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國偉曾多次通過其專業的財務能力挽回大局,這次,他還能再救新浪一次嗎?
9月28日,新浪發生了兩件大事,一件是披露財報,2020年Q2,新浪營收5.08億美元,同比下降5%,連續兩個季度下滑。另一件是私有化敲定,新浪明確私有化的價格為每股43.3美元,較7月初提議的41美元上升了5.6%。
消息一出,資本市場反應強烈:新浪盤前一度上漲11%。
哪怕在中概股掀起迴歸潮的2020年,新浪私有化的決定依舊非同小可。作為第一家赴美上市的中國互聯網公司,新浪開啓了互聯網公司赴美上市熱潮,同時也拉開了新時代的序幕。
如今,當初的先驅也要回家,時代調轉船頭的趨勢已經十分明顯。
1
赴美上市“先驅者”
2000年4月,新浪通過VIE架構成功掛牌納斯達克,中概股的故事就此展開。
在那之前,根據中國1993年的電信法規,外國投資者被禁止介入電信運營和電信增值服務,也就是説,在中國經營的互聯網企業無法直接到海外市場進行融資。
2000年前後,國內資本市場的建設遠遠落後於發達國家,納斯達克的市場成熟度、資金規模、流動性以及新經濟氛圍對於中國互聯網企業都充滿了誘惑。
新浪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它分拆出一家只做技術的外商獨資企業,和另一家從事媒體和互聯網接入服務的中國公司,通過貸款協議、投票權和表決權協議,將兩家公司捆綁在一起。負責媒體和互聯網接入服務的公司將收入通過一個技術服務協議,以技術服務費的形式轉給技術公司,而最終在納斯達克掛牌的,實際上是新浪分拆出的技術公司。
圖片來源:網絡
藉此,新浪成功拿到了海外投資者的美元投資,同時又暢通無阻地從事起禁止外資介入的互聯網信息服務等領域。這一通過協議搭建起來的架構又被稱為新浪架構,也就是眼下中概股海外上市普遍採用的VIE架構。
新浪的嘗試給了後來者們以啓發,藉助VIE架構,網易、搜狐先後赴美上市。
2
中概股集體“回家”
如今回頭再看,新浪成功掛牌納斯達克,在中國商業歷史乃至全球資本市場多元化發展中,都是一個不可忽視的節點,它指導並引領了之後轟轟烈烈的赴美上市浪潮。
一晃20年過去,國內經濟形態與資本環境都發生着翻天覆地的變化,隨着國內上市政策利好消息不斷釋放、A股對互聯網科技概念估值升高,深交所與港交所正在逐步取代納斯達克等海外交易所,成為不少新經濟公司心中新的夢想之地。
最近幾年,選擇“回家”的中概股企業越來越多,2005年登陸美股的分眾傳媒,上市之初融到了1.7億美元,一度創下當時中概股融資規模的最高紀錄,但僅僅八年之後,分眾傳媒就從納斯達克退市,並於2015年正式迴歸A股;今年4月完成私有化的聚美優品,在啓動私有化時,其創始人陳歐就明確表示,正積極研究回A。
類似的事情屢見不鮮,一方面,我們能夠看到中國市場的進步,但需要注意的是,頻繁的做空與邊緣化,已讓海外的生活舉步維艱。
3
新浪被過分低估了
9月28日,在私有化消息落定、盤前股價大漲的情況下,新浪以42.45美元的價格開盤,較20年前的發行價17.5美元僅上漲142.6%,總市值不足28億美元,市盈率為負數。而與新浪同年上市,同屬四大門户網站的網易,上市以來股價漲幅超過16000%倍,總市值超過600億美元。
不可否認,業績不佳是導致新浪股價低迷的原因之一。根據Q2財報,新浪二季度營收同比下降5%至5.08億美元;淨利潤同比下降78%至2540萬美元。
疫情當前,廣告業務的衰退在所難免,然而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同為中國互聯網公司的第一梯隊,新浪市值不足網易的1/20,是不是被過分的低估了?
一個足以印證猜想的側面情況是,新浪作為第一大股東持股19.79%的天下秀目前在A股“風生水起”,總市值超過320億元人民幣(47億美元)——約為新浪的1.6倍。
圖片來源:天下秀Q1財報
有專家認為,估值低於管理團隊和投資者的預期,是新浪選擇私有化退市的主要原因之一。新浪私有化後,管理團隊對公司有更多的控制權,可以大膽調整戰略,進行更多嘗試、轉型。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董事長兼CEO,曹國偉在多年以前就開始在提高自己的持股比例。
在2015年,6月1日晚,新浪公司宣佈,已與董事會主席兼CEO曹國偉達成認購協議,將向其出售1100萬股新發行的普通股。
據瞭解,截至2020年3月31日,新浪有65,384,161股,新浪董事長、CEO曹國偉持股13.5%,有58.6%的投票權。其中,12%是通過New Wav持股,擁有58%投票權。
圖片來源:新浪科技
當時,曹國偉同意自己或其關聯方通過本次交易購買的所有股票在交易完成後有六個月的約定鎖定期,並表示,這一協議體現了他本人和公司管理層對公司發展前景的信心。截至當日收盤,新浪股價大漲23.28%,報50.21美元。
該舉動也被外界認為是經營層相信公司的未來、為中小股東注入信心之舉。在當時就曾引發過一陣新浪私有化並回歸A股的猜想,意在低價買進、回國重新得到高估值。
4
微博能否再扛大旗?
不過話又説回來,私有化終究只是資本層面的操作,新浪未來的發展還是要看業務競爭力,但是在業務層面,微博真的能夠扛起大旗嗎?
十一年前,微博的出現為新浪注入了新鮮血液,也被視為新浪的“二次創業”。哪怕是在今天,新浪的主要營收依然來自微博。2019年年報顯示,新浪總營收21.63億美元,其中微博收入17.67億美元。
然而,微博本身也面臨着不少挑戰。
一方面,社交媒體產品的競爭愈發激烈,微信、今日頭條等移動客户端都在爭奪用户,公開資料顯示,2015年之後,微博活躍用户的增速出現明顯下滑。
另一方面,近年來抖音、快手這些短視頻產品的出現,又分走了大量的廣告蛋糕。第二季度,新浪微博財報顯示,來自大客户和中小企業的廣告和營銷營收為3.048億美元,較上年同期下降12%。微博方面稱,營收同比下降主要與新冠疫情對部分行業廣告主需求的負面影響、置換交易營收的下降和匯率折算的負面影響有關。
微博總是很難抓住時機。2013年,隨着阿里的入股,微博淘寶版上線,但後續無疾而終;2017年,微博開始自建短視頻團隊,但早在2016年抖音就已上線,彼時短視頻產品已經形成了抖音、快手的第一梯隊。之後,其又在2019年推出類似instagram的社區“綠洲”,同樣沒有掀起什麼水花。
和抖音、快手不同,微博並未在流量頂峯時期通過多個途徑進行變現,如今似乎已經很難勝出。根據QuestMobile發佈的《中國移動互聯網2020半年大報告》,微博2020年6月MAU為4.44億,在用户規模前30名的應用中,排在第14位。
雲掌財經素材來源:
深響:《曹國偉運籌五年,新浪私有化終成真,但這不是解藥》
北京商報:《業務依賴嚴重競爭壓力不減 新浪私有化治標難治本》
連線Insight:《通過私有化,曹國偉能再救新浪一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