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未來一個階段,經濟存在怎樣的壓力和隱憂?3月17日,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宏觀經濟論壇發佈的宏觀經濟月度數據分析報告認為,疫情之後中國經濟呈現出“V”型反彈的態勢,這為經濟發展提供了長期支撐,但是局部市場泡沫凸顯。
這一點在三大市場上表現尤其明顯:一是房地產,價格呈現出不同區域、不同性質房地產的分化。二是股票市場,小牛市的背後不是基於實體經濟的發展,而是建立在炒作投機的基礎之上。三是大宗商品價格漲幅非常明顯,這可能會推動工業品價格不斷上漲,進而造成長期通脹壓力和實體經濟下行壓力,這是非常值得警惕的。
植信投資首席經濟學家兼研究院院長連平在當天的分析會上表示,債務泡沫是一個主要風險點。
去年財政和貨幣政策寬鬆以後,貸款增加,債券發債規模增長也非常快,不管是城投、房地產還是企業債都明顯增加了。
連平擔憂的是,紓困政策逐漸退出後,違約率可能會明顯上升,尤其2021年和2022年是債券到期規模最大的兩個年份;而且今年上游原材料價格上升比較多,實體經濟和下游企業面臨了更多的困難,尤其是企業債和之前高槓杆的房地產行業都承受巨大壓力,這也包括北方以及西南一些省市城投債的問題,這都存在着債務違約風險。
而外部風險則來自於美聯儲的貨幣政策調整。
美國近期出台了1.9萬億規模巨大的財政刺激計劃,這會對中國造成影響,尤其是在資產價格調整對中國資本市場的聯動效應。
“美國這一輪景氣週期在疫情前已經持續了史無前例的長週期,低利率是這一輪景氣的基礎,一旦無風險利率上升,美國政策加速落地,近期美國房市也漲得非常快,近期可能引起新興市場國家資本回流美國,這也會影響到香港股市和內地股市。”連平説。
對於疫情之後的全球經濟復甦,瑞信私人銀行亞太區副主席陶冬表示復甦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產業鏈修復帶來的供給端復甦,這種復甦一定是V型反彈,下一輪的V型反彈已經開始了;第二部分是財政政策效果過去之後,資產負債表的修復所帶來的消費復甦,這個過程會相當緩慢,是一個U型復甦。
“目前各個國家的復甦基本達到疫情前的90-95%,接下來的5%可能需要很長的時間來複蘇,一個小V接一個大U的形式。”陶冬説。
2020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宏觀政策“不急轉彎”,陶冬的解讀是“不急”“有拐彎”。如果拐彎太急可能對經濟帶來週期性傷害,甚至是一些系統性的風險,但轉彎是一定會轉的,這個彎今年一直在轉,無論是貨幣政策還是財政政策,都是在靜悄悄收緊,實際上流動性上還是有變化的。
陶冬還認為,中美在貨幣政策、財政政策走出了兩條截然不同的道路,中美在未來一兩年政策上會出現巨大分歧,這會對兩個國家短期週期性的增長趨勢以及資產價帶來重大影響,這可能給中國在經濟結構性轉型上打開一個窗口期。
廣發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郭磊對經濟的擔憂來至於美債收益率飆升和粗鋼削減產量。
“至少未來三到四個季度美債收益率上升確實比較確定,過去兩年估值不斷抬高的很多資產估值則會快速下移,如果美債未來還是有很大的上升區間,這就是一定程度的風險。”郭磊説。
而之所以擔心粗鋼產量減少,郭磊解釋這是因為與原油、銅價上漲不太一樣的印象不同的是,全球定價的工業品對中國CPI和PPI影響總歸在一定範圍內,但中國定價的工業品價格一旦起來,對於國內的通脹和流動性還是一個不確定性的因素。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教授、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主要成員劉瑞明在中國宏觀經濟月度數據分析報告中指出,最終還要依靠以要素市場化為核心的改革來破解政策難題,而且真正通過深化改革激發經濟活力,促進實體經濟恢復,推動經濟長期健康發展。
經濟觀察網 記者 李曉丹
編輯/樊宏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