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7月17日拍攝的湖南省石門縣南北鎮潘坪村雷家山滑坡現場。 新華社記者 譚暢 攝
新華社長沙7月20日電
新華社記者蘇曉洲、譚暢
記者近日追蹤採訪瞭解到,湖南省石門縣通過科技、人防和“土方法”相結合,成功預知了一次大型山體滑坡地質災害。
6月下旬以來,石門縣遭遇多輪強降雨襲擊,引發地質災害。其中,7月6日發生在石門縣南北鎮潘坪村雷家山的山體滑坡,規模巨大。
記者17日輾轉來到位於“湖南屋脊”壺瓶山區的潘坪村。滑坡現場觸目驚心,一座巨大的山體近一半坍塌,挾着泥石流衝下山溝,沿途摧毀了山林、茶園、房屋、公路。雖然滑坡已經發生了10多天,但坍塌的山體依然不斷有土石滾落。
那麼,這場“山崩”究竟是如何被預知的?
在現場組織人員保持警戒的南北鎮國土資源所所長朱秋平介紹,在去年災害隱患巡查中,常德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巡查人員發現了潘坪村雷家山存在災害隱患,將其納入省級地質災害隱患點。
如何掐準預警和轉移人員的時間點?北斗衞星發揮了重要作用。
2019年12月,常德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根據防災需要,為雷家山地質災害隱患點安裝了北斗衞星高精度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通過11個點位監測地表位移、深部位移、水位變化、降雨量等情況。
6月24日,這一預警系統發出橙色預警。
南北鎮鎮長方傑説,接到預警後,當地迅速按照先期制定的預案,將隱患點周邊6户20名村民轉移到安全位置,並組織人員對山體巡查。
橫穿這一地質災害隱患點的,是連接湘西北和鄂西南的交通要道省道S522線,平時班線客車、卡車和小客車川流不息。實行交通管制十分必要,而實現交通精準管制,考驗的是準確預測能力。
石門縣在這次災害處置中,除了運用北斗衞星預警系統,還藉助老祖宗辦法進一步“佐證”。
接受過地質災害監測培訓的潘坪村黨支部書記許波説,他們在一些房屋的裂縫處貼上紙條,觀測變化。隔段時間看,有紙條崩斷,就顯示“房屋位移了”;觀察山間泉水,發現水突然變渾濁,顯示山體進一步鬆動了;後來還發現平時難得一見足有“兩粒米大小”的大螞蟻,從山間巖縫裏競相爬出來四散奔逃,顯示“麻煩要來了”。
6月30日下午,北斗衞星預警系統再次發出橙色預警。隨着險情加劇,當地自然資源、交通、公安等部門加強對路面值守和山體巡查,並限制重型車輛通行。朱秋平回憶,山裏比較明顯的裂縫已有近20米長。現場處置工作人員對裂縫定時拍照,比對照片,尋找險情擴大的蛛絲馬跡。
7月6日下午,北斗衞星預警系統第三次發佈橙色預警。朱秋平發現,前段時間已有下沉的省道S522線雷家山段塌陷愈加嚴重,連路旁拉起的一根警戒線,也因路面逐漸塌陷崩開。
當天15時55分許,南北鎮黨委、政府和交警部門果斷決定,緊急封閉S522線雷家山路段。交通封閉不到1小時,約300萬立方米山體分兩次“傾瀉”而下,5棟民房、1座小型電站、橫跨山間的一段省道,瞬間消失在崩塌的山體和泥石流中。
“依靠科技、人防,再加上一點‘土方法’,我們躲避了這次重大災害。”許波説,沒有人員傷亡,當地羣眾均已得到政府妥善安置,目前,房屋重建也提上了日程。
7月17日,一名地質勘查人員在湖南省石門縣南北鎮潘坪村雷家山滑坡現場查看災情。新華社記者 譚暢 攝
這是7月17日拍攝的湖南省石門縣南北鎮潘坪村雷家山滑坡現場。新華社記者 譚暢 攝
這是7月17日拍攝的湖南省石門縣南北鎮潘坪村雷家山滑坡現場。 新華社記者 蘇曉洲 攝
這是7月7日拍攝的湖南省石門縣南北鎮雷家山滑坡現場(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