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温度的視覺:密支那:未曾遠去的槍聲 2015.8.6日

  1942年5月日軍佔領密支那,控制了緬北廣大地域,並滲透至雲南省龍陵、騰衝等地。通車僅3年的滇緬公路被截斷,中印航線也被迫改道為極端危險的“駝峯航線”。第一次緬甸戰役,日軍傷亡約4500人,英軍傷亡1.3萬餘人,中國遠征軍傷亡5萬餘人,盟軍以失敗而告終。

 

  密支那是緬北鐵路的終點,地處山區平原,四通八達,是公路、水路和航空樞紐。1942年5月日軍進佔密支那後,在緬日軍很重視密支那的戰略地位,於1943年夏季後以第18師團第114聯隊共約1200餘人重點佈防密支那。

 

  “密支那”在緬語裏的意思為“大江邊上”。這座橫跨在伊洛瓦底江上的鋼橋是中國的援建工程,也是緬甸的第三大橋。1944年,緬甸戰役反攻的號角被吹響。在雲南,第20集團軍5月11日強渡怒江。新28師6月4日攻克臘猛,圍攻松山。在中緬印戰區,史迪威正密謀奇襲密支那。

 

  密支那一所警察局附近,停着一輛翻新後的美軍吉普車。只要留意,這裏很容易找到那場戰役的印記。1944年4月29日,由新22師、第30師、第50師與美軍混編的中美突擊隊從太克里出發,襲密支那。在具有壓倒性優勢的前提下,卻因指揮不當,中美突擊隊的奇襲戰演變成攻堅戰。

 

  如今密支那火車站,每隔幾分鐘就有巡邏軍警走過。1944年5月19日,第50師150團一舉攻佔火車站後遭遇日軍反攻,被困在車站附近,激戰兩日,彈盡糧絕,最後肉搏衝出重圍。4月29日至8月4日,整個密支那戰役歷時近100天,最終中美突擊隊以傷亡6000餘人的代價殲滅日軍3000餘人。

 

  密支那戰役的勝利,意味着中國抗日大後方的穩定,“駝峯航運”被重新拉直。此外,密支那與雲南騰衝之間,有一條140公里長的古代商道相連。1944年9月6日駐印軍新38師通過古道與遠征軍第20集團軍在海拔2400米的高良工坳會師,修築中的中印公路北線將從這裏進入中國。

 

  71年過去了,緬北的戰事卻一直未曾停止,緬甸政府軍和反政府武裝交戰的槍炮聲時起時落。如今的密支那依然還如當年那樣被視為戰略要地。伊洛瓦底江鋼橋兩側都直接着駐紮着軍營。晚上6點後,鐵絲架就橫在兩頭,每個過橋的人都要檢查,國外人被明令禁止通行。

 

  一列正要啓程開往曼德勒的火車停在站台前,一名當地婦女頭頂貨物向每一個窗口兜售。密支那普通百姓的月收入在200元人民幣上下。在緬北複雜的局勢下,當地經濟的發展如他們生活節奏一樣緩慢。

 

  密支那一座軍營門前樹着一塊廣告牌,僅從畫面上,就可以看出在宣傳“軍民一家親”。然而,當地人説,緬北在軍政府管理下有特殊的民族政策,外加這些年內戰不斷,老百姓,特別是少數民族的老百姓其實很怕軍人。

 

  清晨5點,一名緬甸女子精心打扮,在臉上抹了“特納卡”後,出門上班。密支那很少有建好的磚房,更沒有高樓。老百姓大多住在竹子編織起來的棚裏。當地人説,經常打仗,誰家敢造樓?

 

  緬甸人喜歡花,他們的服飾和打扮也常常圍繞花來展開。雖然,老百姓的收入不高,但在難得的“陽光”下, 密支那自己的花市也是相當熱鬧。

 

  這是位於密支那郊外,唯一處被保存下來的中國遠征軍和盟軍的忠魂碑。平日,中國遠征軍和盟軍的忠魂碑大門緊鎖,開門的鑰匙由附近一户緬族人保管,有人要來參觀或者祭拜時,再請他們來開門。密支那華人只能用這種方式來保護忠魂碑不被反華勢力破壞。

 

  當地華人告訴我們,這周圍300米範圍內,原本全都是遠征軍新38師和新22師犧牲軍人的墓地。由於複雜的歷史原因,如今,這些遠征軍墓地都已經被破壞。當地百姓説,他們以前看到過木製的,寫着毛筆字的中國軍人墓碑。如今,這些墓碑都已消失,逐漸變成了一座普通的華人墓園。

 

  墓園隔壁是一個緬族村,這裏原本也是遠征軍的墓地。2015年4月,國內一家民間慈善基金會發起“中國遠征軍緬甸陣亡將士遺骸尋找與歸葬項目”,他們找到的第一具遺骸就在這家住户的豬圈下面。遺物中有領章和帽徽,同行的骨骼專家説:“埋在這裏的,是個不到20歲的孩子”。

 

  密支那的一所教堂把炮彈殼當成鍾來使用。當地人説,密支那的很多學校和教堂裏掛的鍾,都是打仗時留下的炮彈殼。

 

  李光細就住在教堂附近,他是密支那唯一健在抗戰老兵。“1944年,滇西戰場大反攻,日本人佔領松山已有兩年,”李光細回憶:“那一戰太慘了,上級命令,必須一個鐘頭把山頭拿下,否則連長以上統統砍頭。”那一年,李光鈿22歲,是71軍28師83團2營82炮炮排排長。

 

  緬甸把李光細視為中國人,而中國又視他為旅緬華僑。“我是中國人。”這是李光鈿重複最多的一句話。李光鈿把簡歷寫在一張紙上,塑封好,他説:“我年紀大了,只能用這個證明自己的身份了,哪怕我回不了中國,我也要讓子孫們回去,他們都是中國人。”他緊緊地抓着那捲紙。

 

  這是密支那的一所小學,有中國抗戰史研究的學者給它做了精確定位:東經97度24分10.70秒,北緯25度22分14.34秒。他們説,這是中國遠征軍第50師墓地,被夷為平地後,建成了學校,地下還埋着軍人的遺骨。

 

  黃昏時,密支那的年輕人捲起籠基,在伊洛瓦底江邊玩起他們國球——藤球。此時,正是密支那最炎熱的時候,71年前的密支那戰役也發生在這個悶熱的季節。寬闊而平緩的伊洛瓦底江靜靜流淌,遠處傳來寺廟裏的頌經聲,炮彈化成警鐘在此長鳴,中國遠征軍的槍聲還未曾遠去。

 

  密支那戰役結束後,1945年1月24日,由959公里的滇緬公路、300多公里的保密公路、500多公里的密雷公路組成的中印公路通車。一羣中國小孩擠上一輛吉普車,歡迎第一支沿中印公路開來中國的車隊。1945年10月,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這條浸泡着鮮血的公路結束了它的歷史使命。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812 字。

轉載請註明: 有温度的視覺:密支那:未曾遠去的槍聲 2015.8.6日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