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閣社會時事欄目第一時間為您提供全國各地社會新聞,讓您足不出户就能瞭解各地熱點綜合資訊。
“踏踏實實學習,踏踏實實工作。”“珍惜大好時光,靜心學習研究。” “不負青春,立志成才。” 10月9日,三位上世紀30年代出生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回到母校北京大學,用質樸的言語激勵他們的學弟、學妹勇於面對挫折與挑戰,在科研工作中保持韌勁。
這是教育部關工委與中科院聯合舉辦的首場“院士回母校”活動。當日,中國地質大學原校長趙鵬大、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員張宗燁、半導體物理學家夏建白在北大與學子們進行了面對面的交流。
三位院士在和北大學子交流。 澎湃新聞記者 韓曉彤 圖
趙鵬大:培養興奮轉移的能力至關重要
“我今年已經86歲了,坐姿端正,氣血暢通,大步快行,昂首挺胸!”趙鵬大對青年學生炫耀自己身體健壯時,語氣鏗鏘有力。
趙鵬大擔任中國地質大學校長多年,曾獲國際數學地質協會最高獎——克倫賓獎章,成為獲此殊榮的亞洲第一人;1993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談及如何在瑣碎的行政工作和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科研工作中取得平衡,趙鵬大表示,培養興奮點轉移的能力至關重要,就是把興奮點轉移到要做的那件事情當中。“我幹行政工作不想業務,做業務不想校長的煩心事兒,幹什麼都專心致志,把它幹好。”
趙鵬大鼓勵北大學生在專注的同時,還要“做平凡人,做出彩事”。他認為,北大學生應該追求“完美為本”,做什麼事情都要追求完美,追求極致,努力做到最好。
張宗燁:女性科研工作者需要闖勁兒
“我只是一名普通科學工作者,沒有做出什麼突出的貢獻,只能談一點體會。”82歲的張宗燁説這是她第一次做非學術的報告,和話語同樣質樸的是張宗燁的着裝和髮型。
張宗燁199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數理學部院士,是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員。
作為女性科研人員,張宗燁有不少話想要對女生分享。她説,她所接觸過的女性同事細心、觀察能力強、條例清楚、總結能力好,有不少優越於男性科研人員的地方,“但是,需要多一點‘闖’勁,膽子大一些,敢於擺出自己的觀點,多一點自信。”
張宗燁坦言,相對而言,女性科研工作者會遇到更多的困難,承擔更多的家庭責任,“但是我們自強,要有不服輸的精神。”
她認為,家庭中會遇到的困難是暫時的,工作和事業是終身的,不要讓生孩子等事情永久性地阻礙事業的發展。
“什麼事‘咬咬牙’是重要的,什麼事情都順順當當的,是不可能的。”
張宗燁還和大家分享了一個她自己小故事, 1984年時,已經49歲的她受邀去德國工作半年,因為她基本不敢説英文,所以想過放棄,但又覺得機會難得,最後下決心半脱產突擊了3個月英語。“人家背三遍,我就背十遍、十五遍。”其間,因為專心學習,她甚至丟了三把自行車鑰匙。一番努力之後,她不僅可以用英文與人交流,還能直接用英文做報告。
夏建白:如果現在還學習不好,只能怪自己
200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的夏建白,在學生時代的研究生入學考試中曾經取得過滿分,現場有學生問他訣竅是什麼,夏建白説,考試沒有訣竅,關鍵在於把學過的東西牢牢掌握。
面對現場學生如何提高創新能力的發問,夏建白表示,創新能力在基礎紮實的情況下才能提高,而且,科研格外需要堅持,“做科研,想做的事情和沒想通的問題是不能放下的,即使你忙,也不要放下,如果你一旦放下了,再撿起來就會相對難了 。”
夏建白認為使用手機是浪費時間,“看看微信,回回微信,一個小時就過去了。”所以,為了專注工作,他基本不使用手機。
夏建白回憶他在北大需求學時,一間宿舍4對高低牀,住7個人,剩下一張牀放行李,只有一張寫字桌,吃飯時,很多同學都是端着碗邊走邊吃,宿舍基本只能用來睡覺。相比而言,現在大學生的生活條件比以往好了太多。“如果這樣還學習不好,那隻能怪自己!” 夏建白對在場學生嚴厲叮嚀道。
責任編輯:張玉
本文來源於新聞閣:轉載請保留鏈接,不保留本文鏈接視為侵權,謝謝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