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綠色”生意

長三角“綠色”生意

圖蟲創意 圖

“綠色”是長三角發展的底色,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更明確要求“2020年要做好碳達峯、碳中和工作”,面對監管的要求和巨大的市場,長三角的“綠色生意”該怎麼做?

“在中國,綠色能源和儲能技術的替代市場、綠色能效技術替代和能源交易(主要是電力服務交易)合計有每年接近萬億元的市場規模,對應的服務市場規模達2000億元左右。”在近日舉行的“長三角綠色生態一體化”——通過高效能源互聯網推動綠色金融戰略投資閉門研討會暨“創能國瑞雲”平台啓動儀式上,交大校友會能源科技校友秘書長、創能國瑞科技董事長忻雷給出了這樣一組數據。

數字化管理

——用能大户“升級”應對減排壓力的新舉措

“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2030年前達到峯值,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明確要求。如何更有效地節能減排,成為諸多用能大户的“頭等大事”。

“上海數迅是上海較早一批發展起來的互聯網數據中心運營服務商,三四年前,我們被列為能源大户,每年都要被監管用了多少電。我們一直在考慮電都用在哪裏、該不該用。”上海數訊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黃威表示。

“我們發現,因為天冷天熱都要開空調,機房也要24小時運作,僅這項的耗電量就非常大。我們希望有一些專業的公司、研發機構,能給我們提供新技術、新方法,為數據中心行業出謀劃策,提升能耗管理水平,降低運行成本。”黃威補充道。

思源電氣集團高級副總裁許飛説,“我們所處的數據鏈條行業,從某種意義上講也是傳統制造業,近幾年在節能減排、環保等方面面臨一些壓力。同時,我們的主要客户,也存在降低產品能耗、綠色產品運行等需求。”

“對此,公司在佈局和戰略投資上相應地做了一些準備,如參與一些電力行業應用等。”許飛表示,同時,在工廠製造、自動化和經營生產方面採取更多方法,實現生產過程和客户全過程管理的可視化,這也是未來工廠發展的需要。

在另一交大大型國有能源裝備企業校友看來,“數字化改造是降低能耗的通用做法之一,相關企業應進行數字化、信息化改造,監控每一台設備的使用過程。”

東浩蘭生集團上海外經貿工程有限公司總經理宋雪春表示,站在用户角度,新能源領域的投入或技術選用,應更加傾向於成熟或投資回報率更明確的。

“對新能源企業來説,應努力度過發展瓶頸期,可以根據客户要求進行改造應用,向個性化製造方向發展,儘量滿足客户的需求,往工業4.0方向前進。”宋雪春補充道,“此外,與新能源相關的投資收益率比較高,能源交易的服務產品可以與金融機構進行合作,以謀求更好發展。”

新能源技術

——提升能效的“剛需”,中國引領全球

要實現碳達峯、碳中和目標,加快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大力發展新能源,提高能效無疑是關鍵一環。在本次研討會上,與會嘉賓就如何推動長三角的分佈式新能源和儲能產業,推動綠色替代和分佈式能源需求側響應等議題分享了真知灼見。

在錦浪科技董事長王一鳴看來,發展分佈式發電特別是光伏發電,長三角優勢非常大。

“目前分佈式主要就是在長三角、珠三角。相對來説,長三角年均發電量不是特別高,但有兩個很大優勢。”王一鳴説,“一方面,相對全國其他地區,長三角地區的收電費率最高;另一方面,長三角企業經濟效益相對較好、用電量較大、電價較高,分佈式電站的收益率也會相對較好。”

“從產能產出比看,光伏非常有利於綠色發展。產業鏈的全方位優勢,加之其他配套優勢,我國光伏行業將在未來十年乃至三十年內進一步引領全球的發展。”交大太陽能研究所所長沈文忠指出。

“同時,根據估算,如果在沙漠地區不到5%的土地建光伏電站,按照現在的技術,全國所有用電都可以滿足。”沈文忠進一步指出,“同時,一旦鋪上光伏電板,下面水蒸發量受限,部分沙漠地區長出了綠草,西部很多電站都看到這種現象,比單純防沙效果更好,一舉多得。”

在儲能領域,我國的起步也相對較早。“2000年開始,我國已經開始做儲能系統。”交大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汽車電子研究所所長楊林表示,“全球範圍看,可再生能源就像植物從太陽吸收光能一樣維持整體平衡或供給,而儲能系統對能源互聯網或者分佈式能源系統來説,則是一個合併系統。”

楊林進一步表示,能源互聯網面臨幾個關鍵問題,一是分配問題;二是如何解決能源需求的及時響應問題;三是能源綠色化後,如何解決綠色能源的間斷性和連續性問題。

供熱製冷,也是實現碳中和的一個思路。“很多紡織廠、印染廠的工藝過程全部燒鍋爐,我們可以通過能量回收、新型熱泵、利用太陽能甚至是地熱等其他能源,來替代這些燃氣燃煤,提高能效。”教育部太陽能發電及製冷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代彥軍介紹稱,“初步估算,供熱製冷環節佔了全社會一半以上的能耗,做好這一領域,加上儲熱、儲冷甚至電結合,將對實現碳中和做出非常重要的貢獻。”

資源聚合平台

——真正地實現讓“綠色生意”更簡單

在國家提出2060年實現碳中和的目標之後,碳市場備受關注,國內外所有大中型企業參與碳減排、碳市場的意識和意願大大得到增強。對此,金融市場的反應極其敏感。

據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戰略與研究中心常徵介紹:“碳交易市場,大家普遍瞭解的是強制市場,也就是配額市場。目前,配額每年固定且逐年下降,配額缺口卻逐漸擴大,上海市場每年的配額缺口約在600萬到700萬。因此,要通過碳市場運行,以市場手段實現減排價值。我們正在研發包括置換質押等在內的碳金融產品,以促進碳排放市場更高效、穩定。與此同時,設立碳普惠平台是2021年的工作重點之一,幫助和促進中小企業在碳減排方面獲得相應的效益。在能源市場當中,電力交易量最大,目前正在考慮出台期貨方案,再結合碳市場,這都是未來綠色金融的方向。”

“上海證券交易所的綠色債券市場佔全國80%份額,債券和相應的資產證券化產品,對幫助新能源企業、助力綠色企業的發展無疑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上海交大高級金融學院校友會會長,上海證券交易所原監事長張寧補充分享。

除了碳市場,上海節能減排中心的王濤透露,國家層面的電力交易方案正在醖釀中。“電力市場交易自《2015年9號文》印發以後,各省陸續開展了相應研究,上海已經向國家申報第二批試點,加快建立電力現貨市場。應該説,電力市場化是不變的方向,國家多次強調要逐漸向市場模式轉變,上海也在積極研究電力方案,預計2021年底將啓動電力現貨試運行。”王濤説。

“銀行,作為傳統的金融代表,也正在嘗試為綠色金融帶來新的創新思路。銀行與企業客户的關係很緊密,可以根據客户的數據流、信息流、資金流等設計個性化金融解決方案,從而進行貸款管理或資產證券化。同時,為了更好地扶持綠色技術創新企業,可以通過銀行來申請上海市擔保基金,根據企業税收情況,由銀行提供無需抵押的信用貸款。此外,對於獲得上海市科技小巨人等資質的企業,也可以通過科技履約的方式獲得上海市科技履約貸款。”來自投資和銀行界的與會交大校友表示。

任何一個產業做大做強都離不開金融平台,不過,在金融和綠色企業、綠色技術之間,也需要一個交互促進的平台。創能國瑞雲的“一站式能源交易服務平台”,可以藉助人工智能和數字化技術實現交易服務,包括:能源供應鏈委託服務、能源交易全流程交易服務和能源數據監控與預測等項目撮合,滿足需求側和服務側各種微服務。

“這是定位於需求側的能源交易綜合服務平台,創造的是一種新型的生產力和發展動能。這是一個開放的能源服務系統,我們將在每一個地級市單獨投放合作經銷夥伴,也可以應一個地區要求、行業要求做特定的行業、區域版本。”忻雷表示,“我們秉持着滿足更多中小企業微服務需求的‘店小二’思維,讓綠色低碳深入生活和生產。”

“四年前,交大創新地提出了‘高效能源互聯網’的定位,是滿足未來需求側能源物理信息網。”交大校友會副會長、上海能源研究會副理事長李晶生介紹,滿足需求側的高效互聯網,其價值指標不同於傳統的經濟指標,是需要滿足未來碳減排和高質量發展,即能源指標、經濟指標、信息指標、碳排放指標。這四大指標涉及到經濟社會的方方面面,需要所有參與者共同努力,比如,信息指標所代表的數字化經濟,不是物聯網投資額或基建收入,而是打破“數據孤島”的流通量和拉動服務經濟的價值模型。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302 字。

轉載請註明: 長三角“綠色”生意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