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幸福指數研究報告》:我國國民幸福指數整體持續向好

《人民幸福指數研究報告》:我國國民幸福指數整體持續向好

1月13日,清華大學中國新型城鎮化研究院、城市治理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聯合舉辦“新時代人民幸福論壇”。 李純 攝

中新網北京1月13日電 (記者 李純)清華大學中國新型城鎮化研究院、城市治理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13日聯合舉辦“新時代人民幸福論壇”,並首次發佈《人民幸福指數研究報告》。該報告指出,總體來看,我國國民幸福指數整體持續向好,隨時間發展變化,各版塊得分趨向均衡。

清華大學黨委副書記向波濤表示,首屆幸福論壇的舉辦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義。此次“人民幸福指數研究”工作,正是着眼世界學術前沿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主動擔當。研究團隊構建了既面向全球又富有特色的中國人民幸福指數體系,全面生動地勾勒了中國人的“幸福圖譜”,努力為新發展階段黨和政府科學決策、凝聚奮進力量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撐。

清華大學中國新型城鎮化研究院執行副院長尹稚介紹説,研究院於2019年3月正式啓動“人民幸福指數研究”工作。近三年時間裏,研究院實現了理論內涵、框架模型、場景應用、地方實踐等四個方面的創新探索。

首先是對人民幸福理論邏輯與時代內涵的深刻挖掘與重新釋義。“人民幸福指數研究”以馬克思主義為理論基礎,廣泛吸納中外優秀成果,結合中國傳統文化和時代特徵,闡釋當代中國人民自我認同的幸福內涵,具體概括為:“在社會環境和人居環境的支撐下,擁有健康的身心狀態和健全的基本保障,保持和諧的家庭關係和積極的社會關係,對生活有相對自由的掌控度和選擇權,同時對成長和改善有所期待,並能夠將個人價值與社會進一步相融合。”

其次是強調“人民立場、人民需求、人民反饋”原則,釐清從個人幸福感受到羣體幸福共識、從主觀幸福感受到客觀生活質量之間的映射關係,創造性地搭建起“3×3”的指標體系框架模型,包含個人家庭、社會生活、人居環境3個圈層,以及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發展需要3個需求層次,涉及9個領域、27項指標。在此基礎上,指標庫可以隨着社會經濟發展、數據開放程度和技術手段進步,進行維度拓撲延展,增強了研究的時代性、針對性、有效性。

第三是明確指數應用的場景和邏輯,完善適用於具體場景的指標體系並開展數據測算、結果分析與情景預測。研究遵循結果導向、對標國際、動態循環、場景多樣的指標篩選原則,參照國內外已有研究和實踐基礎,構建了包含185個指標項的幸福測度基礎指標庫;隨後根據不同的應用場景,選取最具代表性的指標項,合成特定幸福指數。在指標的測算上,研究針對橫向與縱向應用場景,分別採取基期指數法和極差法實現數據標準化處理。

第四是不斷開展地方實踐探索工作。研究團隊針對我國典型區域,選取重點城市展開深入調查研究,結合地方特色和實踐,不斷探索“人民需求-人民反饋-政策調整”的決策閉環。目前,作為“人民幸福指數研究”首個地方深度合作項目,研究院已與珠海市民政局密切配合,就推進珠海市“幸福+”民生評價體系研究開展了一系列探索,為珠海建設“民生幸福樣板城市”提供智力支撐。

據清華大學中國新型城鎮化研究院高級研究專員呂曉荷介紹,《人民幸福指數研究報告》選取了185組基礎數據,其中55%來源於統計數據、45%為新型數據,如遙感數據、地圖POI數據、網絡數據、調查數據等,完成了基於“國民幸福指數”和“人民城市幸福指數”兩大應用場景的測算。

其中,“國民幸福指數”應用場景選取了從1978年至2020年的有關指標。總體來看,我國國民幸福指數整體持續向好,隨時間發展變化,各版塊得分趨向均衡;“社會生活”及“人居環境”逐年向好,體現出影響幸福感的客觀條件改善顯著。

從人民幸福與經濟發展的耦合關係來看,國民幸福指數綜合得分隨GDP總值及人均GDP增長呈逐年上升趨勢,證明我國經濟的穩定高速發展是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堅實基礎;但2006年以後,國民幸福指數總分增速小於GDP增速,意味着經濟水平將不再是決定人民幸福的最關鍵要素,也對下一階段“改革發展成果惠及人民”的工作目標提出了新要求。

通過分項的發展趨勢分析,我國多項民生福祉水平持續提升,硬件設施建設取得飛躍式進步,公共服務供給水平不斷提升;對標國際,科研投入、互聯網普及、就業穩定性和政府工作效能等都屬於我國的優勢領域。未來應在提升居民收入、縮小城鄉差距、提高社會服務質量及環境質量方面持續發力,向社會公平與共同富裕目標邁進。

另一方面,“人民城市幸福指數”應用場景實現了對全國283個城市(包括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地級市等)的綜合評估。整體來看,全面小康目標達成,但仍未有綜合得分達到全面優秀水平的城市,在提升人民幸福感方面,各個城市都仍有較大的進步空間和重點方向。

其中省會及計劃單列市排名前十的城市分別為:杭州市、深圳市、寧波市、長沙市、廈門市、鄭州市、南京市、武漢市、廣州市、福州市;一般地級市排名前十的城市分別為:金華市、蘇州市、湖州市、温州市、紹興市、東莞市、台州市、舟山市、鎮江市、無錫市。

從分佈區域來看,綜合得分較高城市為沿海沿江城市及省會城市,浙江省、廣東省、江蘇省多市名列前茅,表現突出,國家共同富裕示範區引領作用顯著;從規模特徵來看,超大特大城市幸福感平均水平較高,部分Ⅱ型大城市排名靠前。

通過各檔城市的分圈層分析,西部地區在“個人家庭”圈層具備比較優勢;東部城市在三個層次的需求滿足方面均表現突出。而從與人口關係的耦合分析來看,人口流入較多的城市,幸福指數得分排名相對靠前,如珠海、深圳、杭州、長沙等,可見幸福指數的提升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對人口的吸引能力。

據悉,未來“人民幸福指數研究”除了持續發佈國民幸福指數和不斷擴展人民城市幸福指數的監測範圍,還將進一步下沉社區尺度,關注各類人羣的特定需求,並加強與相關國家部委、各類科研機構、新聞媒體、地方政府、企業的合作交流,最終構建起一個多尺度、多類型、持續性的指標研究體系,以期真實反映全體人民全面需求,有效指導實踐工作。(完)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408 字。

轉載請註明: 《人民幸福指數研究報告》:我國國民幸福指數整體持續向好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