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蘇浙皖參事聚焦:服務新發展格局,長三角當有大作為

滬蘇浙皖參事聚焦:服務新發展格局,長三角當有大作為

圖為長三角參事專題研討會會場 劉子燁 攝

長三角是全國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也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未來,長三角如何在服務新發展格局中體現更大作為?12月3日,在上海市政府參事室舉辦的長三角參事專題研討會上,滬蘇浙皖參事聚焦這一主題展開研討。

當好科技創新開路先鋒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演變,面對一系列挑戰和機遇,加快提升我國科技創新能力尤為緊迫。與會參事提出,長三角區域科技創新優勢明顯,要當好我國科技創新產業創新的開路先鋒。

2020年6月,滬蘇浙皖科技部門在浙江湖州簽署《共同創建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的框架協議》,擬集成長三角創新資源,強化三大樞紐功能定位,探索和完善運行機制,共同籌建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這為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提供了體制保證。同年8月,有關具體合作內容開始呈現,如共同設計創新議題、互聯互通創新要素、聯合組織技術攻關形成、推動區域協同發展的技術創新模式,這進一步明確了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的內容。

“科技創新是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驅動力,抓住這一‘主要按鈕’,就抓住了新發展格局的核心。”上海市政府參事、上海金融學院原副院長吳大器表示,借力科技創新,長三角區域經濟發展的主要路徑應是:產業集羣形成穩定的產業鏈——構建一體化科研創新協作平台——創建若干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先進製造業集羣。長三角區域要優化高水平的制度供給,優化高質量的產品產業供給,優化高效率的資金供給,助力建設協同創新產業體系,助力區域經濟產業集羣發展壯大。“長三角應在這‘3個供給’上精益求精,下好這步融合創新的‘先手棋’。”

江蘇省政府參事、南京師範大學創新經濟研究院院長蔣伏心認為,針對技術創新和科學創新要分類施策。他表示,在創新體系中應該有3個主體,除了企業和市場,必須把政府作為主體放進去,尤其是在基礎創新方面,政府一定是主體,在基礎創新領域中,應有政府的高度參與。他建議,建立“長三角科學聯盟”,在已有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基礎上,建立南京和杭州國家科學中心,以4個科學中心支撐長三角創新高地發展。

安徽省政府參事、安徽省農業科學院作物所現代農業化研究室副主任孔令聰提出,開展長三角農業科技交流合作,利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發展特色農產品新型加工,在農產品加工領域積極開發以特色農產品為原料的功能性食品;鼓勵企業自我創新,鼓勵企業和科研院所進行合作,通過科研資源共享、技術優勢互補,促進科學成果的轉化。

安徽省政府參事、民盟安徽省委原專職副主委韓卉提出,長三角要進一步打造梯度有序的創新體系,以創新鏈與產業鏈的深度融合、科技和產業的聯動發展為目標,形成產業鏈、創新鏈、產品鏈和資金鍊的組合拳,引領長三角地區經濟增長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要推動形成產業發展一體化佈局,以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為核心,以中小城市為經濟網絡節點,促進大中小城市形成分工協作和功能互補的有機整體,以及超大規模的城市羣產業網絡。

促進要素資源合理流動

拆除看不見的壁壘、屏障、阻隔,促進要素資源衝破行政區劃合理流動,是長三角深入推進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初心。參事們提出,當前,隨着不斷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成為廣泛共識,長三角應積極主動地促進區域“小循環”,增強協同發展的動力活力,更好地扮演全國發展強勁活躍增長極。

“長三角要實現深度融合發展,關鍵是‘五個流’要先暢通起來,即人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服務流。這需要基礎設施的支撐,需要交通先行。”浙江省政府參事、浙江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陳桂秋提出“合力打造軌道上的長三角”的設想,通過加快實現交通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將長三角區域的各個中心城市“串珠成鏈”,構建長三角“多心、多核、網絡型”的城市生態結構,使長三角城市羣進一步發揮整體效應協作優勢。他建議,加強長三角成員城市之間的幹線鐵路聯繫,加密以長三角中心城市為核心的城際軌道網絡,在相鄰市域軌道交通線路之間實現“多點握手”換乘,加強長三角機場羣之間的軌道交通連接,謀劃建設沿海貨運鐵路專線、謀劃建設長三角內部超高速鐵路。

圍繞推動長三角金融資源流動,浙江省政府參事、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院長賁聖林提出,現階段長三角區域在金融協同方面還處於探索階段,仍存在信用信息孤島、資本市場割裂等現象,這些都制約了長三角金融一體化發展。針對這些短板,他建議,推進長三角信用一體化,提升金融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水平;搭建長三角信貸一體化有效載體,提升金融服務同城化水平;推動金融市場區域一體化建設,提升多層次資本市場服務水平;探索創新監管一盤棋的發展路徑,堅持區域金融守正創新與穩健發展。

圍繞長三角人才要素人力資源流動,韓卉稱,三省一市間多層次、常態化的全方位對接措施仍不健全,各地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單兵作戰”現象較為普遍,在人才政策、服務和市場建設方面存在較大差異,人才評價標準尚未統一,職業資格和技術等級未能實現互認,互通互聯的人才信息網絡仍未建立,人才資源流動壁壘依然存在,這些都制約了人力資源跨區域的優化配置。她建議,利用市場機制配置人才資源,以產業、科技和服務聚集人才,進一步促進城市羣內部人才的自由流動。根據各地資源稟賦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創造良好的環境吸引人才流入,有效提高人力資本存量和質量,推動區域經濟的整體增長。

推動公共服務高質量一體化

會上,部分參事提出,長三角要更好服務國家戰略,實現更高質量發展,主要是依靠制度創新,同時還有賴於更高質量的公共服務一體化,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提升百姓的獲得感。

江蘇省政府參事室特聘研究員、河海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創院院長施國慶表示,在“十三五”規劃中,基本公共服務被界定為8個方面:教育、勞動就業、社會保險、醫療衞生、社會服務、住房保障、文化、殘疾人服務。“長三角區域的公共服務,經歷了從碎片化到一體化建設的過程,目前已初步形成一體化發展態勢,離高質量一體化發展還有距離。”他説。

在施國慶看來,公共服務“高質量發展”主要體現在5個方面:更豐富、更好質量、高層次、多選擇、低成本。當前,在推動長三角公共服務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應有所側重,聚焦流動人口公共服務、養老服務、醫療衞生、文化旅遊等領域。

在醫療方面,長三角在全國率先開展區域異地門診醫療費用直接結算工作,三省一市居民在41座城市的5800多家主要醫療機構門診或住院,均可持卡就醫、實時結算。

浙江省政府參事、浙江省人民醫院名譽院長葉再元提出,長三角異地醫保結算在持續推進的過程中,尚有一些具體工作需要改進。當前,參保人員在長三角跨省就醫時,結算信息需要通過縣市省平台級上傳,由於落地信息系統水平參差不齊,導致結算較慢。此外,由於各地藥品目錄、診療項目和醫療服務設施標準各不相同,參保人員的統一費用在就醫地直接結算報銷與回參保地手工報銷,存在待遇差異,不同藥品目錄還可能導致用藥不合理。針對上述現象,建議進一步完善長三角醫保一體化的體系。

韓卉提出,長三角區域應通過推動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普惠化、便利化,要着力構建長三角一體化社會保障體系,穩妥做好基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關係的跨區域轉移接續,以及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城市間的相互銜接。

原創 政協頭條

作者:政協頭條記者 劉子燁

編輯:楊驍希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996 字。

轉載請註明: 滬蘇浙皖參事聚焦:服務新發展格局,長三角當有大作為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