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歲老棉紡廠編織“文創夢”

位於豐台區造甲街的永樂文智園,前身為北京第二棉紡織廠分廠,1956年開始先後歷經豐台彈花社、豐台制棉廠、北京制棉廠、北京第二棉紡織廠等發展階段。最初廠區只為居民彈棉花、打被套,後來引入先進設備漸具規模,再到徹底停產,歷經整個紡織行業興衰。

65歲老棉紡廠編織“文創夢”

老廠房改造後,成為園區的文創中心。圖為文創中心外景。

近年來,園區升級改造“騰籠換鳥”,一批文化企業入駐,老廠房重現活力。作為北京紡織老廠房轉型的代表,“東有萊錦,西有永樂”的設想正成為現實。老棉紡廠編織着自己的“文創夢”,也為城南地區發展植入了更多文化元素。

沉寂十餘年,老廠房重煥生機

“剛進廠一個月工資19元,後來漲到30多元,算是中等收入。”今年62歲的董彥傑師傅,1979年進廠後一直在鋸齒廠房維修織布機,當時廠裏有700多位紡織工人。老職工們回憶,廠區還曾引進國外先進的紡織機器設備,生產等外棉、布毛棉紡低支紗,織再生布,並生產無紡布等一系列首創產品,獲得過多項殊榮,產品一度遠銷東南亞、歐美市場。

上世紀70年代,棉紡廠年銷售收入就達千萬元。彼時,紡織業是北京市支柱產業和納税大户,這家老廠也是貢獻良多。但輝煌未能延續,後來伴隨紡織行業整體式微,這座老廠在1998年徹底停產。

40多年來,董師傅一直沒有離開老廠區,目前仍為園區做一些基礎維修工作。老廠由盛而衰,再到重現生機,他都是見證者。“停產後,廠房出租給一些物流、加工企業,臨街的就租給小餐館,髒亂無序環境讓廠區更顯破敗。”

沉寂十多年後,老廠房終於盼來改造升級。2013年,北京時尚控股公司所屬北京京棉紡織集團成立混合所有制企業北京永樂頤康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推動園區產業升級,朝着文化產業方向轉型。30餘家一般製造企業、手工小作坊和租户先後搬離,一批又一批正值芳華的年輕白領來到園區。眼瞅着老廠房重現生機,董師傅心中欣慰又感慨,“沒想到咱這兒又成了香餑餑!”

挖掘紡織文化,留住城市記憶

“紡織工人是模範,紡織女工好選郎。”曾幾何時,這句廣為流傳的口頭語,映射着紡織行業的輝煌。作為上世紀我國的經濟支柱之一,紡織工業積澱下頗具特色的文化,留下一批寶貴的工業遺蹟。

“用文化和創意的柔性力量,去保護和利用老舊廠房。”永樂文智園總經理黃玲海説,老廠房打上了深深的紡織工業烙印,挖掘遺留下來的紡織文化,讓它重新變得鮮活起來,能為城市更新留下一段獨特記憶。

利用廠房原有框架,恢復紅磚老牆風貌,沿用大跨度的屋頂結構,昔日破敗的工業廠房,如今已成為一個集文創中心、全智能路演中心、辦公、文化書店、文化產品交流展示、創意工作室、品牌商鋪、特色餐飲、休閒健身等於一體的融合功能空間,建築面積超2萬平方米。

漫步園區,如同走進一座微型“紡織博物館”。園區草坪上,一台上世紀遺留的織布機陳列於此,看到它,耳畔彷彿就回蕩起機器運行的嗡鳴聲。抬頭眺望,30米高的老水塔格外醒目。從1956年建成,到1998年關停退出歷史舞台,老水塔曾為廠區及周邊居民泵水送水三十餘年,園區改造後,它仍將矗立園區,繼續見證園區的新發展。

屋面如鋸齒造型的老廠房,設計源自於上世紀五十年代蘇聯援建,不僅能夠滿足紡織車間採光、通風、散熱的工藝要求,還使得廠房內部冬暖夏涼,節能環保兼具藝術感。改造後,這裏已變身文創中心。

老職工們無比懷念的“小禮堂”也得以保留,泛黃的立面上,立體五角星和“禮堂”字樣隨着時間流逝已變得斑駁不清,局部還沿用古建築的雕樑畫棟,濃重的年代感撲面而來。園區改造後,這裏成為了現代時尚的辦公空間,但最大程度保留了老禮堂的原貌和氛圍。

融入社區,文化元素植入城南

從位置看,永樂文智園與建設中的豐台火車站相距僅1.2公里。隨着豐台站站城一體化發展,周邊老舊廠房、社區將藉機提升,永樂文智園也有望成為城南地區新的文化亮點。此前,二七廠1897科創城和永樂文智園一道,還入選了北京老舊廠房轉型文化空間試點項目。

“力爭成為豐台區老舊廠房轉型升級的代表性文化產業園區。”黃玲海介紹,自2013年以來,園區邊改造邊運營,目前升級改造已完成50%的工程量,預計今年底前將全部完成改造。目前園區空間入駐率達98%,教育培訓、科技互聯網、服務業等“文化+”產業成為園區發展的重點。園區全面建成運營後,預計每年將創造經濟產值30億元,上繳税金預計達3億元。

來源 北京日報

記者 孫杰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760 字。

轉載請註明: 65歲老棉紡廠編織“文創夢”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