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匯率彈性增強 逆週期因子淡出使用

  繼10月12日遠期售匯業務的外匯風險準備金率調降至零後,另一外匯市場調節工具——逆週期因子也迎來調整。

  10月27日晚間,外匯市場自律機制秘書處發佈消息稱,今年以來,我國外匯市場運行平穩,國際收支趨於平衡,人民幣匯率以市場供求為基礎雙向浮動、彈性增強。因此,近期部分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報價行陸續主動將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報價模型中的逆週期因子淡出使用。調整後的報價模型有利於提升報價行中間價報價的透明度、基準性和有效性,也是外匯市場自律機制中市場主體發揮作用的體現。

  逆週期因子的引入始於2017年5月份,彼時為了適度對沖市場情緒的順週期波動,外匯市場自律機制核心成員基於市場化原則將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報價模型由原來的“收盤價+一籃子貨幣匯率變化”調整為“收盤價+一籃子貨幣匯率變化+逆週期因子”。

  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分析師周茂華表示,逆週期因子更多是在貶值階段使用,避免在危機時出現匯率螺旋下行的順週期行為和企業爭相購匯的“羊羣效應”,讓人民幣對美元匯率迴歸基本面、反映外匯市場供求狀況;同時,引入逆週期因子有助於穩定市場預期,最終讓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附近雙向波動。

  如今,逆週期因子為何淡出使用?對此,周茂華介紹,一般來説,只要外匯市場運行平穩,人民幣匯率能夠較好地反映供求狀況、符合經濟與國際收支基本面,且在均衡合理水平附近雙向波動,就有條件逐步淡出使用逆週期因子。

  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王有鑫表示,逆週期調節因子逐漸淡出使用符合市場形勢變化和政策預期導向。自5月底以來,市場形勢逐漸好轉,人民幣逐漸進入升值階段。5月28日至今,人民幣升值幅度在7%左右,受此影響,企業結匯率增加,售匯率下降,外匯供求和跨境資本流動形勢改善,外匯市場風險大幅下降。在此背景下,逆週期調節因子逐漸迴歸中性符合市場形勢變化,有利於人民幣匯率的穩定和有序波動。

  “隨着國內持續深化利率與匯率改革,人民幣彈性明顯增強。人民幣匯率先後經受住內外極端環境的考驗,市場更趨理性與成熟,人民幣匯率走勢基本符合基本面發展趨勢,整體在合理均衡水平附近雙向波動。”周茂華説。

  國家外匯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王春英近日也表示,今年客户逢高結匯、逢低購匯,控制風險的意識在不斷增強,這是市場更加理性的表現。從外匯市場遠期、期權相關指標看,匯率預期保持總體穩定,沒有形成非常明顯的單邊預期。這既有利於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穩定,也有助於外匯市場供求自主平衡。

  “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要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更好地發揮匯率在宏觀經濟穩定和國際收支平衡中的‘自動穩定器’作用。人民幣國際化要堅持市場主導,監管當局主要是減少對人民幣跨境使用的限制,順其自然。”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日前在第二屆外灘金融峯會上發言時説。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223 字。

轉載請註明: 人民幣匯率彈性增強 逆週期因子淡出使用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