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中國的石油需求已經恢復到今年年初新冠疫情暴發之前水平的90%以上,路透社等媒體預測第三季度中國引領全球油市可能出現強勁反彈。然而,我們也要對疫情之後國際能源中長期結構性改變儘早做好準備。
過去三個月,人類的行為方式發生突變,其中一些變化可能長期固定下來。比如不少人居家辦公、居家就餐、視頻會議、不乘公交、就近度假、網絡購物、線上投資等等。在疫情之後,以上行為變化或將導致包括石油在內的交通能源需求下降,電力需求和燃氣需求的增加,能源市場因此面臨中長期結構性變化。
與此同時,能源安全與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的關係也可能發生諸多變異。由於疫情暴發,全球空氣質量已大為改善,二氧化碳排放量今年可望減少8%。在後疫情時代,筆者認為業界和有關決策部門需要採取以下行動:
首先,密切關注世界疫情發展態勢及其對全球能源行業的影響。包括全球政經走勢以及疫情對能源生產國局勢和對世界地緣政治格局產生的影響。建議國家能源主管部門定期召集能源行業頂級議事和專家研討,加大分析研判力度和頻率;在考慮諸多不確定性基礎上設立情景分析模型,開展短、中、長期能源需求預測,實施能源政策變化分析和壓力測試,以便提早應對疫情後時代能源格局的變化。
其次,用辯證的思維和發展的眼光看待目前的能源市場發展局勢。鑑於疫情對國內能源行業造成嚴重影響,建議有關部門在保證能源安全的前提下,適當修正國內生產和能源進口的關係,可暫不對能源國企提出利潤目標。能源企業則要充分利用國際能源市場價格低迷和供應富裕的有利時機,打好時間差、創新能源運作模式、歷練能源談判能力,加大低成本的油氣資源進口,盡最大努力讓國內消費者享受國際能源市場的好處,刺激國內經濟加快復甦。
再次,加強國際能源合作、積極參與國際能源治理。建議在外交部門成立能源對外協調機構、加派專業的能源事務參贊。利用我國率先復工復產的先機,進一步發揮好能源需求大國的影響力。一方面加強與能源消費國的政策協調與對接,共享應對疫情的經驗;另一方面強化與能源生產國的密切往來,加大能源貿易和投資領域合作。此外,深度參與聯合國氣候變化組織、G20、國際能源論壇(IEF)等國際多邊機構的能源事務,在關於全球能源可持續發展議程上發出更多的聲音。(作者是中國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