甩開日本,緊追中美!又一巨頭誕生
作者:陳經 來源:功夫財經
1 印度成為2017年購買力評價報告亮點
2020年5月19日,世界銀行發佈了《購買力平價與世界經濟規模——2017年輪國際比較項目(ICP)結果》,報告了2017年世界各國以PPP計的GDP數值。
中國2017年PPP計GDP為19.617萬億美元,超美國19.519萬億美元排第一;印度以8.051萬億美元大幅領先日本,排名第三。
各國以官方匯率折成美元計GDP,沒有充分考慮各國的物價差異,不適合進行國際比較。用購買力平價(Purchasing Power Parity,簡稱PPP)進行估算更合理,這相當於在匯率GDP上乘以一個PPP調整值。美國作為比較基準,數值不變。
世行報告中,2017年PPP計GDP高於2萬億美元的國家共14個,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各有7個。發展中國家佔據1、3、6、8、10、12、13位次,基本均衡。匯率人均GDP,最高的美國和最低的印度差距高達30.76倍,這不利於國際比較。
調整後,美印的人均GDP差距降到9.75倍,一些分項已經有比較的意義了。經過PPP調整後,各國人均GDP倍數差異趨向合理,人口數量對GDP總量的作用凸顯。上榜的發達國家人口都在5000萬以上,日本超過1億,美國超3億。
發展中國家通過巨大的人口數量,補上了人均GDP不夠高的短板:中國、印度人口超過13億,印尼、巴西人口超過2億,俄羅斯、墨西哥人口超過1億,土耳其也有8000萬。
所謂“2017年輪國際比較項目”,説的是2017年這一輪次。中國參加過1993、1999、2005、2009、2011和2017年這六輪。2011年時,中國PPP計GDP為13.883萬億美元,少於美國的15.542萬億美元排第二。
本次中國PPP計GDP超過美國並不太引人注目,因為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14年就報告中國GDP超過了美國。最新的IMF數據是,2018年中國PPP計GDP為25.3萬億美元,大幅領先美國的20.5萬億美元。
在世行報告中,印度2011年PPP計GDP就有5.482萬億美元,超過日本的4.573萬億美元排第三,但當時二者數值較為接近。在最新的報告中,2017年印度GDP衝到8.051億美元,比日本多了56%,已經較為可觀了。
印度持續多年的經濟增長與巨大的人口優勢,終於發揮了作用,產生了可見的宏觀效應。印度有些分項的GDP數據甚至超過了中美,排到世界第一。如麪包穀物、牛奶禽蛋、水果、交通服務這幾類消費。還有如衣服鞋襪等幾類消費超過中美兩強之一,排到世界第二。世行報告的優點是,對於176個經濟體的許多GDP分項數據有詳盡的原始記錄。而且對於一個國家的各GDP分項,都給出了不同的合理匯率值。
如2017年人民幣兑美元的官方匯率是6.759,世行通過統計中國高達4萬個物價採集點,得出了各分項更合理的匯率值。購買食品時,1美元相當於6.34人民幣,其中麪包穀物是6.407,肉類是5.302,這個數值表示在中國買肉比美國稍便宜一些。美國食品價格不貴,中美差異不大,服務類價格中國就要便宜多了。
通算下來,人民幣的PPP匯率是4.184,與官方匯率6.759是1.615的倍數差異,就是PPP計GDP上調用的倍數。通過觀察印度的分項數據,可以有把握地説,世界上GDP分佈已經進入了“中美印三巨頭”模式。
在中國之後,印度GDP也起飛了,甩開了日本。在大多數分項數據上,印度同中美一起佔據前三。例如在食品消費GDP上,中國、印度、美國排名前三,且遠遠拋開了俄羅斯、巴西、日本和墨西哥。
“中美印三巨頭”的模式隨處可見,各有優勢領域。中國與印度經濟模式相近,有全球唯二的超十億的巨量人口,美國在發達國家人口占比遙遙領先,在主要國家中人均GDP也最高。中美GDP遠遠超出其它國家早已是常識。現在印度加入中美集團,拋離其它國家已不是“可能”,而是有數據實證了。
2 GDP分項PPP數值體系介紹
世行2017年購買力平價報告,是用消費法來統計各國GDP的。
GDP = 居民消費 政府消費 資本形成 貿易順差
上圖是摘自世行報告裏的中美印本幣GDP分項構成,等式是嚴格成立的。其中貿易順差(包括服務貿易)一般較小,如中國順差只佔GDP的1.736%;印度是逆差,佔GDP的-2.882%。
各國GDP構成裏,居民消費都是最大項,資本形成其次,再然後是政府消費。但是如果對匯率不熟,就不易看出三國GDP誰高誰低。就算知道匯率,各分項都用統一的官方匯率除,也有一些不合理之處。
這就是世行“國際比較項目”的意義,不只給籠統的PPP計GDP值,對各分項都給出具體的可比較數值,並且每個分項都有不同的匯率。
經過PPP處理後,報表變成了:
這裏的數值都是“億美元”,三國每個項目都直接可比了。中國的居民消費因為轉換用了不同匯率,PPP調整後就比資本形成明顯多一些了。注意中國和印度的分項數值加起來和GDP不相等了,這是為了更好地比較各國分項值。GDP等式就不用死守了,而是進行加權處理,後面我們會看到,這樣處理是有道理的。
中美印調整後GDP排世界前三,居民消費、資本形成都是世界前三,但位次不同。作為高速增長的發展中國家,中國與印度的資本形成是比較高的。資本形成是説,建築與機器設備等生產生活資料積累、沒有消費掉的存貨,這些都是有價值的,也要計入GDP。
資本形成由三個分項組成:
資本形成 = 固定資本形成 存貨變動 貴重物品增值
而固定資本形成,又是由三個分項組成:
固定資本形成 = 機器設備 建築業 其它固定資本
算PPP數值時,需要引入各分項對應的PPP匯率值。美國匯率不動,其它國家給出對美元匯率。人民幣官方匯率是6.759,盧比官方匯率是65.122,分項匯率與官方匯率比較,就能看出調整的方向。可以看到,中國和印度買機器設備比較貴,但是建築業成本很低。
將本幣分項值,除以對應的匯率值,就得到了每個分項的PPP美元數值。注意,在經過PPP調整後,等式關係就不再成立了,如中國的建築業PPP值是10.62萬億,大幅超過固定資本形成的7.63萬億,部分超過了整體。
印度的建築業PPP值2.36萬億,也超過了固定資本形成的1.97萬億。這是因為,中國的建築業成本相比美國很低,分項數值又特別高,按美國標準調整後中國只靠建築業GDP就能排世界第二了,是日本所有GDP的兩倍,這並不合理。
用於比較各國建築業的時候,要用建築業PPP值,如比較中美印建成的建築規模,用美國那個高標準也行。但是加總到GDP裏,就要乘以權重調低,免得弄出畸形的GDP。如果不調低,等於説中印建築的低人工成本都乘以一個極高的係數,折算成美國少數高價值的大樓,在中印的土地上這樣估值不合適。
在與其它GDP類型相加時,就會顯得極不合理。僅論建築業PPP數值,中國、印度和美國排名世界前三;印尼和土耳其排第四、第五,可見新興發展中國家建築業普遍發展較快。印度建築業相比印尼、土耳其尚未發力卻已經排進了世界前三,就這是印度經濟巨大的力量,潛力無窮。
中美印固定資本形成排世界前三,但印度的固定資本形成與中國差距較大。居民消費是更直接的指標,在PPP調整後的消費類GDP中,三巨頭模式更為常見,印度的表現更突出。
3 中美印三巨頭消費類PPP數值詳解
印度居民消費GDP經PPP上調後,高達54574億美元,相當於中國的57%,美國的37.6%。一些印度有特色的分項消費,都能排到世界第一或前二了。居民消費有一大項是政府提供給居民的消費,這是另行統計的。
居民自己花錢的消費,包括這13個大類:
食品、非酒精飲料、煙酒、衣服鞋襪、房租水電燃氣、傢俱與日常家用、醫療、交通、通信、文化娛樂、教育、餐廳旅館、雜貨與雜項服務。
其中食品又包括9個小類:
麪包穀物、肉類、魚和海鮮、牛奶禽蛋、食用油脂、水果、蔬菜、食糖甜品、其它食品。
交通又包括:
購車、交通服務、其它。
上圖12類吃喝相關的消費分項中,紅色是中國排第一的類別,藍色是美國排第一,綠色是印度排第一。在吃喝消費上,三國各有優勢類別,較為平衡。
中國與印度各類物價與美國差異較大,每項都有不同的上調倍數,乘在匯率GDP分項值上,得出表裏中印的數據。印度有人口數量優勢,一些吃喝消費大類相對中美有優勢也不奇怪,這也和飲食偏好有關。例如印度人日常非常重視喝牛奶,雖然美國人均喝得更多,但人口只佔印度的四分之一,印度牛奶禽蛋消費超過美國,排全球第一也是正常的。
這就體現出PPP上調的意義,匯率GDP牛奶禽蛋分項美國略多於印度一點,PPP上調1.6倍後,印度就明顯領先美國了,這更有利於比較美印牛奶消費。
在11類生活服務消費分項中,美國的優勢就非常明顯了,8項第一。中國通信和教育兩項第一。印度交通服務第一,衣服鞋襪接近第一,但是其餘9項都比中美少。23個細分消費類別中,美國有12類第一,中國7類第一,印度4類第一。
這23項,只有俄羅斯酒類消費有612.39億美元,排到第二,其它國家基本上均未能上榜前三。印度在麪包穀物、牛奶禽蛋、水果、交通服務這4類上領先中美,排名全球第一!印度排全球前二的消費類多達10類,佔了小一半,這已經相當可觀了。
當然,印度有優勢的10類中,8類是食品,還有衣服鞋襪、交通服務這兩類。這10類分項數值都不太高,最高的衣服鞋襪也只有3888.11億美元。在絕對值很高的醫療、房租水電、文化娛樂、教育、餐廳旅館、雜貨與服務幾類中,印度數值偏小,因此消費總額與中美仍有一定差距。
印度消費類GDP的出色表現,也許在許多人看來,與直覺不太相符。這是因為印度是低物價體系,算匯率GDP吃了很大的虧,而PPP數值人們又不熟悉。在23類消費物價中,印度只有酒類這一項因不鼓勵喝酒,價格比美國貴,調整倍數0.789小於1,其它22類調整倍數都不小。印度的消費其實已經有相當的規模,特別是食品類。13億人口、多年持續經濟增長,不是開玩笑的。但因為印度人口太多,大批窮人要生存,只能是低物價體系,大大限制了匯率GDP中消費類GDP的數值。
經過PPP調整之後,印度消費規模就露出了“三巨頭”的真面目,不少消費項目能與中美較量一下了。
4 印度消費GDP缺陷
PPP調整後,印度的消費數據非常靚麗,“中美印三巨頭”模式在多個類別都成立。但是印度有些消費類數據,PPP調整後相對中國都出現不小優勢,這有些不好理解。
比如水果消費GDP,印度是中國的1.78倍;衣服鞋襪消費GDP是中國的1.61倍;交通服務是中國的3.15倍。而有統計説,中國2016年水果產量2.83億噸,是第二名印度7430萬噸的近四倍;中國服裝產量也遠高於印度;中國公共交通也比印度發達得多。
印度服裝價格低,褲衩襯衫比美國便宜不少正常,但質量顯然也會差一些,銷售相關的人力成本更是低得多。這樣乘上3.616倍,相當於假設印度服裝值那個大價錢,就有些過頭了。這也是PPP調整的缺陷。
印度還有更嚴重的問題,一些服務類消費質量很低。幾個服務消費類別中,最多的醫療上調了7.292倍,教育上調了6.776倍,通信上調了5.151倍,房租水電4.926倍。
這些類別,印度物價非常低,但是除通信因科技進步服務質量較好,一般服務質量很差。即使上調多倍後,印度這些服務類別仍然不是優勢項目,説明印度的服務業GDP其實數值並不高。這顛覆了人民對於“印度製造業不行,但服務業發達”的印象。
印度製造業與中國相比是不行,也有軟件外包等服務業有國際競爭優勢。但在國民經濟中,服務業通常是指醫療、教育、房屋水電維護等類別,與國民生活質量直接相關。
通過分析印度PPP調整後的GDP,可以看出印度食品消費等農業、製造業相關類別其實有着自己的亮點。這些印度優勢項目的價格也並不是極端便宜,而是有相應的市場表現,數據更紮實。而印度服務業存在巨大的缺陷,雖然價格極便宜,卻未必好。免費低價的不一定好,市場經濟原理還是在印度起了作用。
雖然印度有種種問題,但是海量人口優勢實在巨大,經濟增長的勢頭也逐漸崛起,有波折但不會倒退。兩個因素疊加,印度終於迎來了規模效應,“中美印三巨頭”會日益成為國際經濟中的常見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