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初的滇緬戰役中,10萬中國遠征軍應英國政府請求,赴緬甸協助作戰,以保護滇緬公路這條重要的國際運輸補給通道。可惜,由於日軍方面攻勢凌厲,英軍又把中國軍隊當作掩護部隊使用,聽任遠征軍在同古等地苦戰,自己卻北撤印度,導致戰役慘敗,緬甸全境失守。
時任中國戰區參謀長的史迪威將軍對滇緬戰役失利非常不甘心,力主由美國出資出裝備,在印度訓練10 萬中國軍隊,以便將來反攻緬甸。1942年6月,蔣介石接受了這一建議,不但將退到印度的孫立人新38師和廖耀湘新22師整編為“中國駐印軍”,還通過“駝峯”航線,不斷從國內空運新兵,補充兵力。
為儘快使駐印軍形成戰鬥力,入緬作戰,減輕美軍在太平洋戰場上的壓力,史迪威為駐印軍官兵制訂了詳盡的訓練計劃,並調來數百美軍軍官、士官,分配到駐印軍擔任教官、聯絡官等,對中國駐印軍部隊進行集中整訓。整訓的第一件事自然是全面換裝美式裝備,數萬中國士兵頭一次扔掉老掉牙的“漢陽造”,換上“湯姆遜”衝鋒槍、M1半自動步槍等,還配足輕重機槍、迫擊炮等,榴彈炮、戰防炮的數量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訓練期間,實行官兵分開的原則,普通士兵受訓的主要內容包括:隊列操練、體格訓練、戰術理論、武器操作、單兵射擊和格鬥、叢林作戰、夜間作戰、偵察捕俘、反坦克戰鬥等,而軍官的受訓內容則更加豐富,除了隊列操練等日常科目外,還有戰術指揮、沙盤演練、無線電聯絡、步炮協同、地空協同、反空降等複雜科目。
在訓練方法上,美國人還是更加側重實用主義,注重實戰演練。如聯繫如何在叢林中夜行軍,美軍教官只將學員帶到出發地,然後每人發1張地圖、1只指北針,告知集合目的地的方位和距離,然後就把學員丟下不管,自己坐汽車一溜煙到目的地等候去了。可憐的學員們只能深一腳淺一腳的自己想辦法返回,往往要在荒山密林中徒步跋涉數十里、上百里。
與國內裝備簡陋,還在苦苦支撐的友軍相比,中國駐印軍最大的特點就是大大提升了軍隊的現代化水平。中國駐印軍後來改編為兩個軍,以孫立人新38師為骨幹組建的新1軍;以廖耀湘新22師為骨幹組建的新6軍。這兩個軍所轄各師都齊裝滿員,而且每個師都配有美國提供的各式嶄新車輛300 餘台,汽油和零配件供應充足,另外還有供山地作戰用的騾馬千餘匹。
另外,每個師還有師屬炮兵營、工兵營、通訊營和野戰醫院等,也都摒棄了長期使用的騾馬大車,加上有美軍提供的充足汽油作保障,就連很多軍需、文書等非技術人員也學會了駕駛美製2.5 噸卡車或吉普車。駐印軍普通士兵在外出或到鎮上時,很多時候也會搭上順風車,而他們當中的許多人原先在國內時,甚至連自行車都很少看到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