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指數近期走勢震盪,5日線、10日線趨向20日線粘連,今日(12.22)銀行板塊回調,截至午間收盤,A股規模最大銀行ETF(512800)跌0.69%,但早盤全時段溢價高企,溢價率基本維持在0.17%,資金明顯搶籌。Level-2行情數據顯示,截至11:30,銀行ETF(512800)早盤已獲淨申購資金超7700萬元。
資金年末再度搶籌低估值板塊。上交所數據顯示,截至今日(12.22)早盤,銀行ETF(512800)已連續7個交易日實現份額淨增長,累計淨申購額近4億元。
個股方面,昨日領漲的紫金銀行、瑞豐銀行跌近2%,跌幅居前,寧波銀行續跌1.24%,平安銀行、招商銀行、興業銀行等均下跌。
【融資客大舉殺入銀行股】
值得注意的是,紫金銀行昨日(12.21)放量10cm漲停,融資餘額卻比上日增加6.43%,融券餘額增加19.65%,銀行板塊融資淨買入額在成交額中佔比高達8.97%,高居全市場第三位(申萬二級行業指數)。
【機構關注銀行股跨年估值修復】
多家機構認為,當前影響銀行板塊估值的主要因素在於對經濟增長的預期和資產質量情況。而隨着年底房地產市場悲觀預期得到修復,不少機構看好銀行板塊將迎來估值修復行情。
海通證券林加力認為,房地產貸款期限和地產開發週期都不到5年,所以降低1年期LPR有利於緩解地產風險。此外,當前“銀行股息率-無風險利率”為1.83個百分點,已經在歷史高位,而在利率下降後,銀行板塊股息率的吸引力會繼續提升。
中信證券指出,LPR調整靴子落地後,宏觀政策“穩增長”與房企個案“化風險”有望成為關注主線,前期壓制板塊表現的經濟景氣和資產質量悲觀預期有望逐步改善。
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分析師周茂華亦表示,從宏觀層面看,央行預調微調政策,引導金融機構讓利實體經濟,激發微觀主體活力,有力地支持實體經濟復甦,銀行“薄利多銷”,帶動銀行盈利前景改善,有利於銀行整體估值修復。
【A股規模最大、流動性最佳——銀行ETF(512800)分享行情勝率高】
銀行股近期備受資金關注,更多投資者選擇通過銀行ETF(512800)及其聯接基金(A份額代碼240019;C份額代碼006697)來把握投資行情。公開數據顯示,截至12月21日,銀行ETF(512800)規模超99億元,是A股規模最大、流動性最佳的銀行類ETF基金,作為兩融標的,其最新融資餘額達7.79億元。
銀行ETF及其聯接基金跟蹤中證銀行指數,包含40只上市銀行股,反映板塊整體行情,避免個股黑天鵝風險,7成倉位聚焦十大頭部銀行股,3成倉位分享中小銀行的業績高彈性成長機遇。
在近期銀行板塊反彈行情中(9.28-10.22),A股規模最大銀行ETF(512800)標的指數跑贏全市場76%的銀行A股,勝率更高,是分享銀行股行情的高效投資工具。
【銀行ETF(512800)標的指數前十大重倉股】
一、銀行板塊市淨率觸及歷史極低值
日前,銀行板塊估值觸及歷史低位。截至12月8日,中證銀行指數市盈率5.28倍,市淨率為0.64倍,已低於去年最悲觀情境下0.7倍左右的市淨率水平,分位點觸及歷史低位(1.12%),意味着指數市淨率低於2013年上市以來98.88%的時間!
從下圖可見,自去年疫情期間(2020.3)以來,指數估值貢獻為負,指數點位的上升完全由業績盈利拉動。
二、銀行指數估值水平與未來1年漲跌幅相關性
儘管銀行股市淨率低於1倍並不鮮見,但Wind統計近10年銀行指數數據發現,銀行板塊的市淨率越低,對應未來1年收益概率、預期收益率空間是持續抬升的。
注:Wind選取過去10年內中證銀行指數120個估值點以及其對應未來1年指數漲跌幅
三、外資動向&最新機構觀點
截至三季度末,QFII持倉市值最高的5只股票中,就有3只銀行股,分別是寧波銀行、南京銀行、北京銀行(統計口徑上,由於主權基金代表的主體和一般外資機構有差別,剔除主權基金持倉)。
國君策略首席陳顯順在《先進後守,否極泰來——2022年A股策略展望》一文中表示,“2022年,盈利的穩定性疊加修復趨勢,價值將重回風格配置的舞台中央”!在行業配置方面推薦估值盈利性價比高的銀行板塊等。
招商證券策略首席張夏認為,“順科技”和“逆週期”穩增長政策發力背景下,包括銀行在內的“低估值”板塊,將成為12月甚至明年上半年的核心佈局思路。
風險提示:中證銀行指數(399986)成立於2013年7月15日,該指數的歷史業績是根據該指數目前的成份股結構模擬回測而來。其指數成份股可能會發生變化,其回測歷史業績不預示指數未來表現。任何在本文出現的信息(包括但不限於個股、評論、預測、圖表、指標、理論、任何形式的表述等)均只作為參考,投資人須對任何自主決定的投資行為負責。另,本文中的任何觀點、分析及預測不構成對閲讀者任何形式的投資建議,本公司亦不對因使用本文內容所引發的直接或間接損失負任何責任。基金投資有風險,基金的過往業績並不代表其未來。
免責聲明:轉載內容僅供讀者參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其任職機構立場及任何產品的投資策略。本文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如您認為本文對您的知識產權造成了侵害,請立即告知,我們將在第一時間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