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概念有多火?
3月18日,中信建投舉行“碳達峯、碳中和”2021投資峯會,線下400人的會場座無虛席。碳中和背景下經濟結構將發生什麼變化,投資者應如何把握投資機會?
從策略角度而言,中信建投研究團隊建議關注三條投資主線:第一,電力能源將迎來深度脱碳,風光發電將成為主要能源,光伏、風電和儲能產業將極大受益;第二,非電力部門更加清潔化+電力化,新能源車和裝配式建築等行業存在持續發展機會;第三,碳排放端深度綠化,以生物降解塑料為代表的環保產業將得到顯著發展。
未來“長坡厚雪”的機會依然集中於光伏、風電、新能源車和裝配式建築這幾個行業之中。
中長期看新能源及新能源車產業鏈受益最大
中信建投研究發展部聯席負責人,宏觀、固收首席分析師黃文濤表示,在宏觀方面,為實現“碳中和”戰略,未來40年我國的能源、產業、消費和區域結構將發生重大調整。
一是在能源結構方面,為實現“碳中和”,光伏、風能等清潔能源在能源消費中的比重將大幅提升,預計整體比重將從目前的10%以內提升至70%以上,平均每年提升1.5至1.6個百分點。
二是產業結構方面,將從碳排放和碳吸收兩個方面產生影響。從碳排放看,能源的製造業屬性凸顯,新能源產業鏈比重上升;清潔設備及環保產業需求長期向好,產業比重上升;新能源車行業替代傳統汽車行業。從碳吸收看,森林等相關產業比重將進一步提高。
三是消費結構方面,新能源車、智能家居消費普及。
四是區域方面,能源中心將由中部地區,如山西、陝西、內蒙古,向東部沿海和西部地區擴散,西部將成為重要的能源中心。
基於以上判斷,黃文濤認為,從我國的能源結構和產業機構看,發展新能源是降低碳排放的第一驅動力。他認為,中長期看,新能源及新能源車產業鏈是最大受益板塊。短期看,化工、造紙、有色、建材、鋼鐵等週期行業內有優質產能的標的將受益;在環保行業中,具有降低工業企業生產能耗和排放技術的環保企業也優先受益。
光伏仍是“長坡厚雪”賽道
中信建投策略團隊認為,從供給端看,碳中和需要能源領域的電氣化和新能源化轉型,電力轉型更加緊迫;從需求端看,從碳中和目標倒推鋼鐵、化工、建材、交通、建築等行業的減排空間,也是值得期待的,預計這些行業碳排放量將在2050年降至目前的10%到12%左右。綠色建築、新能源車和工業碳捕集是值得關注的發展方式。從市場端看,借鑑國外碳交易經驗,國內碳市場還有很大發展空間,並可能進一步發展碳期貨等金融衍生品。
“光伏、新能源車、裝配式建築這些新的方向和領域的機會更明顯一些,也更值得大家長期投資。”中信建投首席策略分析師張玉龍在會上表示。
張玉龍表示,目前電力行業在碳排放量中佔比最大,而電力行業中,又以火電的排碳量最大,火電的碳排放量佔比約為63%。據中信建投測算,到2030年火電排碳量佔比將下降到44%,2050年將下降到20%。因此,電力行業的結構將出現非常顯著的轉換,火電的電力缺口或主要由光伏、風電以及核能來實現替代。據張玉龍測算,光伏行業未來15年新增裝機的複合增速約為26%,處於“長坡厚雪”的階段。
“儘管前段時間A股市場因利率變化預期的擾動,導致光伏板塊的跌幅相對比較明顯,但實際上,對一個長期增速能夠保持在26%水平的行業而言,我們認為它的空間相對來説也是非常大的。”張玉龍説。針對儲能行業,張玉龍認為目前這一行業仍存不確定性,在電力環節還是優選光伏。