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消費者認為下完單後,與4S店銷售顧問之間的博弈就算結束了。其實不然,在最後的提車環節中,買家與賣家之間的博弈還在持續。
除了特別需要以外,相信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提的車是剛出廠不久的新車,而非庫存車、試駕車、展車。但是有些4S店會在提車的時候“偷樑換柱”,將非全新車交付給消費者,而有些消費者要麼缺乏經驗,要麼急於開上愛車,忽略掉了提車時的一些注意事項,最終可能導致很多不必要的維權爭端。
為了避免被坑,新手第一次提車應該注意什麼呢?今天小編就教大家幾招。
一般提車的時候,4S店都會將車清洗乾淨,我們可以要求銷售顧問將車開到光線充足、敞闊明亮的地方仔細檢查一下外觀。
首先繞車一兩圈檢查一下車身表面是否有劃痕、凹坑、掉漆等瑕疵,前保險槓是否有被刮花,漆面有沒有出現鼓包、氣泡等現象,引擎蓋、後備廂蓋、車門等部位的縫隙會不會過大,如果縫隙較大的話,就有拆卸過的可能。
接着進一步檢查銘牌、玻璃、輪胎、排氣管等重點部位。先來説車輛銘牌,它一般會出現在副駕駛一側的B柱上(有些車型也會將其貼在發動機艙內),銘牌上有車輛的出廠日期,按理説新車從出廠到銷售中間的間隔會有3個月左右,如果超出這個時間界限,那麼就可以懷疑它是一輛庫存車了。此外,銘牌上的排氣量、發動機參數等信息也要仔細核對,看與自己下單的車輛是否一致。
檢查完名牌後可以順便看看旁邊的玻璃,它內含的玄機可不少。目前的玻璃的生產年月是用數字和黑點的組合方式來展示的,其中數字代表年份,數字前面有幾個點,用7減去點數,就是它的生產月份,如果黑點出現在數字後面,就要用13減去點數。舉個例子,“··19”表示的就是2019年5月份(7-2=5)生產,“19··”表示的則是2019年11月份(13-2=11)生產。明白算法之後,就要檢查一下玻璃的生產日期是否與整車生產日期相近,如果相差太遠,也可懷疑它不是新車,如果全車玻璃的生產年月不相同,那麼玻璃則有更換過的可能。
輪胎也是一個需要重要檢查的部位,它可以透露很多信息。新輪胎的胎壁應該沒有什麼損傷,前後輪的胎毛也要存在,而行駛里程如果超過50公里,胎毛便會被磨掉。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輪胎上的生產時間,它用數字表示,例如“1219”表示的便是2019年第12周生產的,和玻璃一樣,每條輪胎的生產時間應該是一樣的,並且要早於汽車生產週期。
再來看看排氣管,用手去摸摸它的內側,如果有黑漬明顯的話,則有長時間行駛的可能,如果只是些微泛黑,那麼無需太過在意,這是車輛發動機在出廠驗車、運輸過程中正常工作的結果。
檢查完外觀後,內飾部分也需要仔細看一看,裏面的門道同樣很多。
首先確認一下內飾上是否有一層塑料膜包裹,如果這層膜不在,那這台車就有展車的嫌疑。
接下來檢查一下中控台、換擋區、門飾板、車頂等處有沒有刮痕或破損,觸控屏、按鍵功能等是否都能正常使用,後視鏡、車窗、天窗、座椅等是否可以正常調節。
儀表盤左側的車架號,也就是所謂的汽車VIN碼要格外注意,務必要確定它與自己所下單的車輛信息一致。
而後可以檢查儀表盤中的里程數,一般來説新車的行駛里程在50公里以內,如果超出的話,它也有非新車的嫌疑。
內飾部分檢查得差不多了,不妨啓動車輛,進一步檢查它的動力系統。啓動的時候,留意一下它的點火時間,一般來説新車啓動時都是短暫且順暢的,轉速一開始會很高,但在一兩分鐘內便會回落到正常值,與此同時,注意觀察一下發動機的運轉是否平穩,會否出現抖動、異響等情況。
下車後繞至發動機艙前,打開引擎蓋,除了要核查出廠日期以外,還有看看機艙內部有沒有油漬、污垢、生鏽等現象,接着檢查三油(機油,剎車油,方向助力油)、兩液(冷卻液,風窗清洗液)的液麪高度是否在正常區間,機油尺也要拿出來看一下,如果它顏色泛黑的話,基本上可以斷定它的行駛里程較長。
車輛對於消費者而言,終歸是一件“大件兒”,所以新車主提車的時候還是要認真對待,不可掉以輕心,也不要嫌檢查手續繁瑣,等到時候開回家發現問題諸多,與4S店爭執不斷,這才是真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