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尚希:在國際環境劇變下以國內大循環為主的發展格局非常重要

新京報貝殼財經訊(記者 張思源)在“2020青島·中國財富論壇”上,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在演講中表示,當前全球呈現的一個基本特徵是高度的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中國經濟發展的外部風險急劇上升,要對沖這種風險必須要調整發展戰略。針對發展戰略調整,中央提出了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型發展格局。

經濟內循環與外循環的關係是什麼?劉尚希認為,所謂內循環,是依靠國內供給與需求之間的循環實現經濟增長,而外循環是依靠參與全球的供給與需求之間的循環,實現國內的經濟增長。兩者並非截然分開,但同時也存在主次的關係。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形成了以外循環為主,即出口導向型的發展戰略,這種發展戰略從GDP增長的角度來看沒有太大的風險,但當外部環境發生大的變化情況下,內生的脆弱性將會不足以支撐外部的不確定性和風險。這種情況下,需要轉向以國內大循環為主的雙循環相互促進的發展方式。

劉尚希表示,以外循環為主的出口導向型的發展戰略,表現為內需的不足。目前要轉向內循環為主的雙循環戰略,就是要求對內循環及內需的擴大。內需的擴大需要通過一系列的宏觀政策和相應的體制進行調整。首先,在宏觀政策上,出口導向型還是內需導向型的取向要明確。近年來,經濟發展戰略逐漸發生一些變化,但是在宏觀政策的取向上,還不是十分清晰。目前,中央正式提出了雙循環的概念,以國內大循環為主的戰略,從宏觀政策的取向來看更加清晰。

在具體的政策上,劉尚希指出,要關注匯率的市場化的程度。匯率是本幣與外幣的相對價格,相對價格將會決定交易者傾向於外銷還是內銷,匯率的市場化程度影響非常大。此外,貿易政策,比如關税、出口退税等政策,也將對內外循環有明顯的影響。

在劉尚希看來,國家外向型還是內向型,基本指標在於外貿依存度,我國的外貿依存度最高時期接近70%,逐漸下降後,仍在30%上下。外貿依存度在目前的這種中等收入國家的發展階段中,依然比較高。另一個指標是價格貿易佔比,近年來也有明顯的變化。此外,進出口的差額,是基本平衡、或是順差、逆差,也是外向型與內向型的判斷標準之一。如果進出口差額明顯為順差,就要依靠外循環來彌補外內的不平衡。在順差的條件下,意味着儲蓄過剩,內需、包括消費、投資等方面相對不足,需要依靠外需進行彌補。

“中國進行生產,掙了外匯,再將錢借給國外,國外進口中國的商品,從而形成國際的大循環。在這種情況下,依靠外循環實現的經濟增長,容易掩蓋國內的不平衡,也導致國內的內循環相對較弱。在國際環境發生劇變的條件下,毫無疑問經濟發展要逐漸地調整為以國內的大循環為主的發展格局,我認為這是非常重要的。”劉尚希説。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張思源 編輯 趙澤 校對 李世輝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098 字。

轉載請註明: 劉尚希:在國際環境劇變下以國內大循環為主的發展格局非常重要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