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理解“雲量貸”,設想“用雲券”

由 谷太枝 發佈於 財經

編者按:最近幾個月以來,國家多部門發文,支持企業數字化轉型,在發改委和中央網信辦印發的文件中,首次提出了“雲量貸”的概念,到底什麼是雲量貸呢?這又會對企業的轉型、行業的發展起到什麼作用呢?希望這篇文章可以給你帶來思考。

文章轉載自騰訊研究院,經億歐編輯發佈,供業內人士參考。


2020年4月7日,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央網信辦聯合印發《關於推進“上雲用數賦智”行動 培育新經濟發展實施方案》[1](以下簡稱《實施方案》)。其中首次提出了“雲量貸”的新概念,以強化數字化轉型金融供給。“雲量貸”創造性地將數字技術與金融服務結合,通過“政-金-產-數”(政府、金融、產業、數字技術)四方聯動的新模式,為產業企業加快數字化提供了新的獲助便捷通道。但“雲量貸”也存在侷限性,難覆蓋那些數字化水平還比較低但轉型意願強的企業。未來可考慮在“雲量貸”基礎上設計更多針對性幫扶政策產品如“用雲券”等形成組合,同步解決廣大中小微企業“沒錢轉”、“不會轉”乃至“不敢轉”的三大難題,系統化加快各產業數字化的整體躍升。 

什麼是“雲量貸”?

“雲量貸”即以企業用雲等情況為依據提供的金融貸款。《實施方案》指出,“雲量貸”服務是“結合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鼓勵試驗區聯合金融機構,探索根據雲服務使用量、智能化設備和數字化改造的投入,認定為可抵押資產和研發投入,對經營穩定、信譽良好的中小微企業提供低息或貼息貸款,鼓勵探索税收減免和返還措施。”“雲量貸”創造性的將數字技術與金融服務結合,突破了傳統以資金和固定資產抵押貸款為主的“重”模式,提供結合數字化使用情況為信用參考的無抵押貸款,“輕”模式為廣大資金和資產有限的中小微企業提供了便利。 

“雲量貸”的意義?

“雲量貸”將保護和鼓勵企業數字化發展。馬化騰早在2017年,就提出了“用雲量”的概念[2]。他認為和工業時代的“用電量”相似,“用雲量”將成為數字時代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用雲量的高低,能夠顯示出數字經濟的規模與活躍情況。但由於很多數字應用免費,其大量的數字經營活動可能不直接產生資金往來,使得相應的經營效果不能體現在財務報表上。這導致有些數字化經營做得好、但還未充分變現的企業,難以獲得傳統金融貸款等支持。而基於“用雲量”提供的“雲量貸”,則能為這些企業、尤其是中小微企業,增加一個金融獲助的便利通道,同時還能鼓勵企業繼續增加數字化轉型投入以獲得資金支持。 

“雲量貸”怎麼做?

“雲量貸”開啓了“政-金-數-產”四方聯動的新模式。第一個“雲量貸”案例發生在今年3月的上海,西井科技成功快速獲批上海銀行的1000萬貸款。這一創新服務的成功落地,是政府、金融機構、數字服務商和產業企業四方有效聯動的結果。一是政府為金融信貸創新提供政策保障。上海市政府2月份就發佈了《上海市全力防控疫情支持服務企業平穩健康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允許和鼓勵多途徑為企業提供資金、流動性和融資擔保等支持;二是金融機構勇於開展金融服務創新。上海銀行積極實施靈活的信貸政策,主動聯合數字服務商研究推出全程線上化的“雲量貸”服務;三是數字服務商貢獻技術資源能力合作。優刻得將其雲平台上客户的用雲情況等數據和分析能力提供給上海銀行,作為客户貸款的信用依據,並將優質客户推薦給銀行;四是企業授權數據服務商可對外使用其特定數據。西井科技授權優刻得用雲情況等數據的使用權,才使得上海銀行能夠利用“雲量貸”服務完成信用評估和貸款實施。 

“雲量貸”的侷限性?

僅靠“雲量貸”難以覆蓋所有企業的情況。從目前市場響應看,“雲量貸”還沒湧現出更多案例,可能反映出其落地上存在一定侷限。“雲量貸”目前還侷限在國家劃定的試驗區內,能開展的企業還不多。再加上“雲量貸”基於數字化的投入和使用情況,真正能惠及的企業就更少了。數字化水平中低的企業,可能很難通過這項服務獲得足夠的資金。實際上在我們前不久剛完成的企業調查中發現[3],正是數字化水平偏中低(20%-40%工作環節實現數字化)的企業,預計需要增加IT投入的比例最高(超過50%),同時這些企業也大部分(61%)反映現金流緊張是主要的經營困難之一。“雲量貸”服務目前的設計邏輯,較難覆蓋這類數字化水平低、投入意願高但缺資金的企業。 

“雲量貸”之外的擴展空間?

企業數字化轉型扶持需要體系化的“組合包”。《實施方案》指出我國企業數字化目前面臨的三大困難,分別是“不會轉”、“沒錢轉”和“不敢轉”。“雲量貸”能解決其中部分企業“沒錢轉”的問題,但要全面掃除企業轉型障礙,需要針對性設計更多幫扶政策產品與“雲量貸”形成組合。例如:

一是針對“沒錢轉”,可考慮推出類似C端“消費券”的B端“用雲券”或“數字券”。政府可設置產業數字化扶持專項補助轉化為用雲券發放給企業,企業可用券進行雲等數字化軟硬件及服務的支付。這一方面可以覆蓋那些數字化水平低但有需求的企業,填補“雲量貸”的侷限;另一方面可以讓企業從自身需求出發,更靈活的選擇合適的數字化服務商,不侷限在試點示範的範圍內。數字化服務商收到數字券後,可向政府主管部門兑換為相應的專項資金補助而獲得收入,實現商業閉環。與直接補助提供免費數字化服務相比,這種方式更容易幫助企業建立數字化的“成本”概念,有利於市場長遠健康發展。

二是針對“不會轉”,可擴展“數字券”用於購買企業數字化培訓等軟服務。中小微企業普遍面臨數字化基礎和能力有限的問題,相應幫助企業數字化的培訓服務就成為必須。這些服務的成本對很多中小微企業而言是不小的負擔,他們往往不願意為此支付,這也就成為它們邁不進數字化的首要障礙。通過擴展“數字券”可用於購買兑換企業數字化培訓,一方面企業的資金障礙消除了,將更願意進行學習提升;另一方面數字化服務商可以通過收取“數字券”獲得相應收入,也有利於其招募建設更專業的師資團隊,更高質量、更大範圍地開展培訓,幫助企業更好更快地數字化。典型如“小程序·雲開發”在疫情期間普遍受歡迎,就在於快速培訓輔導就能幫助企業掌握上雲開展應用的便捷方法。

三是針對“不敢轉”,可採用“數字券”合用優惠等方式激勵多企業聯合開展數字化。企業數字化不僅考慮自身需要,更要考慮產業鏈上下游的協同。很多企業不敢加快數字化轉型,是因為缺乏借鑑經驗和同行夥伴,尤其是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投入大、不確定性高的新技術應用。針對這類問題,可推出多企業合用“數字券”的優惠政策。企業聯合其上下游、合作伙伴等可同時使用多份“數字券”,購買同一項、或不同項的數字化服務,可獲得“數字券”反贈、折扣及其他增值服務。除此之外,政府還可聯合數字化服務商,通過聯合用券挖掘歸納集羣企業所體現出的產業共性需求特徵,為建設產業數字化公共服務平台等做輸入,進而能從更普惠的範圍上幫助加快各產業數字化的整體躍升。  

總而言之,無論是當前的“雲量貸”、還是暢想的“用雲券”或“數字券”,都只是提供了一種加速產業數字化轉型的可能性。產業數字化轉型的真正實現,還需要“政-金-產-數”四方有效聯動,在足夠包容的環境下勇於創新、不斷突破。

參考資料

[1]國家發展改革委 中央網信辦印發《關於推進“上雲用數賦智”行動 培育新經濟發展實施方案》的通知,2020年4月7日. https://www.ndrc.gov.cn/xxgk/zcfb/tz/202004/t20200410_1225542.html

[2]馬化騰:工業時代看“用電量” 數字經濟更看重“用雲量”,騰訊科技,2017年5月28日. https://tech.qq.com/a/20170528/022068.htm

[3]騰訊研究院,《疫後企業數字化生存調查報告》,2020年4月17日. https://tisi.org/14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