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字長文:《能源法》為能源的資本化提供了法治化的市場環境

萬字長文:《能源法》為能源的資本化提供了法治化的市場環境


——兼論能源的資本屬性及能量價值的循環累積增值原理


文/殷雄 博士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銀湖新能源戰略研究中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


一、問題的提出


關於第二件事情,引發了軒然大波,給公眾留下了這樣的印象,原油價格為負,意味着產油者和賣油者都要倒貼錢了。出現這種反常現象的直接原因之一,表面上是許多投機者炒作石油期貨,反映了受疫情影響而出現了經濟停滯,導致能源供求關係失去平衡的結果。如果再往深層追問,為什麼有投機者炒作?為什麼供求關係失衡會使原油期貨出現負值結算價?一言以敝之,這是國際資本集團背後角力的結果,目的在於爭奪對於能源資本的掌控權。


清末思想家張之洞在其《勸學篇》中説:“世運之晦明,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裏在學。”學術爭鳴在任何時候都是需要的。具體的事件發生之後,不能就事論事,而是需要進行一些深層次的思考,做出學術性的判斷。本文結合以往的研究結果,就能源的本質屬性問題談一談自己的看法。


二、價值與資本的邏輯關係


能源有沒有商品屬性?這是一個簡單的問題。更深的疑問是,能源的本質屬性到底是什麼?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的開篇指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佔統治地位的社會的財富,表現為‘龐大的商品堆積’,單個的商品表現為這種財富的元素形式。”馬克思就是根據這個他所觀察到的社會現象,從分析社會財富的元素形式的商品開始他對資本的研究的。


“龐大的商品堆積”是資本主義社會財富的表現形式。這個“商品”中也許包含了能源,也許沒有,因為馬克思把燃料作為生產資料來看待的。迄今為止,人類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所創造和積累的財富,都離不開以太陽為能量來源的各類能源形態作為物質基礎。財富之所以能夠不斷地積累,是因為人類能夠持續不斷地創造價值,而這恰恰是資本的屬性。《能源法》將為能源形態的資本化提供法治化的市場環境,這是《能源法》這部劃時代法律著作的最重大的意義。


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給出“資本”最簡明的定義:“資產階級生存和統治的根本條件,是財富在私人手裏的積累,是資本的形成和增殖;資本的條件是僱傭勞動。”在馬克思看來,剝削僱傭勞動的財富稱為資本,更為簡潔的説法是:能夠帶來剩餘價值的價值就是資本。一般意義上理解,資本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它是能夠創造價值的價值,或者按照馬克思的基本思想,能夠創造剩餘價值的價值。不論哪個説法,都説明資本的本質屬性是一種價值。當然,不能簡單地説“資本就是價值”,中間的那個定語不能缺少。正如馬克思所説:“資本在商品生產的過程中不斷地變換貨幣形式和商品形式,改變着自己的量,作為剩餘價值同作為原價值的自身分出來,自行增殖着。既然它生出剩餘價值的運動是它自身的運動,它的增殖也就是自行增殖。它所以獲得創造價值的奇能,是因為它是價值。它會產仔,或者説,它至少會生金蛋。”


各類能源形態本身並不是資本。能源資源要變成資產,需要一些條件,其中最基本的社會條件就是所有制,也就是它要有一個“主人”。能源資產本身也不是資本,而是需要一個轉化的過程。根據筆者的研究,需要四個條件:貨幣資本的投入、人力資本的投入、恰當的技術平台和適宜的市場環境。筆者在《能源資本論》中用了相當的篇幅分析這四個要素的作用機理,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閲該書。


資本這一詞彙來源於拉丁語,原意是“頭”、“腦袋”。這就意味着,只有運用頭腦,才能創造出資本。這也説明,資本始終深不可測的原因在於,資本如同能量一樣,只有通過人的大腦,我們才能夠發現它,並且對它進行管理。按照愛因斯坦的質能公式E=mc2,任何物質都有可能轉化為能量。但實際上,轉化是有條件的,比如,現在的技術手段還無法把一塊花岡岩石頭轉化為能量,但通過建造核電站就可以把一塊鈾礦石所藴含的能量釋放出來。價值潛能是一回事,把這種價值潛能挖掘並固定下來是另一回事。因此,我們説某種能源形態有價值潛能,只是説它有價值,而不能簡單地認為這種能源形態本身是資本。只有通過上述四個要素的介入,才能把某種能源形態的資產轉化為資本。能量這種價值潛能,是資產轉化為資本的基礎,這就是為什麼一塊煤有這種轉化的基礎,而一塊石頭現在還沒有這種可能,因為它們攜帶能量的物理機制完全不同,技術手段達不到。


資本的特徵也正是如此,它神秘莫測但又客觀存在。我們要感知它的存在,其中的方法之一就是進行商品交換。正如馬克思所説的那樣:“資本不能從流通中產生,又不能不從流通中產生。它必須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產生。”馬克思還説,生產資料只有在勞動過程中喪失掉存在於舊的使用價值形態中的價值,才能把價值轉移到新形態的產品上。實際上,舊的使用價值只能部分喪失。木材可以作為燃料使用,把它加工成椅子,便有了新的使用價值,但燃燒的使用價值仍然保存着,一旦市場通過流通需要,便可當作燃料而進入流通,這時椅子的使用價值便沒有了。因此,某種商品的最終價值的確定,必須以表現交換價值的方式進入流通領域即市場。


交換和轉化很重要。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中專門論述貨幣轉化為資本的過程和機理,這説明,在他眼中,貨幣本身並不是資本,而是需要轉化。事實也確實如此。能源資產作為商品,必須通過交換,其資本屬性才能體現;但能源資本所創造的價值,並不是由交換所產生的,而是隻有通過交換才能將這種價值體現出來。能源資產轉化為凝結了各種能源形態的價值和勞動價值的商品,通過交換而體現出了價值增值。簡單地理解,這個過程,就是把能源資產轉化為了資本。


能源是一切社會化大生產過程的前提,沒有這個前提,所有社會化大生產活動不可能進行;反過來,僅僅具備這個前提,而沒有實際的生產過程,那麼能源產業也僅僅是一具沒有靈魂的“軀殼”,頂多是“農民燒煤取暖”。在生產過程中執行職能的,並不是各類具體的能源形態,而是由能源資產轉化而來的資本所藴藏着的抽象的價值。


能源資產轉化為資本的過程,是一個商品生產和交換的過程,順次經過購買、生產和銷售三個階段。在這個過程中,完成了被馬克思稱為“產業資本”的循環。貨幣資本、商品資本和生產資本這三種資本形態,只是產業資本的特殊的職能形式。凡是能產生價值的形態,都具有資本的職能。廣義的貨幣資本,包括債券、金融、實物等等,並不是單純的“鈔票”即“錢”。當馬可·波羅從中國返回歐洲時,他帶回了中國人使用的不是金幣而是紙幣的消息,這讓歐洲人大為震驚,歐洲人很快將紙幣指斥為鍊金術。一直到19世紀,歐洲世界都在抑制表述性的貨幣。實際上,貨幣作為價值的載體,它只是資本的一種表述形式,與金幣和貝殼沒有什麼兩樣。


手裏有貨幣的人,實際上就是持有了能夠持續創造價值的資本,也就有了一種對於財富創造過程的控制力,也就是説有“錢”的人擁有了某種“權力”。隨着社會的發展和進步,貨幣的表述形式也在發生着變化。現代社會里衍生出的一系列貨幣形式——電子貨幣、電子轉賬,還有如今無所不在的信用卡——也使人們花了一定的時間,才最終接受它們。最近中國人民銀行推出了的“數字貨幣”,也是一種價值載體,是一種新的資本表述。委內瑞拉發行的“石油幣”,也是一種貨幣形式。總統馬杜羅將這種“石油幣”稱作“委內瑞拉的加密貨幣”,並稱“石油幣”的價值基於委內瑞拉石油在國際市場中的價值,每個“石油幣”等同於委內瑞拉規格裝一桶石油的價格當時為59美元/桶。這種“石油幣”的物質基礎是委內瑞拉的奧裏諾科石油帶上一座油田的全部石油儲量。現代社會中,資本的表述形式,除了貨幣之外,還有設備、技術、知識產權甚至社會關係等各種“硬”、“軟”形式和“直接”、“間接”形式。石油只是其中的一種表現形式,而且必須置於某種特定的市場環境之中比如委內瑞拉的弱勢和美國的強勢。


萬字長文:《能源法》為能源的資本化提供了法治化的市場環境


三、能源資源與其它自然資源的本質區別


資本是一種抽象概念,它必須被賦予某種固定的、可見的形式。亞當·斯密在其《國富論》中指出,資本現象的產生,反映出人類從狩獵、遊牧和農業社會中,自然地過渡到商業社會的過程。在每一個國家,行業的數量不僅隨着控制行業的資源儲備資本的增加而增加,而且隨着行業數量的增加,這些行業會帶來更多的工作機會。要想讓積累的資產成為活躍的資本,使之產生生產的附加值,它們必須以某種特定的方式被固定下來,使附加值得以實現。馬克思認為,單個的商品是社會財富的元素形式。商品是物,這是沒有人懷疑的;商品形成的過程,是一個資本價值傳遞的過程,因此,從本質上説,“資本”是附着在物上的“靈魂”,它具有一種“魔力”,就是可以提高生產力,創造剩餘價值。這是資本的本質屬性。在實際經濟生活中,資產總是以實物的形態存在的,即使諸如知識產權的無形資產,也是要附着在其創造者或擁有者的身上或頭腦中才能體現出來,並且通過某種方式和途徑轉化為資本。這時候,資本就不是某種物了,而是一種社會關係。19世紀瑞士經濟學家西斯蒙第認為:“資本是一種永恆的價值,它可能成倍增長而不會消亡……假如這種價值脱離了將它創造出來的產品,那麼不管產品的創造者是誰,它都始終是創造者擁有的一種抽象的、無實體的事物,因為對於創造者而言,這種價值能夠以多種形式固定下來。”


人們一般理解“錢”即貨幣才是資本,但貨幣的根本用途是用來表徵商品的價值的,而且貨幣本身也具有許多形態:金銀等不易變形的金屬、貝殼、鈔票,等等。鈔票這種貨幣即資本的形態,只是為了資本交換和運輸的方便,而並沒有特別的含義。亞當·斯密認為,貨幣“是資本流通的大車輪”,卻不是資本,因為價值“不可能存在於這些金屬構件上”。資本不是積累下的財產,而是藴藏在財產中的一種價值潛能,它能夠衍生新的生產過程,也即可以創造出剩餘價值。資本所創造價值的最終形態,被藴藏在各種商品之中了。


能源資源與以礦產資源為代表的自然資源的本質區別,就是當能源資源通過資產的這種社會形態轉化為資本後,可以持續創造價值;而礦產資源大多數只是某種生產資料,在這種商品中也許需要這種生產資料,而在另一種商品中也許就不需要了,因而在商品生產的過程中具有使用價值的獨特性。能源資源則是在任何商品的生產過程中都需要消耗的,因而具有使用價值的普適性。例如,有人可以帶手錶,有人可以帶鑽石,但不論何人,都需要消耗食物,因此,食物相對於手錶與鑽石,就具有使用價值的普適性。再比如,作為商品價值表徵的貨幣,可以購買任何商品,具有使用價值的普適性。因此,使用價值的普適性是區別能源資源與其它礦產資源或生產資料的內稟特徵。當然,我們絕不可以簡單地認為食物和貨幣就是資本。原材料、設備、技術等物質形態,在不同商品的生產過程中都具有獨特的使用價值,因此不能簡單地與為商品生產過程提供能量的能源形態相類比,因為它們在生產過程中的價值和使用價值是不同的。馬克思眼中的商品,是這樣一種東西:“是一個外界的對象,一個靠自己的屬性來滿足人的某種需要的物。”這就説明,馬克思把“物”定義為商品的屬性表現。那麼,這種“物”是如何來的?除了人的勞動外,它也是消耗了能源的,也就是説,能源是生產這種“物”即商品的能量源泉。從這個意義來説,能源雖然本身是物的形態,但它對於商品的生產和流通而言,則是起到了資本的作用,因此,能源具有資本的本質屬性。


能源形態的種類繁多,對於其所有者來説,它們在正規所有權制度的框架之下,就是一種能源資產,具有經濟屬性和法律屬性,是能夠創造價值的。能源資產創造價值的前提,就是必須要轉化為資本;能源資產轉化為資本的前提,就是要挖掘並固定出它的價值潛能。我們從人類開發和利用能源的歷史,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各類能源資產的潛能是如何被人類挖掘出來並加以利用的脈絡。這裏特別強調在這個過程中人類勞動的作用,比如,樹枝不會自行變成火把,肯定是人拾起它,並且做成火把來使用。人的勞動把樹枝變成火把,進而挖掘出火把的價值潛能,在一定的條件下將其轉化為資本。


雖然構成資本的不是物質,而是這些物質所藴藏的價值,但是如果沒有具體的物質或商品作為載體,那麼這些物質的價值也就無從表達。因此,資本的來源是物,能源是以各種物的形態存在的,即使太陽射出的光線,也具有粒子的性質。這些物質被人類所擁有而成為資產,能源資產就成為能源資本的價值載體;凝結了能源資本價值的商品的交換所產生的剩餘價值的組成部分,就包括了能源資本所產生的價值。能源具有資本的屬性,這並不是説它從一開始就執行着資本的職能,像資本一樣不斷地創造着價值。能源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的二重性,它的最初形態是資產。只有把能源資產轉化為資本,才能夠持續創造價值,能源的資本屬性也才能夠得以體現。


説到人力其實質是勞動,這又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將資本與勞動進行分解,這對於研究問題是有意義的。作為一個完整的生產過程,單獨的要素不能單獨起作用。一羣工人站在那裏,沒有資本的參與,則無法生產或創造價值;反之,一大堆資本放在那裏,而沒有勞動力的投入,也無法進行生產或創造價值。正如人的生命維持需要不同的營養成分,而這些營養成分很少或絕無單獨地被人體所利用或吸收。因此,對於勞動和資本,既要看到其相分離既各自執行職能的一面,更要理解彼此結合才能創造價值的一面。


1906年,美國經濟學家歐文·費希爾在其《資本的性質與收入》一文中,首次提出人力資本的概念。1960年,美國經濟學家西奧多·舒爾茨在美國經濟學年會上的演説中系統闡述了人力資本的概念和性質。他指出,“人力包括人的知識和人的技能的形成是投資的結果,並非一切人力資源而是隻有那些通過一定形式的投資、掌握了知識和技能的人力資源才是一切生產資源中最重要的資源。因此,我們把它稱之為人力資本”,“人力資本可以看做是對勞動者投資的一部分,這樣可以提高勞動者在商品生產過程中的投入,增加勞動力的價值”,“人們獲得了有用的技能和知識……但是,這些技能和知識是資本的一種形態,這種資本在很大程度上是慎重投資的結果,而且這種增長完全可能是經濟體制最顯著的特徵。用於教育、衞生保健和旨在獲得較好工作出路的國內遷移的直接開支就是其明顯的例證”。根據舒爾茨的觀點,人力資本是體現在人身上的知識、技能、經歷、經驗和熟練程度等,這些資本通過後天投入才能形成。我們在提出“能源資本”的這個概念過程中,也是借鑑了舒爾茨的思想方法和分析方法的,並不是我們的頭腦中憑空產生的。


美國經濟學家、201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保羅·羅默的經濟增長模型中,把知識作為一個投入要素。他認為,從經濟學的角度看,知識是一種公共品,是非競爭、非排他的,也就是説,一個人使用知識,並不妨礙別人使用知識,同時每個人也無權排除他人使用和自己一樣的知識。當這種要素被作為投入品用於生產時,它就會產生強大的正外部性,從而導致規模報酬遞增的出現。一旦有了規模報酬遞增,持續的增長也就成為了可能。這就是知識對於經濟增長的重要作用。羅默同時認為,人力資本是不可共享的,是具有排他性的,“除非得到我的同意,否則其他人不能無償使用我的特殊能力”。知識,比如某些軟件程序可以受到專利保護從而具有部分排他性,這是因為程序中的一些想法可能會給其他研究開發人員以啓迪。羅默認為正是這些具有共享屬性和部分排他性的物品的存在,使得經濟增長得以持續。“部分”排他性當然也意味着“部分”非排他性。“部分”排他性給予研發部門追逐利潤從而創造新型產品的動力;“部分”非排他性使我們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勞動創造價值,同時,創造價值的要素,除了勞動,還必須包括勞動的主體——勞動者本身在接受教育和培訓過程中所形成的價值,也就是人力資本。人力資本體現的是勞動所創造的價值,它是可變資本與不變資本共同執行職能的結果。從這個角度來説,勞動價值理論的內涵稍微擴展一下,把勞動者的價值潛能包括進去,這樣就與人力資本理論等效了。


萬字長文:《能源法》為能源的資本化提供了法治化的市場環境


四、關於煤的一個有趣場景分析


關於“農民燒煤取暖不是燒資本”的問題,通過筆者前面的一些説明,應當已經解釋清楚了,就是此時此刻這個農民正在燒的那塊煤,還沒有完成從資產到資本的轉化,並且資本不是具體的物這塊煤本身,而是這個物所藴含着的價值能量。


我們假設這樣一個場景,一塊亮晶晶的煤,不知何年何月被何人因何原因而置於山腳下。某一天,一個家庭主婦正在野地裏拾牛糞,以便用作燃料,為全家人做晚飯。當她看到這塊亮晶晶的物品時,對它產生了一種莫名的興趣,於是順手把它放進自己的糞筐裏。晚上燒火時,她的淘氣的男孩子出於好奇,把這塊黑乎乎的東西扔進了灶口。這位母親在責備孩子的同時,也無暇將它取出來。但是,就在這樣一種不經意的氛圍中,見證“奇蹟”的時刻到了。她發現,鍋裏的水很快燒開了,比以前用的時間明顯短。這位主婦在好奇心的驅使下,蹲下身子察看灶口裏發生了什麼。她看到那塊黑乎乎的煤正在冒出比牛糞旺得多的火苗,而且持續的時間更長。等她做好了飯,全家人已經在吃的時候,那塊煤還在灶口內冒着火苗。這位主婦意識到,一塊這種東西要比一筐牛糞耐燒得多。主婦就是通過這一偶然的事件,把這塊煤所藴藏着的價值潛能挖掘並釋放出來了。從此,她就去山裏尋找或挖掘這種物質,用作燒水做飯的燃料,有時一天拾回來的煤可以燒好幾天,這要比她每天出去撿的牛糞耐燒多了,因此而節省了很多時間。至此,對於這個家庭來説,堆放在院子中的一堆煤,就成為他們的一種資產。由於這種資產可以作為燃料為他們家帶來好處,因此,我們可以説,煤這種資產的價值潛能已經被挖掘出來了。


經過漫長的人類實踐活動,煤這種物質燃燒後,產生了極大的價值。它不僅滿足了人們燒水做飯的需要,而且還為科學和社會的發展提供了動力。典型的例子就是蒸汽機的發明,這便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主要成就,其動力就是煤燃燒後將水變成蒸汽,它的內在機理,就是通過把煤這種資產的價值潛能挖掘出來,然後通過蒸汽機這種技術平台將其轉化為資本,進而創造出比煤作為資產的價值大得多得多的價值,出現了能源的價值增值效應。


如果存在着某種事物,可以把某種資產的價值潛能固定下來,使之持續創造更多、更大的價值,那麼,這種事物就是資本,它可以從資產當中得到提取和加工。例如,一個水電站就是通過某種人為的外部過程,把平靜的湖面所藴藏的價值潛能轉化為電能、進而創造出剩餘價值。與湖水所藴藏着的能量一樣,資本也是一種處於休眠狀態的價值,只有使它獲得活力,才能夠超越資產表面的狀態,轉化成新的狀態。這個過程,就是把資產的價值潛能固定成一種形式,使之可以產生剩餘價值。建造水電站的過程,就是把湖水資產的價值潛能固定下來並使之產生價值的過程。同樣的道理,只有通過建造核反應堆,才能把深藏在原子核內部的巨大能量釋放出來。建造核反應堆的過程,就是把核能釋放出來的價值潛能固定下來並使之創造價值的過程。


萬字長文:《能源法》為能源的資本化提供了法治化的市場環境


五、能量價值的循環累積增值原理


筆者在研究能源資本的過程中,通過雙重維度的分析方法,揭示出勞動與資本共同創造財富的本質。


第一重維度,把資本與勞動分開來看。一方面,勞動創造了資本,進而創造了財富;另一方面,資本從誕生的那一天起,在表現形態上就與勞動相對立了。二者相當於母親與嬰兒,從“基因”的角度來看,是“遺傳”與“變異”的結合。


第二重維度,把不變資本與可變資本分開來看。不變資本相當於汽車的“鑰匙”,可變資本相當於汽車行駛所必需的“燃料”,兩者的結合,才能創造財富。


正如人的生存需要空氣一樣,勞動不能單獨創造價值,而是需要與資本的結合。筆者通過多年來的觀察、思考和研究,發現一個能源價值的循環累積增值原理,就是迄今為止人類社會所創造的一切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都是在能源驅動下實現的。在這個過程中,能源所藴含的能量價值通過循環累積而實現了增值。這個循環累積經過了四個步驟:


第一個步驟:能源形態的能量價值發現。火,使人類擺脱了吃“色拉”的境地,吃上了熟食,促進了大腦的發育,使人類具備了創造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自身條件。火的能量價值,由此被發現了。


第二個步驟:技術平台凝固了能量價值。火的工業化應用,使有些物質被燒“硬”了陶瓷,有些物質被燒“軟”了金屬的冶練與器具的製造。火的能量價值,被凝結在了物質形態之中。


第三個步驟:商品交換傳遞了能量價值。從柴薪到新型能源形態,只是能源形態的轉型,其能量價值的“內核”被不斷地發現、凝固與傳遞,這是一個展現能源資本持續創造價值屬性的過程。


第四個步驟:能量價值通過循環累積而出現了增值。從火到電,人類走了十萬年。在這個漫漫長途跋涉中,人類先後發明了風箱、農具、馬鐙、蒸汽機等等技術工具,都成為凝結人類文明成果的載體,其背後的推動力無一不是能源價值的“內核”——能源資本。


説到能量,這是一個與資本類似的抽象的概念,它只能靠人的頭腦去想象和理解,也就是馬克思所説的需要“抽象力”。被認為是繼愛因斯坦之後最睿智的理論物理學家、196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理查德·費曼曾經説過:“重要的是要認識到,在今天的物理學中,我們不知道能量究竟是什麼。”我本人在本科和碩士研究生期間的專業是原子核物理和核技術,我對費曼的這個説法深以為然,確實感覺能量是一種抽象的存在,我們必須創造一些其它的詞彙和指標來描述和測量它的存在。


結合本文開篇談到的兩件事情,《能源法》徵求意見稿的出台,為能源形態的資本化創造了法治化的市場環境,原油期貨合約出現負值則表明資本集團為爭奪能源資本必將繼續使出渾身解數。春天雖然來了,但秋天有無收穫尚待觀察,秋天之後必然是寒冬,我們有必要做好過冬的準備。筆者以為,從學術上進行一番探討,為“能量價值循環累積增值原理”進行比較系統的理論思維,有助於人們對能源資本屬性加深認識,因而是有價值的。


行文至此,我們已經全面地闡述了能量價值循環累積增值原理的運作機理。正當本文接近完成之時,外電報道了這樣一則消息,美國財政部長姆努欽於2020年4月20日表示,美國政府正在考慮入股美國能源公司,以幫助石油和天然氣部門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這個動議,來源於美國總統特朗普的想法,他希望幫助美國工業,聯邦政府可以為國家預購燃料和機票。特朗普説:“我認為能源行業非常重要,我們將予以扶持。疫情對能源業的傷害不亞於對其他行業的傷害,因為需求徹底崩潰——供應卻源源不斷。”特朗普是商人出身,自稱是“能源人”,很會算賬:“美國是最大的石油消費國。我們可以在價格非常合適的時候為未來購買石油。這既能解它們能源公司的燃眉之急,也能讓我們以很好的價格為未來儲備石油。”確實,低買高賣,不僅是股票市場的經營法則,更是商業社會普通交易的通則。美國一直以來標榜自己是“自由市場經濟”的倡導者和踐行者,但現在眼睜睜地看着資本集團對能源資本控制權的爭奪日趨激烈而袖手旁觀,實在是一件不成體統的事情。於是,美國政府這隻“看得見的手”準備斷然出擊,將能源資本的控制權牢牢掌握在手裏。不是特朗普改變了能源的交易主體和交易方式,而是能源的資本屬性改變了特朗普的思維角度和行為方式。特朗普改變不了世界,而是世界改變了他。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9207 字。

轉載請註明: 萬字長文:《能源法》為能源的資本化提供了法治化的市場環境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