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我國經濟發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領先地位,實現了“十四五”良好開局。2022年,外部環境更趨嚴峻複雜和不確定,我國經濟面臨的主要風險挑戰是什麼?主要增長動力源有哪些?就這些市場關注的熱點話題,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諸建芳接受了經濟日報記者採訪。
諸建芳認為,全球疫情不確定性猶存,或再度擾動全球經濟復甦進程。另一方面,逆全球化思潮抬頭,百年變局加速演進。一方面,中美博弈不斷升級,例如近期美國又無端將我國幾家優秀的科技、醫藥企業列入限制清單,以遏制我國產業升級進程;另一方面全球產業鏈重構,考慮到疫情對全球貿易的衝擊,部分國家開始考慮更多的本土化投資。
在這樣的國際環境下,短期國內經濟發展也面臨着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大宗商品價格維持高位,疊加傳統能源向新能源切換,給工業企業,尤其是集中在中下游、議價能力偏弱的中小企業的生產、經營帶來了衝擊。在供需循環動能放緩的背景下,部分投資者對2022年我國經濟發展形勢較為擔憂、預期轉弱。
但是我國經濟韌性較強,具有長期向好的趨勢,2022年經濟增長亮點較為明確。從最新數據來看,目前的經濟狀態延續了8月份以來逐月向好的趨勢,例如從生產端來看,11月份工業生產就在較高景氣區間進一步回升,服務業總也呈恢復態勢。展望後續,預計高技術製造業、居民消費以及基建投資將成為我國經濟的主要增長動力源,
第一,高技術製造業持續處於較高景氣區間,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日益增強。疫情發生以來,許多產業的景氣受到了抑制,但高技術製造業保持了較快的增長,累計至11月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19%,增速高於同期整體工業水平。景氣較高,也使得相關企業對未來的發展預期明朗樂觀,投資規模持續擴張,累計至11月份,整體制造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3.7%,對總體投資兩年平均增長的貢獻率接近四成,年內首次超過來自地產投資的帶動作用,為我國經濟長期向好提供了韌性。
第二,消費有望在2022年恢復至潛在增長水平。疫情發生以來,由於場景限制和社交隔離,服務性消費受到了明顯的擾動。但從最新的消費數據來看,儘管短期內再次發生散點疫情,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增速下滑幅度,卻明顯弱於此前因散點疫情而下滑的幅度,反映了國內疫情防控政策進一步完善,對社會、經濟運行擾動逐漸減小的特點。預計2022年,隨着企業利潤、居民就業的進一步改善,居民收入也有望增加,為消費提供向上動能,因此預計消費有望在2022年恢復至6%-7%的水平。
第三,基建投資在項目儲備、資金來源都有較強支撐,具有向上空間。近期基建投資增速相對較低,主要是因為冬季不適宜項目開工,但向後展望,預計2022年上半年,基建投資也有向上空間。一方面,當前中央要求適度超前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因此基建項目儲備較為豐富,預計新能源、新技術、新產業等領域都將加大投入;另一方面,隨着年內新增專項債的加快發行和明年部分專項債額度的提前下達,也為基建投資的資金來源提供保障。
同時,預計2022年出口增速由於海外主要經濟體的供需缺口收斂將邊際放緩,但考慮到我國製造業的產業鏈優勢在全球範圍內仍屈指可數,因此出口仍將是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力量之一。另外,隨着政策對房地產行業發展的規範進一步明確清晰,目前在持續磨底的地產投資進一步下行的空間也相對有限,並且隨着保障性住房建設的推進,地產投資中的建設、安裝工程等環節將有向上動能,因此地產投資後續也有望温和回升。
2022年的經濟工作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同時要求“各地區各部門要擔負起穩定宏觀經濟的責任,各方面要積極推出有利於經濟穩定的政策,政策發力適當靠前”。預計明年的經濟政策將適當發力,着力穩定宏觀經濟大盤,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預計2022年財政政策將保證支出強度,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從財政資金投向來看,預計“十四五”時期重大項目將加快落地,這將對新舊基建均有顯著的拉動,也有助於託底經濟增長。
預計2022年貨幣政策將維持靈活適度,更多采用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12月份以來,貨幣政策較為積極,通過降準、下調LPR報價以及降低支農支小再貸款利率等多種貨幣政策工具支持經濟運行。展望後續,不排除貨幣政策進一步寬鬆的可能性,但是可能會更多的採用類似前期出台的碳減排支持工具、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專項再貸款等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尤其將定向支持中小企業、綠色金融、科技創新等領域的信貸需求。
諸建芳建議,下一步重點關注三個方面。
第一,積極出台政策應對人口新形勢。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人口結構呈現出出生率走低、老齡化加深、流動人口占比提升等新特點,這將給我國的經濟、社會運行帶來深遠影響。建議積極出台政策,以應對人口新形勢帶來的影響,例如,新的生育政策落地見效,切實有效提振生育意願;又如,隨着60年代“嬰兒潮”人口集中進入退休年齡,2022年退休人口或明顯高於新參加工作人口,或可以適當延遲退休年齡,以補充勞動力數量等等。
第二,平衡改革政策的中長期目標和短期影響。今年我國以更戰略的眼光謀篇佈局了一些中長期政策,包括紮實推進共同富裕、落實“碳達峯、碳中和”行動等,但在思想認識和實踐中仍存在一定偏差。建議後續在紮實實現中長期政策目標的同時,也關注政策的短期影響,堅持穩中求進和統籌協調,先立後破、穩紮穩打。
第三,關注居民消費品價格超預期上行的可能。(經濟日報記者 祝惠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