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新希望發佈《新希望集團控股股東發生變更的公告》顯示:新希望控股公司將向新希望集團增資24億元,持有新希望集團75%的股權。
值得注意的是:這是新希望集團自2007年12月後時隔十三年的首次股權結構變更,並且劉永好之女劉暢的持股比例由36.35%降至9.088%,可謂是大幅度縮水。
削減女兒股權,疑為兒子鋪路?
對此,新希望表示:上述股權轉讓事項不影響公司控制關係,公司控股股東和實際控制人均未發生變化,控股股東仍為新希望集團,實際控制人仍為劉永好。
公開資料顯示,新希望集團成立於1982年,旗下涵蓋農牧與食品、化工與資源、地產與基礎設施、金融與投資四大產業集羣企業,共計24家,估值千億。
若按此計算,在股權調整之前,劉暢個人財富總計約360(1000億*36%)億元,而股權結構變動之後,其佔有的資產僅約92億元(1024億*9%),可謂是大幅度收縮。相反,劉永好個人對新希望集團的持股比例卻由62.34%升至了90.586%。
對此,有聲音指出:新希望此番動作或許並不只是如其表面一般只為增資區區24億,
很有可能是父女二人出現了內部糾紛,更或是在有意削減女兒股權,只為兒子日後接班鋪路?
新乳業陷入併購之困
與上述增資計劃正常開啓相反,3月31日,新希望集團旗下新希望乳業(以下簡稱“新乳業”)發佈公告顯示:因新冠疫情的影響,福州澳牛資產將無法按時併入新乳業設立的子公司,預計延期3個月至6月30日。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延期並非首次,雙方早在2019年12月31日就已計劃展開併購但並未完成,於是才延期至3月31日。
而除卻本次併購,新乳業自開創以來一直都將併購作為其主要增長模式。因為新乳業的產品體系以低温液態奶為主,而低温奶又具有保質期短、銷售半徑限制等要求,無法像其他乳企一樣快速成長為大型企業,而併購就可以稱得上是最有效的捷徑。
截至2019年6月30日,新乳業共有37家子公司,而多數子公司均是通過併購獲得(包括14個乳製品加工廠,11個自有牧場以及3個在建的牧場)。雖説併購不失為快速提升企業規模的有效手段,但其後遺症卻也逐漸開始在新乳業的財報上得以體現。
翻閲新乳業招股書可以發現,2018年上半年其子公司的盈利水平可謂參差不齊,除卻四川新希望乳業有限公司、四川新華西乳業有限公司、昆明雪蘭牛奶有限責任公司等幾個頭部品牌盈利較為樂觀以外,有21家盈利都不過百萬,甚至另有13家處於虧損狀態。
除此以外,在2001—2003年間的第一次併購中,新乳業還因此連續虧損了8年才得以翻身。並且,從近年來的業績來看,新乳業營收雖有所增長,但是歸母淨利潤幾乎處於停滯狀態。
如圖中所示,2015年歸母淨利潤達到峯值3.02億元,但緊接着2016年就出現明顯下滑,此後就一直處於不温不火的狀態。
營收放緩、子公司發展良莠不齊、管理模式難以達成統一,諸多問題已開始一一暴露。由此看來,多數子公司的納入不僅沒有給新乳業帶來利潤,反而還成了拖累。
資金告急,負債風險高企
而除卻子公司發展良莠不齊,資金鍊同樣是新乳業目前面臨的一大難題。
4月28日,新乳業發佈2020年一季度財報顯示:公司一季度總營收10.55億元,同比下降13.7%,實現歸母淨利潤為-2644.24萬元,上年同期為2264.1萬元;報告期內,公司毛利率為31.9%,同比下降1.3個百分點,淨利潤為-2.5%,同比降低4.5個百分點。
對此,新乳業將虧損的原因歸咎為:在業績佔比本就較小的一季度恰巧碰上新冠疫情,部分終端網點關閉,小區、社區封閉,學校延遲開學等,對新乳業學生奶渠道、訂奶上户渠道和部分經銷商渠道的短期動銷和收入帶來負面影響。
但不得不承認的是,除卻客觀因素,頻繁併購同樣是造成新乳業盈利收縮、資金告急的重要原因。相關數據顯示:與光明乳業、科迪乳業、天潤乳業等同行上市公司相比,新乳業負債率以62.42%的“好成績”位列第一。
然而,更令人憂慮的是,新乳業的負債中另包含大量的帶息負債,以及無法償還的短期負債。
財報顯示,截至2019年9月30日,新乳業短期借款和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分別為15.77億元和1.67億元,共計17.44億元需在一年內償還。但是,新乳業同期資產剩款僅有4.48億元,與需還的債務相差甚遠。此外,其帶息負債還佔總負債比重的61.16%,新乳業正面臨着史無前例的債務問題。
併購擴張導致新乳業資金緊張,而資金緊張同時又反過來制約其繼續做大做強。新乳業就好似陷入了一個惡性循環的怪圈,亟待找到正確的方法脱離苦海。
企業併購作為規模擴張、增強實力的有效途徑,成功實施可以產生1 1>2的效果,但盲目或者大肆的不當經營,則很可能會“偷雞不成蝕把米”。據相關數據統計:約有70%的併購案皆是以失敗告終。
至於後續新乳業將如何逆風翻盤亦或是挑戰極限,還有待進一步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