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以禮法而治天下,“禮”是中華文明的最奧妙傳統,也是最深層次的文化積澱。而“禮”中的“婚嫁”關乎天下所有男女,幾乎作為中國人,婚嫁禮法是必須歷經的一個過程;在現代社會,婚嫁依舊繼承了古代禮法的一多半傳統,例如提親下聘禮,訂婚、結婚這一系列流程在中國是必不可少的。
而在古代,婚嫁禮法可比現代正規的多,也高深的多,一般能夠擔任古代婚禮司儀的那都是對“禮”十分精深的名士,不是你隨便找個人就能給你當司儀,要知道婚姻流程錯一步都是極為不詳的徵兆,那麼古代婚禮習俗到底是什麼樣的呢?
我們先來看看,婚嫁中第一個環節提親環節,婚姻能否成功和你的愛情無關、和你的家世無關,卻恰恰和你的認真有關,提親是婚嫁中最初的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男女之間的婚事,必須是由雙方父母在一起商定後最終決定,而如何讓雙方父母走到一起談論婚事呢?
這就得需要媒人的存在,媒人在古代社會也是一個賺錢的行當,同樣也不是誰都能當媒人,這個媒人至少得在十里八鄉稍微有一些名氣,一般都以女性為主;通過媒人的牽引,雙方父母坐下來商談婚嫁相關事宜,這時候女子就需要回避,而男子可以在傾聽。
這也是古代稱女子未出閣的緣故,沒有出閣的姑娘是不能隨便見人,只有在婚禮當晚,新郎取下後蓋頭,女子才方能夠見人。
而男方家長第一次上門就必須得備足一些聘禮,這也是規矩,並不是雙方家長商定後,男方家長才備聘禮,那有違禮法;當兩方的家長談訂婚事後,接着就需要媒人的幫助,媒人把雙方男女的年齡和生辰八字都放在一起,然後放在神像(一般是觀音或者灶君)下。
如果幾天內,雙方家裏沒有發生一些異常的事件,比如突發大事故、家裏有親屬生疾病,那麼可以説這樁婚事是上天同意的;接着媒人會把兩方男女的生辰八字拿去給算命的人看,算命的人一般都是會給很好的意見,這其實也是媒人和算命的一起合作的結果。
俗話説得好:“寧毀十座廟,不拆一樁婚”,其實就是這個道理,一般而言算命的是不會説任何不好的話,不過如若某一方的家長找到算命的,希望他能算差一點(這個其實就某一方家長忽然想悔婚),那麼算命的也能夠知道其中的道理,就會以八字不合、流年大沖等言論來回絕這樁婚事。
所以提親環節是很重要的一環,如果過了提親環節,雙方如果某一方要悔婚,那麼可能就要面臨牢獄之災,中國一些朝代設立的有違反禮法中婚嫁的懲罰,輕則罰款,重則充軍。並且如果某一方悔婚,那麼這一方會被別人説閒話,並且在道德上會受到很深的譴責,不到萬不得已,婚嫁的雙方都不會隨便的悔婚。
那麼搞定了提親環節,接下來就是定親環節,定親也是十分莊嚴肅穆的,一切都得按照流程來,從周朝開始一直到唐朝,北方中原是最嚴格落實定親環節的地區,而南方地區對於婚嫁就沒有那麼繁瑣,到了宋代開始,南方對婚嫁的禮儀反而越來越嚴格,甚至南方地區婚嫁的流程更加繁瑣。
在搞定了提親之後,接着雙方父母就需要商定良辰吉日結婚,這一般都是雙方父親商定,而母親都會坐在一起聊聊家常,一般每年的吉日還是很多的,雙月雙日是最常見的吉日,並且古代人很討厭三月、六月和十一月,因為這三個月份,三代表着“散”很不吉利的日子,“六”是12的一半,有點意味半途而廢的意思,而“十一”總感覺不圓滿,所以,這三個月份一般都是很少有人結婚。
而且婚嫁還需要避免和皇室子弟婚嫁日子衝撞,這也是一種規矩,一般皇室子弟結婚都會提前半年宣告天下,這也是為了讓老百姓們提前知道這個日,子最好別和皇室撞親;商定完婚嫁的日子後,那麼雙方的父親就繼續商定婚禮的細節,比如司儀請誰來?宴請的名單如何商定?溝通完這些後,一般主家的父母會邀請男方的父母留家吃飯,這時候女子還是不能夠出來,飯菜都是端到房間去吃。
不過雙方的父母對男女偷偷見面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一般男方都是吃完飯偷偷去私會女方。定好親事後,雙方就需要開始發請帖,發請帖的日子都是在婚禮一個月前,然後雙方父母會再次相見繼續商定細節,擺多少桌、用什麼菜餚、買什麼樣的酒,這大多數都是由男方的父母操辦,不過女方父母為了表達誠意,是會幫忙一起操辦的。
終於結束了提親定親,那麼接下來就是成婚,成婚前,男女都需要在各自家裏梳妝打扮,並且梳妝打扮的都是外面聘請的梳頭婆,年輕丫鬟是不允許給雙方男女梳頭的;梳完頭後,新郎要拜別父母,然後騎上白馬(有條件的都是白馬,沒條件的一般騎黑馬也沒人説。)帶着浩浩蕩蕩的隊伍就直奔新娘家。
而新娘這時候會被披上紅蓋頭,很多人認為紅蓋頭是好的象徵,其實這恰恰是對古代女性的一種不公平,紅蓋頭在古代的説法是新娘蓋上蓋頭是為了遮蔽隱私,也意為蓋上蓋頭就永遠找不到回家的路,這就接近於古代女性出嫁就好似“嫁出去的閨女就是潑出去的水。”
由此可見,古代女性的社會地位是極為低下的,並且一般新娘的嫁妝準備的越隆重,越能表達孃家人對閨女的不捨,也同時也是一種地位的象徵,女子嫁妝多少關係到未來在夫家生活的地位。
蓋上紅蓋頭後,新娘會被其他女子攙扶着站在家裏比較開闊的地方,伴娘會撐起數把紅傘,這也是意味着喜慶和開枝散葉,在南方地區,伴娘還會撒糯米、粟米來意味着未來夫妻衣食無憂。
當新郎到達女方家裏,新娘都會哭泣的告別父母,哭的越悲傷也意味着越重感情,這就是有名的哭嫁,哭嫁在古代也是有深厚的歷史底藴;據説最早追溯到西施的哭嫁,西施嫁給夫差時候,雖然貴為王婦,但是西施不捨孃家和擔憂自己未來,難受的流下眼淚,西施本來就是傾國傾城的絕美女子,哭泣的時候感動了許多人,就連吳王夫差都有些心疼她,這也是後來夫差對西施十分疼愛的一個原因。
從春秋開始,一直到民國,哭嫁的傳統也一直被繼承下來,社會氛圍和女子敏感的情感都是導致這一傳統延續的原因。而女子哭嫁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希望利用自己的哭泣來引起男方的憐惜。新郎攜新娘拜別女方父母之後,就會把新娘背上婚轎上。
拜堂成親
婚禮的關鍵環節就是拜堂成親了,這也是整個婚禮流程中,男女雙方地位最為平等的一項;“拜天地”是拜堂的第一項,拜天地表達了男女雙方對古代神靈的敬畏,並且希望得到神靈的祝福。
而二拜高堂是表達對男方父母的尊敬,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而最後的夫妻交拜,意味了雙方地位平等,彼此扶持,這一項也是對古代女性最好的地位證明。
在這一切結束後,新娘會進入洞房,而新郎則需要留在大堂陪客人們喝酒;新娘在丈夫沒有回來前是不可以摘掉紅蓋頭的,也是不可以隨便吃東西;而桌子上的酒菜也只能由新郎來開席,新娘不允許隨便吃,這也是為了彰顯男權社會的一種禮法制度,禮法就是由男人制定的,所以女人的地位是無法和男人相比較的。
而很多時候,女子在洞房時候,往往是會餓一天的肚子,丈夫回來後,很多都是喝得醉醺醺的,哪裏還顧得了新娘,男子一回來直接就洞房了,所以大多數女子都是餓了一天第二天才能吃到東西。這些就算了,中國傳統的鬧洞房是最讓人討厭的,新郎一旦喝到不省人事,那麼這一切都還得由新娘來解決,所以説古代婚嫁,女子是最受委屈的。
古代的女人從夏商周開始就一直得不到平等的地位,而嫁人後,女子也是不能夠隨便回孃家的,一般如果某家夫人頻繁回孃家,那麼周邊的鄰居就會説這家的丈夫沒出息,對夫家是極為不利的。
在結婚後第三天,就是所謂的三朝回門,丈夫會攜着妻子回到妻子孃家去,然後匆匆拜訪完就還得回夫家吃飯,這一見面很可能就是妻子見孃家的最後一面,很多古代女子嫁人後,就再也很少回孃家。
古代的婚嫁禮法在一定程度上是男人制定的,它很多方面會對女人不公平,但隨着婚嫁制度的不斷髮展,如今的男女雙方地位都平等,甚至女方的地位開始隱隱地超過男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