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1年實施重大專項以來,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取得了長足發展,累計產銷量超過500萬輛,已超額完成任務,並順利進入市場和政策雙輪驅動的新發展階段。新能源汽車產業要在未來激烈的競爭中打贏市場化攻堅戰,還需要注重動力電池、電驅系統、智能控制、輕量化技術、燃料電池等關鍵技術鏈條的完善。
當前,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正呈現智能網聯技術快速發展、電子電氣架構持續演進等動向,這讓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技術鏈、價值鏈都發生了較大變化,核心技術的自主可控正變得愈發重要,“卡脖子”的問題亟待解決。
昨日(1月17日),為期三天的“2021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在京閉幕。論壇上,來自政府和相關行業機構、企業的代表,對我國汽車產業在智能化、電動化以及投資、基礎建設等領域的發展進行了深度探討。與會嘉賓普遍認為,新發展格局下,核心技術的突破和掌握,是新能源汽車市場化轉型的關鍵。
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萬鋼
新能源汽車取得長足發展 邁入雙輪驅動新階段
最近20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取得了長足發展。“新能源汽車從本世紀初國家新能源汽車重大專項起步,2001年到今天2020年,確實走過了一段不平凡的路程。” 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萬鋼表示,“我國新能源汽車累計產銷量超過500萬輛,已經超額完成任務。”
科學技術部部長王志剛也認為,“我國新能源汽車在科技發展上具有前瞻性與創造性,2001年實施重大專項,搭建三縱三橫總體研發佈局;‘十一五’期間,實施十城千輛工程,解決產業落地難題;‘十二五’期間,新能源汽車產業開始以企業為主體,銷量大幅增長;‘十三五’期間,產業圍繞純電驅動戰略,解決關鍵路線問題,動力電池、驅動電機等技術大幅提升,智能網聯與自動駕駛技術也有了長足發展。”
科學技術部部長王志剛
萬鋼指出,目前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已進入市場和政策雙輪驅動新階段。他建議,企業要審慎判斷市場發展,堅定投入、堅持技術創新。當下,中國汽車產業正處在於能源產業雙向融合,交通產業跨界融合的關鍵階段,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要在未來激烈的競爭中打贏市場化攻堅戰,還需要注重動力電池、電驅系統、智能控制、輕量化技術、燃料電池等關鍵技術鏈條的完善。
在王志剛看來,未來新一代汽車技術體系正在形成,智能時代的汽車是新材料、智能網聯、可再生能源、新城市的融合,汽車在成為智能終端之後,將會與交通網、信息網與能源網進行融合。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部長王蒙徽
這與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部長王蒙徽的觀點不謀而合。王蒙徽認為,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與當下正在進行的數字化、智能化以及網絡化建設的新型城市存在結合點。他指出,“新城市建設在於全面推進城市信息平台的搭建,建設全覆蓋城市智能感知系統,推動市政、交通等領域的智能化。”應探索建設城市智能化道路,支持車聯網發展,完成城市道路設施與車輛的連接,從而達到實時監控交通流、有效治理城市擁堵的目的。
智能化、電氣化加速發展 “卡脖子”問題亟待解決
談及新能源汽車產業當下的動向,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苗圩表示,一是智能網聯技術的快速發展,二是汽車電子電氣架構的持續演進。“這些動向已經給產業帶來了相應的變化,首先是汽車產品形態發生改變,汽車逐漸向着大型智能終端與數字空間轉變;其次是企業商業模式面臨調整,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鏈、技術鏈、價值鏈發生改變,硬件收入降低,軟件與服務的收入出現提升。車企的未來將從賣產品轉變為賣服務,主機廠會從OTA升級、按需付費等領域實現價值變現。”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苗圩
在立足當下的同時,我們更需展望未來,進行提前規劃。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林念修看來,國內大循環將進一步釋放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內需動力,隨着市場的繼續擴大,綠色消費、5G、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應用也將繼續擴大,這將為未來十五年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提供重要的市場和技術基礎。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林念修
不過,林念修也提醒,國內新能源汽車產業還需解決供需不平衡、創新能源待提高等問題。對此,他建議,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應加速推動電動化,加強基礎三電技術、智能化攻克,為新技術提供應用場景,提升產業的管理水平。大力推進新能源汽車品牌化,提升認知度和影響力,提升中國汽車產品出口佔比,打造世界一流的零部件供應商。
對此,苗圩認為,核心技術對於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自明,核心技術的自主可控更是重中之重。目前,國內產業鏈在芯片、操作系統、安全問題等領域,仍面臨着“卡脖子”的問題。
工業與信息化部部長肖亞慶
工業與信息化部部長肖亞慶則建議,未來十五年,一是要實施強鏈補鏈行動,優化供應鏈環境,推動供應鏈核心技術攻克,提升產業鏈競爭力;二要加快核心技術攻關,圍繞安全、全氣候使用等問題,研發動力電池、車用芯片、車載系統等關鍵技術;三要加大推廣應用力度,在公共交通、汽車下鄉等領域推廣新能源汽車;四要優化產業環境,制定汽車產業路線圖,有序開放代工生產,用好市場規則,提高產業集中度,避免盲目投資;五要深化高水平合作,加強與有關各國、各方開放合作,加快標準國際化,引導企業加強國際競爭,形成開放式的產業新格局。(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記者陳夢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