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的投資者》中曾有這樣一段表述:大多數投資者多會以連續上漲為假設直接購買上漲最快的基金,這是理所當然的,心理學家已經證明,人類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傾向,認為可以通過短期內的一系列結果對長期趨勢做出預測。
大家回憶一下自己選擇基金的時候,是不是也經常將基金“近一年的業績”或 “近一年的排名”,作為重要參考指標呢?
作為新手基民最為關注的幾個指標之一,“基金排名”真的靠譜嗎?
短期排名的“魔咒”
我們統計了自2010年以來超過10年的時間裏偏股型基金(銀河證券,2.1偏股型基金)排名變動情況,測算發現,每一年,都有超過一半的基金在當年排名前1/4的情況下,在下一年出現 “退步”,無法維持在前1/4。
而如果我們進一步和偏股基金指數來比較就會發現,這些當年的“優等生”,有部分在下一年甚至無法“跑贏”偏股基金指數。
數據來源:銀河證券、wind,截至2020/12/31,歷史數據不代表未來,投資基金需謹慎
這樣的排名落差,與我們想象中的“優等生”似乎不太一樣。那為什麼這些基金會出現業績排名大幅波動的情況呢?
其中一個原因在於,某一年排名最靠前的基金,往往屬於主題風格鮮明、進攻性較強的基金,這些基金在遇到風格切換或市場整體回調的時候,可能就表現得防守性相對不足,比如我們曾在這篇文章中提到 (市場震盪,這一關鍵指標你忽略了嗎?),去年業績排在前1/3的偏股基金中,有將近一半的產品(44%)在今年的回撤控制排名中位列後1/3。
其實這就是所謂的“盈虧同源”。要想一隻基金具有最尖鋭的“矛”——漲的猛,同時又讓其具有堅實的“盾”——跌的少,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
當然,存在即合理,短期排名肯定是有一定參考價值的,比如可以體現一隻產品的進攻性以及賺取beta收益的能力。但上面的數據結果告訴我們,不能完全以短期排名來做投資決策,還需要參考更長期的維度。
“長勝基金”的秘密
在分析了“短期排名”後,我們再進一步看看那些長期收益突出的“長勝基金”,它們每一年的排名情況是怎樣的。
我們將成立七年以上年化收益在20%以上的46只偏股型基金(銀河證券,2.1.1)分年度進行排名測算,結果顯示這些被判定為“長勝基金”的基金中,幾乎每一年都有一半甚至更高比例的基金無法排進前1/4,同時在這46只基金中,沒有一隻基金在7年中每年都能進入1/4。
成立7年以上、年化20%以上偏股基金排名分析
數據來源:銀河證券,截至2020/12/31,分類標準:2.1.1 偏股型基金
這些數據再一次讓我們意識到,投資是一場長跑,而路遙方知馬力,在經歷了牛熊之後,一隻優秀的基金,可能在途中會出現短時的排名落後,但卻不影響其長期創造超額收益的能力。而有些基金雖然在短時間裏出手不凡,但長期卻顯得“耐力不足”。
通過關注更長維度的基金排名,或許能讓我們更加清晰地瞭解一隻基金在經歷牛熊轉換之後的表現。
如何利用好“基金排名”數據
全球著名的基金評級機構總裁曾經説過:“基金的等級評定從來沒有試圖預測未來,我們將其稱為歷史描述,在衡量過往業績時是準確的。”
關於基金排名,有一點或許應該明確,排名具有一定的參考性,但其顯示的是過去而非未來,如果單單看排名來買基,尤其是過度依賴短期排名,可能會忽略了其他一些重要指標,而導致持基體驗受到影響。
在簡單地看排名數據之外,我們還要透過這些數據進一步觀察和分析基金經理的操作風格,以及基金公司的整體實力和長期耐力,從而找到其中真正適合自己的“優等生”。
所以,並不是排行榜的可信度降低了,而是其承載的東西可能已經遠遠超過了排名本身。
透過數字看本質,我們或許才能在此基礎上做出更好的投資決策。
(文章來源:興證全球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