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二季度償付能力報告相繼披露,上半年非上市財險公司的整體業績也隨之出爐。北京商報記者梳理發現,今年上半年,76家非上市財險公司實現淨利潤60.03億元,56家實現盈利,20家出現虧損。從可對比去年同期業績的72家公司來看,與淨利潤收入同比下滑約10%不同的是,上半年保險業務收入增勢“喜人”。
對於利潤未能與保險業務收入同步增長的原因,分析人士指出,上半年在疫情和國際局勢的雙重影響下,資本市場表現不佳。而各家財險公司對投資收益過度“倚重”,與上半年淨利潤縮水這一情況難脱干係。
淨利潤盈虧分化
數量龐大的非上市險企業績似乎更能體現出“人間百態”。面對複雜多變的國際環境等因素,非上市財險公司上半年業績答卷迎來了更多的目光。
據北京商報記者梳理發現,76家非上市財險公司在今年上半年實現淨利潤60.3億元。具體來看,大多數財險公司在上半年耕耘中迎來“收穫”,在淨利潤上體現為,實現淨利潤正增長的有56家財險公司,佔比超七成。另有20家公司出現虧損。
雖然超七成公司普遍盈利,但從整體來看,淨利潤規模差距較為明顯。比如國壽財險上半年實現淨利潤11.77億元,陽光財險同樣超過10億元位居排行榜次席,但大部分財險公司淨利潤集中在1億元以下,英大泰和財險、鼎和財險和中華聯合財險分列非上市財險公司淨利潤排行榜第三到第五名。兩家以農險為特色的財險公司也進入了淨利潤榜單的前十名,國元農險和中原農險分別實現淨利潤2.9億元、1.66億元。
從盈利角度而言,綜合成本率這一保險公司用來核算經營成本的核心數據不可忽視。包含公司運營、賠付等各項支出。綜合成本率越低説明產險公司盈利能力越強。綜合成本率為100%時,即代表收支相等,無承保盈利,亦無承保虧損。
從行業整體綜合成本率來看,財產險公司經營情況在改善。數據顯示,上半年,財險行業綜合成本率為97.3%,雖然同比下降2.3個百分點,但承保效益顯著改善。那麼,拋開上市財險公司,非上市財險公司綜合成本率幾何?北京商報記者梳理發現,雖然非上市財險公司的綜合成本率均值接近於97.3%這一行業均值,但一些公司的表現“差強人意”。在70家公佈綜合成本率的非上市財險公司中,44家險企綜合成本率都高於100%,佔比超過六成。
另外,有26家公司的綜合成本率在100%以下,佔比不到四成,即承保利潤為正。都邦保險等財險公司為應對綜合成本率的下降,給出“解題思路”。比如都邦保險在二季度償付能力報告中指出,在承保一端,提高成本控制和車險精細化管理,認真梳理各項成本管控流程,制定和實施相關管控措施,降低綜合成本率,儘快扭轉承保較大幅度虧損的局面。
一位財險領域專家對北京商報記者分析指出,控費能力是影響行業利潤增長原因之一,也可能會成為未來財產險公司競爭力的博弈點。此外,保險公司重視規模、放鬆質量要求可能也已經對承保利潤產生了一定影響。
對於下半年財險市場盈利的展望,首都經貿大學保險系副主任李文中表示,政府的一系列鼓勵扶持消費政策將會進一步發揮作用,這有利於財險公司在負債端繼續增長。
投資收益“拖後腿”
投資收益不佳或已成為“拖累”非上市財險公司上半年淨利潤的關鍵因素之一。
北京商報記者梳理發現,共有73家非上市財險公司在償付能力報告中披露了二季度投資收益率情況。其中,66家非上市財險公司綜合投資收益率為正,佔比約為九成,其中,利寶保險、廣東能源、國元農險3家公司綜合投資收益率排名前三,均超3%,分別為4.08%、3.92%、3.16%。不過,綜合投資收益率在1%-3%之間的非上市財險公司為大頭,有47家險企。
還有一些險企的投資收益率雖然轉正,但仍在低位徘徊。北京商報記者梳理發現,包括國泰財險、安誠財險、泰山財險在內的16家險企綜合投資收益率低於1%。
“上半年在疫情和國際局勢的雙重影響下資本市場表現不佳,使財險公司在資產端投資收益下滑。”李文中分析指出。北京商報記者瞭解到,今年一季度,資本市場波動較大,險資投資收益表現普遍不佳,從而拖累險企淨利潤大幅下滑。對於財險公司在投資端的壓力,李文中分析指出,主要包括新冠疫情的持續,影響了經濟運行和資本市場的表現;國際局勢的不確性增加,抑制了投資意願。
今年一季度,全球資本市場經歷了大幅波動,股市總體收跌,主要經濟體市場利率快速上行。受多種因素影響,保險資金投資收益承壓。隨着二季度資本市場回暖,險企投資收益已有回升態勢。從70餘家財產險公司償付能力報告中摘要中披露的數據來看,有66家險企二季度綜合投資收益率為正,僅7家險企成績為負數。
對於這一“極端天氣”下半年是否還會籠罩的問題,在李文中看來,短期內上述兩方面都難有大的改變,因此下半年財險公司在資產端的壓力還會比較大。
馬太效應仍“搶眼”
如今,財險板塊正逐漸擺脱車險綜改影響,保費規模有一掃先前不振之勢。
與2021年同期對比,72家非上市財險公司上半年的保險業務收入為2658.5億元,同比增速為7.86%。從同比增速來看,有46家非上市財險公司保險業務收入出現了不同程度上漲,保險業務收入出現了不同程度下滑的公司則為26家,佔比約為36%。
對於今年上半年非上市財險公司的保費收入表現,業內人士一致認為表現不俗。李文中表示,上半年財險公司在負債端保費收入取得較快增長,在疫情的衝擊之下能夠這樣實屬不易。北京工商大學中國保險研究院副秘書長宋佔軍也表示,在疫情波動、財產保險市場馬太效應日益明顯的背景下,非上市財險公司今年上半年同比增速反映了財產保險市場恢復調整勢頭良好。
不過,對比行業數據不難發現,保險業務收入仍集中於頭部上市財險公司。據此前銀保監會披露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財險公司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8034億元,較2021年同期的7343億元增長9.41%,高於去年同期1.75%的保費增速。
近年來,馬太效應似乎成了形容保險市場格局的常用詞,這種強者越強、弱者越弱的兩極分化現象不斷凸顯,從今年上半年來看,雖然非上市財險公司保險業務收入規模相較去年同期有所增長,卻仍低於行業的整體表現。
不僅非上市財險公司與上市財險公司的差距仍然較大,隨着車險費率市場化競爭趨於白熱化和爭相湧入非車險市場賽道,馬太效應也出現在了非上市財險公司之間的較量上。具體來看,太平科技、富德產險、新疆前海聯合財險3家險企的保險業務收入齊遭腰斬,分別同比下滑56.06%、55.57%、54.7%。此外,安心財險保險業務收入更是出現了“負值”,為-0.16億元。北京商報記者就保險業務下滑等問題致函採訪上述4家公司,截至發稿,4家公司均未進行相關回復。
對於有險企出現保險業務收入腰斬的或者為負的影響因素,在宋佔軍分析看來,部分公司出現業務大幅下降,一般而言,可能受到保險公司業務轉型、新業務拓展受限等因素影響。
結合近期銀保監會對財產保險公司短期健康險業務的整頓,下半年財險板塊市場競爭將進一步加劇。宋佔軍表示,在各地區加大汽車消費的情況下,車險業務有望拉動行業增長,非車險業務在意健險模塊將進一步發力。預期將有更多中小保險公司主動探索非車險業務轉型,在企財險、責任險方面探索新業務模式。
北京商報記者 陳婷婷 胡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