家供應商去競爭,每3個月做一次員工調研,哪家更受歡迎,哪家做午餐。

普通企業會改變結果,更換供應商;

優秀企業會找原因,去做調研;

而頂級優秀的企業,會改變模型,引入競爭,還把供應商的責任和利益綁定。

雖然,這是一個企業案例,但對我們個人而言,同樣很有借鑑意義。

我們中國人有句老話叫“揀了芝麻丟了西瓜”,其實有很多沒有洞察本質的人,就有一大部分在做“撿芝麻”的事:

為了那免費的東西泄露個人信息;

為了省幾塊錢,寧願買快要過期的食物;

為了搶幾塊錢紅包,隔三岔五看微信;

為了所謂的副業,上班偷偷幹私活。

可能有人會説:

你沒窮過你不知道,或者是你站在説話腰不疼。

其實我也窮過,而且現在也不怎麼富,但是我知道:

人的心志一旦變得非常低的時候,就很難提升自己,向更高層次上提升。

一個人最難得和最寶貴的其實是自己的注意力和關注時間,我們在職場中的每個人,與其把心思放在賺小錢上,不如將之聚焦到一處,練就撿西瓜的能力,而不是費盡心思去想怎麼更容易撿到芝麻。

這才是真正形成差距的本質。

3

這也是今天寫這篇文章的原因,就是我發現身邊有很多人很容易陷入一種“看熱鬧”的心態,一旦養成這樣的心態之後,很多時候就會出現跟風的念頭。

吳軍博士在《格局》提到一個觀點:

眾利勿為,眾爭勿往。

這個觀點原處是曾國藩家訓,原話是,久利之事勿為,眾爭之地勿往。

意思就是説,大家都認為有利可圖的事情,就不要去爭着做了,大家都要去競爭的地方(或者職位)就不要去爭了。

道理雖然淺顯易懂,但能控制自己不為所動,其實也沒這麼簡單。

人有趨利避害的本能,我不知道最終他們能不能在眾利中分得一杯羹?

但大多數人最會因為表面上的芝麻,而丟掉原本屬於自己的西瓜。

也有人説,我這輩子就沒遇上過西瓜,其實不是沒有遇到,而是你滿眼想的都是芝麻,天天為撿芝麻而忙碌,自然就沒時間練就撿西瓜的能力了。

劉潤曾經提過一個觀點:

不抽象,就無法深入思考;

不還原,就看不到真面目。

很多事就像那些極其誘惑人的芝麻,看起來能讓你獲利不少,雖然可以讓你拿些小利小惠,最終不過是浪費時間。

想到這裏,我就非常坦然的謝絕很多外界的合作和社交,不是我假清高不愛錢,

而是我知道自己要什麼。

寫在最後:

撿西瓜並不難,因為大家都喜歡撿芝麻,這個現象你不妨告訴更多人,也不用怕他們來和你搶西瓜。

因為大部分人見到芝麻依舊會花時間去撿,撿的人多了,西瓜就自然留給你這樣有智慧的人了。

只要看到這個本質,就很難再被其他假象擾亂心智了。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Ray先森(ID:RayZhang1993)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271 字。

轉載請註明: 少談點現象,多探索本質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