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轉型期應穩字當頭
陳雲富
今年以來,能源價格持續上漲,傳統化石能源價格的持續大幅波動凸顯了能源轉型期的挑戰。穩定性應成為轉型期能源選擇的優先項。
在國際油價上漲之前,國際市場上煤炭、天然氣等傳統化石能源在2021年都已經歷一輪暴漲。這些傳統化石能源價格的上漲是綠色轉型、極端天氣以及經濟復甦帶動需求回升等多因素互動的結果。隨着能源轉型的推進,市場脆弱性已逐漸顯現。
天然氣正成為短缺的“新主角”。傳統意義上的能源短缺主要是在石油領域,但2021年來能源短缺的關鍵是天然氣。作為一種能源轉型期重要的過渡能源,天然氣的短缺不僅帶動煤炭價格上漲,也使石油市場維持強勢。天然氣市場的供應彈性遠遜於石油市場,同時天然氣也缺乏較權威的價格,市場貿易更多依賴長期合同,週期較長。
新能源的連續性仍有待解決。除了地緣衝突等因素,歐洲能源危機的重要因素是激進的能源轉型。此前歐洲着力發展風能、太陽能,裝機容量大幅攀升,但2021年夏季以來,受氣候變化影響,歐洲的風電供應明顯下降,天然氣需求大幅增加。
能源短缺波及面越來越廣。業內人士認為,在美國頁岩油氣革命後,美國一度宣稱實現能源獨立,但2021年的能源短缺也讓美國“受傷”,顯示出量上的自給自足仍無法使美國“絕緣”於世界,全球市場再無能源“孤島”,能源系統仍處於深度互聯相互依賴的狀態。
面對轉型,全球能源治理明顯失效。以石油市場為例,隨着美國資本對頁岩油氣支持減弱,全球石油越來越依賴俄羅斯與沙特等在內的“歐佩克+”聯盟,但這一組織成員難以協調立場,形成了“各方關注,但各方也無能無力”的狀況。
在全球能源轉型加快的背景下,我國推動能源的低碳化趨勢不可逆轉,但綠色能源中的風、光、水等資源發電的不穩定性和儲能的高成本在一定時間內還將持續。我國需立足自身資源稟賦穩步推進能源轉型,尤其應將穩定性作為轉型期市場的底線。
政策如何把握實現碳中和目標與維護經濟運行穩定間的平衡,是考驗各國政府的重要命題。作為能源結構以煤炭為主的經濟體,未來我國需要加快制定減碳的路線圖和行動計劃,穩步推進能源的低碳化、智能化,保障轉型期能源資源和價格的可靠、可控和可負擔。
加快發展新能源技術。正如專家認為,在碳達峯碳中和背景下,技術正在取代資源成為能源安全的基石,風、光、生物質、地熱、熱泵、分佈式能源、高效的節能技術等都已是新能源的重要發展方向,技術創新將是未來能源行業至關重要的一環。
儲能正成為新能源發展的“最後一公里”。加快儲能技術研發、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應用場景打造,是破除新能源發展瓶頸的關鍵。在發展潛力較大的氫能領域,氫能作為一種重要儲能介質,目前在我國還處於產業化初始階段,未來可以加快技術的突破和應用拓展,比如在西氣東輸管道中逐步提升摻氫比例,帶動西部地區風、光電制氫產業發展,滿足市場需求。
從更廣視野、更深層面來看,我國亟須增強能源轉型期話語權,積極參與全球能源治理。2020年中國風電、光伏新增裝機1.19億千瓦,基本接近全球能源轉型“模範生”德國的可再生裝機總規模,但國際市場上“能見度並不高”。因此,我國需要深度參與綠色能源治理體系建設,推動形成更加公平開放的低碳能源標準和市場規則。
(刊於《半月談內部版》2022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